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能親歷民間,體察百姓之苦,實乃我朝百姓之福,也是大漢之福。”
在得知劉諶的來意之後,宗預毫不吝嗇的開口夸獎。
劉諶搖了搖頭︰
“朕知道百姓苦,但是卻沒想到百姓居然這麼苦,連成都的百姓都面有菜色。”
“大漢其余地方的百姓那就更不用說了。”
宗預听到這話後,略微沉吟了一下說道︰
“既然陛下知道百姓苦,為何又要發布伐魏詔書?”
劉諶聞言,眉頭微皺︰
“百姓疾苦,跟朕發布伐魏詔書有什麼關系?”
季漢和曹魏是天然的兩個對立面,雙方根本沒有任何和平共處的可能。
劉諶之所以這麼做,除了順勢而為之外,還有凝聚人心的打算。
宗預嘆了一口氣︰
“其實就算陛下今天不來,臣明天也要進宮和陛下說這件事。”
“臣不是說陛下不應該發布伐魏詔書,而是覺得陛下現在發布詔書,不是時候。”
劉諶發布伐魏詔書,是宗預所沒有預料到的,今天在登基大典上,當劉諶拿出那份詔書的時候。
祭台下的宗預臉色頓時大變,想要上前阻攔,但最終還是忍住了,天子登基第一詔,無論對錯,作為臣子都不能在這個時候反駁,因為這會在無形中削弱劉諶的威望。
大漢已經經不起任何一點折騰了,所以宗預只能等接下來看看有沒有什麼機會補救。
“陛下可知道當年昭烈皇帝夷陵大敗,駕崩白帝城之後,丞相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劉諶皺眉想了一下,緩緩說道︰
“丞相遣鄧芝前往吳國,和孫權修好。”
宗預點了點頭︰
“按理說吳國害死昭烈皇帝,丞相更應該和吳國交惡才是,可是丞相卻力排眾議和吳國修好。”
“除了戰略上的考量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考量,就是來自民間。”
“大漢和偽朝互為敵對,但是和吳國的關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可這只是國家層面的戰略考量,民間的百姓還是要活下去的。”
“無論是漢魏邊境,魏吳邊境還是漢吳邊境,每天都有無數的百姓在那里交易,互通有無。”
“川中雖然名為天府之國,但是依靠一州之地供養整個國家本來就艱難無比,更不要說還要供給北伐用的軍糧。”
“所以從先帝開始,丞相就一直在和魏吳兩國做生意。”
“川中產鹽,但自己根本吃不了這麼多的鹽,然而陛下何曾見過川中的鹽堆積如山?”
“蜀錦只有川中才產,可為何魏吳兩國同樣也有?”
“那是因為從一開始丞相就知道,絕對不能把個人情感凌駕于國家之上!”
“今日陛下一封詔書,確實是提振士氣,也讓滿朝上下都齊心協力。”
“可是百姓怎麼辦?詔書一下,兩國形勢會進入一個新的緊張階段,到時候說不定大漢和偽朝之間的貿易往來就要斷絕。”
“如此一來,咱們能交易的就只剩下吳國一個國家了。”
“吳國產海鹽,同樣也產絲綢,陛下以為吳國會怎麼做?”
壓價,這是劉諶的第一個念頭,當供需關系被打破之後,有需求的那方就自然成為了主動的一方。
“吳國必然會借機打壓咱們這邊東西的價格,甚至還會抬高糧食的價格。”
“這一進一出,咱們大漢要損失多少錢?”
“陛下當然可以再發一道詔書,連帶著吳國一起討伐。可那些多產出的無法消化的鹽,還有普通百姓根本就消費不起的蜀錦,又該怎麼辦?”
不等宗預把話說完,劉諶就已經感到汗流浹背了。
原本以為自己的一封詔書,能夠從上到下凝結所有的力量共同對付曹魏這個敵人。
卻忘了百姓眼里,吃飽飯才是 第一位。
劉諶這也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知道什麼叫肉食者鄙。
是啊,後世的自己作為平民百姓的時候,經常在網上胡侃國家大事,但真到了現實里,還是要先考慮吃飯的事。
兩個超級大國高層都快博弈出腦漿子了,也沒見直接斷了民間的貿易往來。
因為誰都不是傻子,誰都知道百姓們還是要吃飯的。
“以宗卿之見,咱們該怎麼辦?”
听到劉諶的話,宗預知道自己的勸說 起作用了。
心里之前積攢的那點擔憂也一掃而空, 一個好的君主,不一定需要他有多大的能耐。
只需要他能夠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有想要改正的動作,這就足夠了。
一個國家機器,從來都不是一個人能夠主導的,要不然皇帝為什麼需要大臣?
