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組街溜子咋還穿到北宋知否劇了

第613章 朝堂之議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行走的時光旅者 本章︰第613章 朝堂之議

    梁 從顧府鎩羽而歸後,整個人便陷入了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接下來的幾日,他猶如驚弓之鳥,時刻提心吊膽,仿佛每一刻都在等待著金帥的雷霆之怒降臨。他整日在府中踱步,眼神中滿是驚恐與不安,心中不停地揣測著金帥究竟會以何種方式來對付自己。

    然而,幾日過去了,金帥那邊卻始終沒有任何動靜。這讓梁 不禁感到納悶,心中暗自思忖難道是金帥大人大量,不想與我這個小人物計較?但他又很快否定了這個想法。畢竟,那日在太子府發生的事情,在場官員眾多,消息如長了翅膀一般,勢必會傳入金帥耳中。他根本沒有考慮過金帥可能還不知曉此事,所以,盡管滿心疑惑,他還是老老實實地在家待了幾日。他實在想不明白,以金帥一貫的行事風格,為何遲遲不來找他麻煩。但不管怎樣,金帥沒有動作,對他來說總歸算是個好現象,這幾日懸著的心,也稍稍放下了一些。

    與此同時,在大宋的朝堂之上,一場關乎國家軍政體制變革的討論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趙禎與諸位大臣們經過幾日日夜不停的商討,軍政分家一事終于有了初步的成果。各項條陳已基本勾勒出了一個大概的框架,準備開始在部分地區嘗試試點推行。

    然而,這一變革對于太子趙宗實來說,卻猶如一道晴天霹靂。他在軍隊中本就沒什麼深厚的威望與人脈根基,一旦軍政分家改革成功,對于他而言,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他深知,若真到了自己接手大宋江山之時,手中若沒有實質上的軍權,那這皇位接過來又有何意義?不過是徒有虛名,一切都不過是一場空罷了。想到這里,趙宗實的臉色愈發陰沉,心中滿是憂慮與不甘。但在這朝堂之上,他又不能公然反對,只能將這份不滿與擔憂深埋心底,暗自思索應對之策。

    在得知軍政分家一事即將進入試點推行階段後,太子趙宗實心急如焚,連續幾日茶不思飯不想,整日將自己關在書房里苦思冥想,一心想要找出一個能破壞這項改革的借口。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讓他從浩如煙海的典籍與太祖皇帝的訓誡中,找到了一個看似能站住腳,卻又不那麼強硬的借口。

    太祖皇帝曾留下訓示“寧願士大夫貪財,也不願看到將領起兵禍。”趙宗實覺得,若能以此為切入點,或許能在朝堂上掀起波瀾,阻止軍政分家的推進。于是,在這日早朝之時,趙宗實刻意整理了一番朝服,神情嚴肅且鄭重。待群臣奏事完畢,他緩緩出列,先是恭敬地向趙禎行了一禮,而後措辭委婉地將此事娓娓道來,言辭間表達了軍政分家並不適宜當下局勢的觀點。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泛起一陣漣漪。果然,有不少人對他的建議表示支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梁國公一系的官員。這些官員平日里與梁國公來往密切,在朝堂上向來是同聲同氣,此時自然是毫不猶豫地站出來響應太子,試圖形成一股反對的勢力。

    然而,他們的聲音很快就被其他大臣有力地否決了。因為金帥所提出的軍政分家建議,經過多日的打磨與完善,已然十分周全。按照這個方案,軍隊駐防制度將進行重大調整,每四年一輪換軍事主官,而基層士兵則基本保持不動。這種安排既保證了軍隊指揮層的常換常新,避免權力過度集中,又維持了基層部隊的穩定性與作戰默契。

    同時,在將士的晉升與退役機制方面,不再是以往的終身制服兵役。而是通過一套綜合評定體系,對將領和士兵進行全面考量,依據能力、功績等多方面因素決定其晉升或退役。這一舉措極大程度地實現了優勝劣汰,有效地保留了軍隊的活力與戰斗力,從根本上減少了將領拉山頭、坐大勢力的現象。

