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弘歷與陶巧兒成婚之後,二人對慈善事業的熱忱絲毫不減,反而愈發高漲。
他們的身影頻繁穿梭于大街小巷、災荒之地,為百姓送去溫暖與希望。無論是偏遠山村的孤寡老人,還是遭受洪澇旱災的難民,都曾得到過他們的救助。
有一回,他們來到一個剛遭受洪澇災害的村莊。村莊里一片狼藉,房屋被沖垮,莊稼被淹沒,百姓們滿臉悲戚,眼神中滿是絕望。
陶巧兒見此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立刻和弘歷組織人手搭建臨時住所,發放食物和藥品。
弘歷親自帶領著青壯勞力清理淤泥,修繕房屋;陶巧兒則細心照料受傷的百姓,安撫著驚恐的孩童。
數日後,村莊漸漸恢復了生機。百姓們看著修繕一新的房屋,手中捧著足以維持生計的糧食,心中滿是感激。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滿含熱淚,帶著全村人來到他們面前。老者“撲通”一聲跪下,聲音顫抖地說道︰“王爺、王妃,你們就是我們的再生父母啊!若不是你們及時趕來救助,我們這一村老小,真不知道該如何活下去。”眾人紛紛跟著跪下,此起彼伏的感恩聲在村子上空回蕩。
“王爺王妃大恩大德,我們無以為報,往後王爺王妃但凡有任何吩咐,哪怕是赴湯蹈火,我們也絕無二話!”一位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大聲表態,臉上寫滿了堅定。
從那以後,關于弘歷和陶巧兒的善舉在民間口口相傳,越傳越遠,越傳越神。每到一處,百姓們都對他們感恩戴德。
有人自發組織起來,為他們送上親手制作的食物和衣物;還有人將他們的善舉編成歌謠,在坊間傳唱。
孩子們看到他們,會興奮地跑上前,拉著他們的手,眼中滿是純真的歡喜;老人們則會滿含熱淚,顫顫巍巍地向他們鞠躬致謝,那一聲聲“大恩大德,無以為報”,便是他們在百姓心中威望的最好見證。
隨著他們的善舉不斷流傳,百姓們對他們的崇敬之情愈發深厚。一些地方的百姓聚在一起商量,決定為陶巧兒建立雕塑,就像佛堂里供奉佛像一樣,給她上香,把她當成神女供奉起來。
“王妃就是上天派來拯救我們的神女,她心善貌美的,一定要讓她的模樣,世世代代被銘記!”一個農婦激動地說著,周圍的人紛紛點頭贊同。
消息傳到宮中,雍正听聞後,心中滿是感慨。他深知,慈善之舉不僅能為百姓謀福祉,更能為皇家贏得民心。
弘歷和陶巧兒的所作所為,無疑為皇室增添了無上的榮耀。看著兒子與曾經自己心愛的女子攜手為百姓奔波,他雖有過一絲難以言說的復雜情緒,但更多的是對他們的支持與欣慰。
他私下里將弘歷召入宮中,父子二人相對而坐。雍正看著弘歷,眼中滿是期許︰“弘歷,你與福晉一心為民,所作所為朕都看在眼里。百姓的口碑便是你們最大的功績,切不可懈怠。”
弘歷連忙起身,恭敬地說道︰“兒臣謹遵皇阿瑪教誨,定當與巧兒竭盡全力,為百姓做更多實事。”
雍正微微頷首,又道︰“朕已決意將皇位傳于你,你日後要以天下蒼生為念,莫辜負朕的期望。”
弘歷心中一震,激動之情溢于言表,他“撲通”一聲跪下,叩首道︰“兒臣定當不負皇阿瑪重托,以仁愛治國,保我大清國泰民安。”
從宮中出來後,弘歷第一時間回到王府,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陶巧兒。陶巧兒又驚又喜,看著弘歷,眼中滿是堅定︰“既然如此,我們更要做好慈善,為你日後登基積攢民心。”
此後,他們更加用心地投入到慈善事業中。他們四處奔走,籌集更多的善款和物資;還親自教導百姓耕種、紡織之術,幫助他們自力更生。
而雍正也在暗中給予他們支持,無論是在人力還是物力上,都為他們大開方便之門。
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大清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弘歷和陶巧兒在百姓心中的威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弘歷與陶巧兒夜以繼日的不懈努力下,時光緩緩流逝,數年光陰轉瞬而過。
這幾年間,他們的足跡遍布大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處都留下了他們為百姓謀福祉的深刻印記。
在農業上,他們引入了新的耕種技術和高產作物品種。陶巧兒親自深入田間,耐心地為農民們講解新的種植方法,從播種的間距到灌溉的時機,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弘歷則利用皇家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興修水利,確保農田在干旱時也能得到充足的水源灌溉。
漸漸地,原本貧瘠的土地變得肥沃,糧食產量逐年攀升。豐收的季節里,金黃的麥浪在田野間翻滾,農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糧倉也變得滿滿當當。
商業上,他們整頓市場秩序,降低商戶的賦稅,鼓勵貿易往來。弘歷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商業發展的政策,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前來交易。
陶巧兒則關注著商戶們的經營狀況,為他們排憂解難。在他們的推動下,商業繁榮發展,城市里店鋪林立,街道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隨著百姓生活日漸富足,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大幅增加,國庫充盈。大清的國力蒸蒸日上,變得愈發強大。
周邊的小國和附屬國感受到了大清的崛起,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曾經還懷有一絲僥幸心理的鄰國,如今徹底收起了輕視之心,紛紛以敬畏的姿態面對大清。
他們頻繁派遣使者前來朝拜,使者們帶來了本國最珍貴的特產和奇珍異寶,進獻給大清皇帝,表達對大清的尊崇和臣服。
在朝拜儀式上,使者們恭恭敬敬地跪地叩拜,言辭謙卑︰“大清國力昌盛,實乃天下之福。我等小國願永遠追隨大清,歲歲來朝,年年進貢。”
附屬國的國王們也親自致信,信中滿是討好與奉承之詞︰“貴國在王爺與王妃的輔佐下,日益強大,我等深感欽佩。願與大清永結同好,共護一方和平。”這些信件和貢品,無一不彰顯著他們對大清的畏懼和示好。
喜歡元神覺醒後,我去往了更多位面請大家收藏︰()元神覺醒後,我去往了更多位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