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侯太夫人張氏,親近的人和張村的鄉親稱呼她為張媽媽。
張媽媽一生最大的成就當然是養了一個出息的兒子,張媽媽一生最主要的才干,其實也就是做鞋。
作為一個農村婦女,張媽媽種地不怎麼在行,做飯其實也不在行。在張誠幼時,張家的飯也僅僅是能吃而已。張媽媽真正表現出能力的,是從娘家學會帶來的制作麻鞋的本領。麻線染色、編織成結實好用的麻鞋,是張媽媽最大的本領。
這項本領為貧寒的張家帶來了一些額外的銅錢。
後來,隨著張誠的泥叫和蜂蜜事業登場,張媽媽的麻鞋也就漸漸不做了,直到咸陽寺工的子弟大肆抵達張村求學,張媽媽才又帶著一群中年婦女重新開始編麻鞋,人們才回憶起張家早年的這項營生。
再之後,張媽媽就又是那個在家里閑坐,逗弄小孫子的婦人了。
只有張家幾口人才穿張媽媽的麻鞋。鞏侯張誠,雖然貴為徹侯,腳上穿的也還是張媽媽的麻鞋。麻鞋也是張家送出去的最貴重的禮物之一——能得到張媽媽的麻鞋,至少說明你是和張家來往密切的人之一。
隨著張村的產業蒸蒸日上走向了工業化,本來以為麻鞋這種手工藝會退出歷史舞台,雖然張誠也曾經挖空心思領著幾個學生制作了自動制作麻鞋的機器,但是張村的麻鞋卻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
直到沈荃的橡膠出現,在那一次張村的權力人物聚餐分肥的聚會上,張媽媽听說橡膠能做鞋子,就伸出一只手,拿出五十萬錢入股,成了像膠廠的股東……
自然也就接過了橡膠制鞋這件事。
但是這件事也沒那麼容易。
雖然沈荃也為了討好張媽媽,在很早以前就弄出了橡膠鞋底,但是張媽媽自己是無論如何沒有辦法靠一點制作麻鞋的經驗弄清楚這個橡膠鞋該如何搞。還是趙 憑借自己在服裝和裁剪上的經驗,終于把一雙鞋子的幾片材料確定,制作了橡膠底、厚麻布面的系帶鞋子。
又在墨家工匠的幫助下,研究出自動裁切鞋面、自動打孔的機械,又制作了縫紉鞋子的機械和粘接鞋底的膠。這款膠鞋才真正成型。
張媽媽就成了鞏邑運動鞋廠的老板。
換句話說,除了鞋這個字,這雙鞋的技術和張媽媽沒有一點關系。
張媽媽只是鞋廠的老板而已。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世界的解讀。張媽媽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就是每個人都需要一雙好鞋。
什麼是好鞋?
要合腳、耐用、不磨腳、輕便、緊湊……
對做生意,張媽媽其實沒啥經驗和能力。這一生差不多都是被兒子兒媳推著走的。但是對鞋子,張媽媽的要求就多了去了。所以雖然這雙鞋的技術,雖然和張媽媽沒什麼關系,但是這雙鞋的標準,卻傾注了張媽媽的無限精力。
而張媽媽拿出了自己覺得最好的鞋的標準,李靈、趙 、沈荃這三個女人還不是拼了小命也要把張媽媽心目中的好鞋拿出來?
這就是現在穿在步兵們腳上的那雙行軍鞋。
制作鞋子沒什麼特殊的技術,有了縫鞋的機器、打孔的機器,有了粘鞋膠,有了各種尺寸的鞋楦。制作鞋子就只是一項勞動力密集的工作,一個普通女工一天可以制作幾十雙鞋子。
是的,女工。
張媽媽的制鞋廠雇佣了來自鞏邑周邊地區——包括洛陽的無數女工。
制鞋不需要什麼文化,甚至也不需要什麼技能,只要按照標準進行操作就行了。工作一天,也能有個10枚到20枚銅錢,一個月下來就有幾百枚銅錢,已經抵得上一個人一年的人頭稅還有富裕了。對于工作機會少的農家婦女來說,這份工作就還不錯。
張媽媽的制鞋廠,工人來源並不是張村來到鞏邑的移民。張村的移民最少也經過了掃盲,擅長一種工廠的工作技能,雇來制鞋就多少算是有些浪費。張媽媽的鞋廠雇佣的就是周圍的農家婦女。
這份工作強度不算大、對年齡也沒什麼要求,甚至腿腳有殘疾的人也可以坐著完成自己的任務量。所以成了周邊幾里地農家最好的務工場所。工錢還可以十天一結!相當的靈活。
張媽媽的鞋廠,就成了鞏邑吸納雇工最多的工廠之一了。
一天上萬雙鞋子出廠。
新款的膠鞋輕便、柔軟、透氣、保護雙腳。在鞏邑已經是工人階級的必備之物。鞏邑街頭每個人都穿著一雙張媽媽工廠生產的膠鞋。
就只是,款式單調、顏色簡單。
但是便宜。
趙杏兒親手培養出來的李靈,給出了最簡單的方案,力排眾議,用一款毫無變化的單色鞋子,硬生生扛住了趙 提出的個性化方案。
千萬人穿同樣的衣服鞋子……這件事在趙 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張媽媽覺得李靈說的對,大家都沒有鞋子的時候,一款便宜的鞋子比一款什麼個性的鞋子重要的多。
至于大買主蒙恬……
對蒙恬來說,這根本不是什麼問題,軍隊要采購的鞋子,就只能是同一個款式、同一個顏色。
三十萬大軍都已經換上了張媽媽的行軍鞋。
單這一筆訂單,張媽媽就收回來自從橡膠廠到制鞋廠的所有投資。
這里面有沒有蒙恬特別感謝張氏母子蔭庇保護自己和扶甦的意思?誰也說不清楚。說人和人之間沒有任何情感,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說蒙恬扶甦為了報恩就指示軍方采購張家的鞋子——連那些御史也不敢這麼說話。
蒙恬才不會承認全軍換裝新式膠鞋和張媽媽有什麼關系。畢竟,按照過去的操典,大秦步兵一日行程也就只有30到40里路,而換裝新式行軍鞋後,同樣的時間,士兵可以行進50里。而腳傷的概率也大幅度降低,行軍減員降到了不可思議的低。
就這一點就夠了。
東路的水軍,最強大的裝備,是韓信主持建造的那種帶有水密艙的新式大船。中路的步兵,最強大的裝備乃是這雙新鞋子。
蒙恬覺得士兵中流行的這個段子,沒毛病。
誰說鞋子不是戰斗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