    此外,改革後的軍隊職責也更加明確,主要承擔戍邊衛國、開疆拓土以及支持國內基礎建設等重要任務。而且,將領的調整基本都是通過隨機裁定的方式進行,這就使得軍隊內部難以形成穩固的、威脅中央的龐大勢力。如此一來,像太子所擔憂的軍隊做大,進而威脅皇權的情況,基本上不太可能發生。因此,太子的這一借口,在眾多大臣有理有據的反駁下,顯得蒼白無力,難以獲得廣泛支持。

    太子趙宗實听著大臣們有理有據地闡述軍政分家的合理性與完善性,心中暗自嘆息果然還是不行啊!其實,他心里比誰都清楚,自己提出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在仔細研究過軍政分家的條陳後,他深知這個方案已經經過了深思熟慮,幾乎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

    按照這個條陳,軍隊主將定期更換,如同活水般流動的指揮體系,讓將領難以在軍隊中形成盤根錯節的勢力。而士兵們接受的教育與培養,使得他們從心底里只忠誠于皇室,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軍隊被某個將領拉攏做大,進而威脅皇權的可能性。

    在這個規劃中,文官與武將的職責劃分得極為清晰。文官專注于治理國家、推動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武將則全力負責對外的軍事行動,保家衛國、開疆拓土。一文一武,一內一外,相輔相成,共同維持著國家的穩定與繁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然而,如此精妙的布局,對于即將接手大統的太子而言,卻宛如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一旦軍政分家徹底施行,他雖貴為太子,未來的皇帝,卻極有可能成為一個“光桿司令”。以後,任何作戰計劃都不再是他能夠單獨決定的,而是要先由兵部詳細商議,制定出初步方案後,再提交到朝會上,由滿朝文武共同商議決策。這意味著,他對軍隊的直接掌控力將被大大削弱,皇權的行使也會受到諸多限制。想到這些,太子趙宗實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陣失落與無奈,可在這朝堂之上,他又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改變這一切。

    實際上,軍政分家這一舉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會對皇家的中央集權制掌控力產生一定的削弱。畢竟,將軍事權力進行更為細致的劃分與制衡,意味著皇帝直接干預軍事事務的權力會相應減少。然而,這一舉措卻有著更為深遠且關鍵的意義——它能夠極大程度地降低國家因內部暴亂而導致動搖皇家根基的風險。正所謂,有所得,必然會有所失。趙禎作為大宋的官家,自然是深知其中利弊。在他看來,適當削弱一點對軍事的直接掌控力,卻能換來起兵禍亂風險的大幅降低,從而確保大宋江山的長治久安,這無疑是一筆相當劃算的“交易”。

    不出意外,軍政分家這一法案憑借其周全的規劃與長遠的考量,得到了朝中大多數大臣們的認同。朝堂之上,贊成之聲此起彼伏,該法案也順利地進入到準備頒布實施的階段。

    就在眾人以為朝會即將進入下一議程之時,一位大臣神色莊重地站了出來,先是對著趙禎行了一個標準的臣子大禮,而後緩緩開口,提及了關于金帥封賞的問題。這位大臣言辭懇切地稱道“官家,智勇爵金帥,自西夏一役起,便始終殫精竭慮,為我大宋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不僅如此,他還心系天下,為我朝提出了諸多利國利民的治國良策,對我大宋的繁榮昌盛可謂是功不可沒。令人欽佩的是,金帥為人高風亮節,多次婉拒朝廷的封賞,這種淡泊名利的品質著實令人敬仰。然而,正因為金帥不要封賞,卻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眾多同他一起在前線浴血奮戰、立下軍功的將士們,也因他的緣故,無法得到應有的封賞。雖說這些將士們深明大義,並無怨言,依舊堅守崗位,忠心為國效力。但長此以往,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對于提高將士們的士氣和積極性,無疑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若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極有可能導致軍中出現消極怠工的不良局面,進而影響我大宋軍隊的戰斗力與國家的安穩。因此,臣懇請官家,此次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對智勇爵金帥進行封賞,如此一來,既彰顯了官家對功臣的嘉獎,也能激勵全軍將士奮勇向前,保家衛國。”

