兩周後,李陽帶著技術小隊進駐竹樓鄉。他們在老樟樹下搭起鐵皮棚,把笨重的電腦小心翼翼搬進棚里。
朱清海的母親顫巍巍地遞來一碗井水︰“娃們,這鐵疙瘩真能算出竹子的事兒?”
當第一份 竹情日報油印出來時,全村都轟動了...
泛黃的紙上用宋體字印著︰“3 號竹林濕度 68,適宜采筍”。
村里的老篾匠戴著老花鏡,逐字逐句地念,念完後一拍大腿︰“神了!和我幾十年的經驗一模一樣!”
"以後有了這些玩意,我們就不用辛苦爬上山來看竹子生長了?”
“那可是要省下我們多少功夫啊”
隨著勘探工作的進行,村里的風言風語卻多了起來....
李陽的測繪圖紙鋪滿了竹樓的木桌,鉛筆線條在煤油燈下泛著微光。
朱清海敲了敲圖紙邊緣︰“修這條路得砍不少竹子,村里的老輩人怕是要掀桌子。”
“而且老板說過,盡量不要破壞山村的原始風貌”
話音剛落,窗外就傳來王大爺的叫罵聲︰“要動我家後山的百年老竹?除非從我尸體上跨過去!”
一些不了解情況的村民也隨著起哄....
張博得知情況後,親自上門請教專家後,決定調整方案,雖然建設費用會增加,便也是一種特色旅游項目了,並拜托設計院將規劃圖和設計方案出來....
張博決定自己要親自再去一趟朱清海的村子了.......
村委會簡陋的會議室里,小助理林曉展開省城帶回的旅游規劃圖,指著上面的竹制棧道模型︰
“咱們把山路修成這種懸空棧道,不砍一棵竹子,還能讓城里人體驗人在竹中游。”
梨花則舉起用竹篾和彩紙扎的燈籠︰“到了晚上,這些燈籠一掛,比城里的霓虹燈還好看!”
村委領導班子這次是真服了,這次的好事竟然砸到了自己頭上,那還等什麼呢?
從此以後建設旅游區的日子里,全村老少齊上陣.....
男人們掄著大錘鑿石板,女人們在一旁遞水送飯。
李陽發明了簡易的竹制滑輪,用來運送石料,惹得隔壁村的人都跑來看稀奇。
當第一塊刻著 竹韻小徑的木牌掛起來時,王大爺摸著牌上的燙金字,嘟囔道︰“這字,比我當年寫的春聯還俊。”
老祠堂被改造成竹編博物館,朱清海帶著人用竹篾編出整面牆的浮雕,再現了祖輩們 一根竹篾闖天下 的故事。
展櫃里,不僅有修復如新的老篾刀,還陳列著阿貴新創的竹編茶具。
有游客試著用竹茶壺泡茶,驚嘆道︰“這茶香里,都帶著竹子的清氣!”
竹文化節成了重頭戲。
村民們用竹子搭起三丈高的戲台,阿貴的媳婦穿著新做的竹紋旗袍,在台上表演竹編技藝。
台下,孩子們舉著竹蜻蜓奔跑,大人們圍在竹制攤位前,搶購竹編風鈴、竹刻書簽。
山風掠過,滿場的竹編燈籠同時搖晃,光影交錯間,仿佛整個村子都活了過來......
旅游區初具規模那天,張博站在新修的觀景台上,看著山腳下錯落有致的竹樓民宿,看著蜿蜒在竹林間的石板路,看著背著相機四處拍照的游客,心中滿是感慨。
暮色中,炊煙從竹樓升起,與山間的薄霧融為一體。
李陽擦著汗走過來,手里還攥著沒寫完的導游詞︰“博哥,咱這小山村,真成了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了!”
“現在就等外面的路修通了,這樣咱們才可以盡情做宣傳了”
喜歡西部商途請大家收藏︰()西部商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