“一時半會兒,陛下倒也不必太過憂心,從朝堂到民間 ,總是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反應過來的。”
“到時候陛下一定能找到解決之道。”
宗預雖然被加官為太尉,但是他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武將,同時,他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官,如果非要劃分的話,宗預其實更適合于幕僚那一類的人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所以在听到宗預的回答後,劉諶倒也沒有表現出什麼意外。
還是得靠自己啊!
“不過詔書已下,大漢和偽朝已然進入了敵對關系。”
“宗卿曾經出使過吳國,所以朕想問問宗卿,吳國君主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雖然歷史上對于 魏蜀吳三國的 關系記載相當清晰,但是等到真正身處這個時代,劉諶才發現歷史其實也就那樣。
都是有人為的主觀性在里面的。
所以想要知道些什麼,還是問問時人比較好。
而作為曾經出使過吳國,且碩果僅存的宗預,就成了自己最好的詢問對象。
听到劉諶的話,宗預稍微沉吟了一下說道︰
“當年臣出使吳國的時候,吳國的皇帝還是孫權。”
“此人雖然有進取之心,但主要還是想著佔據江東一隅以自保。”
“所以無論是偽朝還是丞相,都沒有太把對方放在眼里。”
“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吳國會在關鍵的時候偷襲自己。”
“不過孫權不是傻子,知道無論是 漢還是吳,都不可能單獨的對抗偽朝。”
“所以丞相當初派鄧芝出使吳國的時候,其實也正合孫權下懷。”
“等到孫權再次蠢蠢欲動的時候,丞相也是派臣出使吳國打消了對方的念頭。”
“所以臣以為,咱們依然得沿用丞相和吳國的外交方式,盡量與其修好。”
劉諶在听到宗預的話之後,點了點頭,雖然現在孫權已經死了。
但是距離他死也不過才十幾年而已。
古人有父亡,子三年不改其政的說法。
除了維持所謂的孝之外,還有一個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家機器的運轉是不能直接踩剎車的。
必須要有個緩沖的時間。
君不見歷史上那些人亡政息的故事,大都是以國家動蕩作為結局的。
所以宗預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兩國之間的外交關系,還是很有可能保持現狀的。
不過江東杰瑞的說法實在是太過于深入人心了,再加上劉諶印象里好像季漢亡國之後。
吳國確實派兵進攻過季漢的城池,只不過似乎沒有佔到什麼便宜罷了。
所以劉諶還是不放心的問一句︰
“這麼說來,大漢經歷如此大亂,吳國不會趁著此次大漢之亂搞點什麼小動作?”
劉諶的話讓宗預皺起了眉頭,作為一個老牌使者,宗預對吳國的印象同樣也不怎麼好。
從孫權第一次背刺大漢開始,兩國就注定只能維持表面上的合作。
不過如今吳國的君主是一個叫孫休的家伙,听說他還挺有才能的。
整個吳國也在孫休的治理下日漸繁榮,想來這樣的君主應該不至于目光如此短淺吧?
于是宗預開口說道︰
“陛下不必擔憂,如今吳國的皇帝乃是孫休。”
“此人頗有孫權之風,是個有才干的人。”
“如果陛下沒有逃出成都,孫休或許還會派人來從偽朝的嘴里奪一塊肉。”
“但是現在陛下已經擊退鐘會,並且誅殺了鄧賊。”
“那孫休應該不會在這個時候犯傻。”
“唇亡齒寒的道理,想必他還是知道的。”
听到這話,劉諶的心再次放回了肚子里。
只要江東杰瑞暫時不背刺自己,自己就能夠從容的騰出時間來對付曹魏。
一個敵人總是要比兩個敵人好對付一些的。
眼見天色已經不早,劉諶也起身準備告辭。
拒絕了宗預的再三挽留,劉諶已經走到了宗預府門口。
就在這時,一騎從皇宮的方向疾馳而來。
馬背上的騎士在看到劉諶之後,立刻翻身下馬,來到劉諶的面前︰
“陛下,羅將軍急報,吳國趁大漢內亂之時,派兵入侵永安。”
“眼下永安已經陷落,請陛下速速回宮商議對策!”
听到這個騎士的話,劉諶頓時傻眼了,不光是劉諶傻眼了,就連宗預也傻眼了。
自己才剛剛和陛下保證過,吳國不會在這個時候進攻大漢。
沒想到打臉居然來的如此之快?
劉諶在傻眼的同時,也在心中一陣感慨︰
江東杰瑞,不愧是你!
喜歡三國之季漢演義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季漢演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