    “臣等附議!”此言一出,只見眾多大臣紛紛站出,異口同聲地附和這一說法。然而,他們的心中實則各懷私心。這些大臣們的家族子弟,不乏在軍中戰功卓著者,可一直被智勇爵的光芒所掩蓋,因智勇爵多次拒絕封賞,導致他們的子弟也無法順利得到應有的嘉獎與晉升。所以,他們此番抬高智勇爵,打的正是自己的如意算盤,只要智勇爵得到封賞,他們的家族子弟便能跟著受益。

    趙禎身為一國之君,又怎會不明白這些大臣們的心思。今日站出來率先提及此事的大臣,想必就是那受益家族推出來點火造勢的。趙禎心中雖明鏡似的,但表面上卻不動聲色,他佯裝沉思片刻,隨後緩緩點頭,語氣和藹地說道“倒是朕疏忽了,智勇爵一心為國,為我大宋做了這麼多好事、實事,確實是該好好封賞一番了。不知各位大人可有什麼好的建議,不妨直言。”

    這時,一位身材魁梧、身著華麗朝服的大臣闊步站了出來,他神情恭敬,聲音洪亮地說道“官家,以智勇爵所立下的不世之功,實可封王!”

    這一句“可封王”,宛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瞬間在朝堂上激起千層浪。大臣們頓時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整個朝堂猶如炸開了鍋一般。就在眾人議論之際,一位面容清瘦、眼神銳利的大臣站了出來,對著趙禎拱手行禮後,神色嚴肅地反對道“官家,臣並不否認智勇爵所立下的赫赫功勞,其功績之大,滿朝文武皆有目共睹。只是,這封王之舉,還是有些過于夸張了!封王乃國之重事,需謹慎考量,還望官家三思。”

    隨著這兩位大臣的帶頭,朝堂上迅速分為兩派,開始激烈地辯論起來。支持封王的一派,強調智勇爵開疆拓土、屢建奇功,為大宋立下了汗馬功勞,封王是實至名歸;而反對的一派則認為,封王之事關乎國家體制,影響深遠,即便智勇爵功勞再大,也不應輕易打破規矩。兩派你來我往,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吵吵嚷嚷了好一會兒,卻始終沒能得出一個統一的結果。

    最後,趙禎見時機已到,抬手示意眾人安靜。朝堂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趙禎身上。趙禎神色威嚴,目光掃視著群臣,一錘定音道“智勇爵所立功勞,眾人皆有目共睹,封王其實並不為過。年後,智勇爵便要遠征高麗,此乃關乎我大宋國運之舉,若能成功,便如同在遼國後方楔下一顆釘子,意義重大。那就等他成功拿下高麗,朕便封他為高麗王,封地為登州以及高麗。就讓智勇爵為我大宋保駕護航,諸位大臣可有異議?”

    這時,有幾位平日里與金帥關系不錯,或是善于察言觀色的大臣,趕緊接話道“官家英明!臣附議,有智勇爵為我大宋保駕護航,定可保我大宋百姓無憂,江山穩固。”

    “臣附議!”緊接著,朝堂上響起一片附和之聲。這一刻,朝堂上出奇地一致通過了這一決定。其中,那些與智勇爵交情甚好的大臣,自然是真心為他感到欣喜,為他能獲此殊榮而高興;而那些平日里和金帥不對付的大臣,心中則暗自慶幸,覺得終于送走了一個令他們忌憚的“瘟神”。只要金帥遠在高麗,他們在朝堂上便又能有更多活動的空間,不必再像之前那般畏手畏腳,處處顧忌金帥的存在。

    喜歡劇組街溜子咋還穿到北宋知否劇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劇組街溜子咋還穿到北宋知否劇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劇組街溜子咋還穿到北宋知否劇了》,方便以後閱讀劇組街溜子咋還穿到北宋知否劇了第613章 朝堂之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劇組街溜子咋還穿到北宋知否劇了第613章 朝堂之議並對劇組街溜子咋還穿到北宋知否劇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