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爾琿台吉曾經也害怕龍國人會對他們漠西蒙古下手,為了防止龍國人來攻,去年的時候,巴圖爾琿台吉還在邊境做了一番準備。
只不過,後來人家龍國沒來,據探查所得的消息,龍國人繼續北上,和沙俄干起來了。
巴圖爾琿台吉在得到這個消息後,很是慶幸,就是嘛,漠西蒙古這麼偏僻,龍國人肯定沒興趣。
巴圖爾琿台吉也不想想,龍國連北邊的苦寒之地都願意跟沙俄人爭,漠西蒙古龍國又怎麼可能放過。
巴圖爾琿台吉也就高興了一年,龍國人竟然突然攻了過來。
而且還是兵分兩路,一路從北,一路從東北。
北面的軍隊已經攻破了烏蘭達壩隘口,龍國軍隊長驅直入的門戶已經洞開。
東北邊的軍隊已經進入了準噶爾盆地,如今整個準噶爾盆地大大小小的部落分支都遭了殃。
據消息,兩路軍隊都有七八龍國大軍入侵,而且全部都是騎兵。
這尼瑪,可真是要了老命了,整個準噶爾部也才只有五萬來常備軍,緊急湊吧湊吧,倒是也能湊出個十萬大軍來。
但自己這邊的十萬大軍,能干的過兩面夾擊的十六萬龍國大軍嗎?
巴圖爾琿台吉信心不足,龍國能接連覆滅漠南和漠北蒙古,就說明龍國大軍的戰力十分強大。
準噶爾盆地的混亂,烏蘭達壩隘口的突然失陷也全都說明了龍國軍隊的強大。
好像打不過啊,這就很頭疼了,既然打不過,那還要不要打呢?
據巴圖爾琿台吉所知,漠南漠北蒙古各部的首領,主動投降的並沒有被殺死,而是被送到龍國國都養老去了。
只有那些頑固抵抗的,最後才沒什麼好下場。
既然如此的話,自己要不要干脆直接投降?
但是,連打都不打,就直接投降的話,會不會顯得自己太沒有骨氣了?
巴圖爾琿台吉有些拿不定主意。
思來想去,巴圖爾琿台吉覺得自己不應該直接投降,龍國人這才剛來,自己就直接投降了,那也太不像話了。
巴圖爾琿台吉不想自己的名聲跟慫字沾邊,最起碼還是要打上一場的。
龍國人的兩軍夾擊自己打不過,但可以集中兵力,硬剛一路啊!
萬一要是打潰了一路,另一路大軍豈不是也有機會打敗?
龍國人的兩路大軍都被打敗了,龍國的這次入侵豈不是就解除了?
退一萬步講,就算自己一路大軍也打不過,那也是說明龍國人真的很強大,到時候自己再投降,也不至于落一個很慫的名頭。
巴圖爾琿台吉越想越覺得有理,于是就決定了要跟龍國大軍剛上一波。
既然決定了要打,那該集中兵力打哪一路呢?
巴圖爾琿台吉看著地圖思來想去了好一會兒,最終決定硬剛北路大軍。
來自東北方向,準噶爾盆地的龍國大軍,想要出準噶爾盆地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得需要突破扼守準噶爾盆地出口的幾個重要關隘才行。
派兵防守關隘,多拖延一點時間,還是比較容易辦到的。
北路軍就不一樣了,北路軍已經突破了烏蘭達壩隘口,可以長驅直入,這股大軍可就不好抵擋了。
現在龍國的北路大軍正在吉木乃地區肆虐,下一步將會繼續南下,進入和布克賽爾。
和布克賽爾城作為準噶爾部的都城,只要自己去那里坐鎮,北路軍必定會攻城的。
只要自己集結準噶爾部的所有兵力,齊聚在和布克賽爾城。
大軍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駐守堅城,一部分伺機而動,趁龍國軍隊攻城之時,內外夾擊,里應外合,豈不是有機會一舉擊潰龍國的北路大軍?
巴圖爾琿台吉仔細思考,又把手下的大將們召集在一起集思廣益,大家都覺得這個策略很是不錯。
集中兵力,利用堅城,先破一路,騰出手來之後,再破另一路,這個戰略沒毛病。
既然沒毛病,那就直接開干。
巴圖爾琿台吉立馬派出戰馬,到處傳令收縮兵力。
準噶爾盆地不要了,暫時放棄,只留一些兵力在準噶爾盆地出口關隘處嚴防死守。
巴圖爾琿台吉自己更是集中伊犁河谷的所有兵力全部北上,前往和布克賽爾城。
隨著整個準噶爾部兵力的不斷收縮,和布克賽爾城這邊很快就集結了十萬大軍。
巴圖爾琿台吉立馬指揮大軍分兵,自己率領五萬大軍坐鎮和布克賽爾城內守城,另外五萬騎兵由自己的心腹大將阿甦爾率領,藏到布克賽爾城十里外的一處隱秘山谷中,等待時機,伺機而動。
葉明遠所率領的北路大軍,在吉木乃地區肆虐,把一個個準噶爾部的部落聚集地攻陷。
龍國軍隊的戰力強大,所到之處征服一個個聚集地雖然輕松,但要進行管理還是比較麻煩的。
吉木乃地區的部落聚集地,都是準噶爾部的嫡系部落,即便戰敗,投降的戰士也不可能直接裹挾著加入戰斗。
用準噶爾部的戰士去跟準噶爾部開戰,戰斗的關鍵時刻人家反水怎麼辦?
因此,看管這些被征服的部落聚集地,立馬就牽扯到了不少精力。
好在經過一系列的戰斗之後,親眼見證了龍國軍隊實力的那些漠西蒙古邊緣部落的首領以及戰士們,徹底被龍國人的強大所懾服,有著這些人的輔助看管,龍國這邊用于管理新征服部落聚集地的軍隊數量大大降低。
等吉木乃地區的部落被征服大半,葉明遠忽然發現吉木乃地區剩余部落聚集地大部分都已經南下,整個聚集地能一起遷移南下的就一起南下,來不及一起遷移的就只留下老弱婦孺,精壯戰士們全部先一步南下。
在葉明遠看來,準噶爾部這就是在收縮兵力。
經過斥候的一番探查,果不其然,不僅吉木乃地區,就連更南面的布克賽爾地區的所有準噶爾部聚集地,全部都遷移到了和布克賽爾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