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兩個老李的閑聊2
“大哥,您繼續說,我先算是听出一點門道了。”江月琴听到李懷德的分析,還是非常感興趣的,就想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原因。
“行,我繼續說到說到啊。”李懷德笑了一下。
“現在說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以農業和傳統制造業為主,就顯得非常單一了。缺乏動力,難以形成新的增長點。附加值比較低,難以帶來較高的收入和就業機會。”李懷德停了一下,這下連黃紅英也對老李是刮目相看了,這家伙在家研究這個干啥?說起來還頭頭是道的。
“由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帶來的就是人才的流失。現在許多優秀的青年人才選擇前往江南或其他發達地區發展,導致甦北地區的人才儲備不足。缺乏人才的支持,那麼可以預見的到的就是甦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創新能力受到嚴重制約,難以實現跨越式發展。”李懷德雙手一攤,這個是個死循環,至少暫時是沒有辦法 的。包括李正維選擇到江南考察建廠,為什麼不在甦北,這個就是非常好的例子了。
“此外,交通不便也是影響甦北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不是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就是想致富,先修路嘛!”沒路就沒有交通,沒路就沒有流通,沒有流通就沒有貿易。交通不暢使得甦北地區的物流成本較高,阻礙了商品流通和區域合作。也讓甦北的城市很難以融入更大範圍的經濟圈子里面。
“大哥。是不是還有政策方面的因素?”李明義冷不丁的冒出來一句話。
“明義,雖說我們已經退下來的,但是有些問題的探討還是要慎重的。”李懷德看著自己的弟弟和弟媳,是微微的一笑。“不過,明義的眼光還是很敏銳的。”
“得了吧,還慎重?你當這個還是你當書記的時候啊?”大嫂黃紅英笑著拍了李懷德一下。
“大嫂,大哥說的對,決策問題,是經過很多人討論認證的。”李明義自己也知道,就是心里有點不舒服而已。
“明義,月琴。我們都是經過戰爭歲月的,要相信未來。現在的日子那個時候可是沒有預見到的。”李懷德這一路的了解和觀察,知道經濟發展的腳步是銳不可當的。
“哎,我就是感慨。大哥,我娘家就是淮陰的,自小就听過天下賦稅半出江淮的說法。”江月琴的內心是非常的復雜,背靠運河,直到明清時期,揚州,淮安都是運河上的明珠。由于鹽城的開發,作為江淮樞紐城市的揚州還因此成為天下鹽商富集之地,繁榮一時。淮安也是盛極一時的存在的。
“近代。運河衰落,相伴隨的就是運河沿線城市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海港和鐵路,士紳的保守,讓運河在新的時代反而成了甦北發展的阻礙了。“李明義作為淮陰的女婿也是了解過這一歷史事件的。
“老李,我現在才發現,你還是非常有本事的。“大嫂笑著打趣了一下自家老伴。
“別人說我李懷德怎麼樣,我不在乎,可是紅英你就不一樣了,我還是感到非常榮耀的。“李懷德一直以來都是非常的在乎自己媳婦還有老丈人一家對自己的印象。
“那是,你的心思我還能不了解?“黃紅英也是一笑。”你到現在還記得他老人家的教誨,以至于對老人家的家鄉也是了解的非常透徹?“
“是啊,退下來的日子,我也曾反復的回憶過我這一生的過往,如果不是機緣巧合之下遇見了老人家,說不定我就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了。“李懷德說的老人家,大家都知道是誰。”說起來,我真的要謝謝正陽,可是我的貴人了,我李家至少三代,都會順風順水的。“
“大哥,你和正陽這小子還說謝謝,反了他了?“李明義是虎軀一震。”你是他大伯,這小子畢業就進了軋鋼廠,要不是您悉心的教導,也不會有他的今天了。“李懷德是自己大哥,這些年所作所為李明義兩口子也知道,當然不能讓他這麼說了。
“明義,月琴。你們也不要自謙,沒有我這小子也會過的很好。“李懷德擺了擺手。”我自己心里清楚,原本到軋鋼廠我就想著取代老楊的,誰知道後來的發展和機遇竟然讓我不自覺的往前走,而且必須要好好干,要干好。“
“月琴,這次去淮陰,我和你嫂子就住你家了。“李懷德顯然事先已經和媳婦商量過了。
“那是當然能了,大哥和大嫂要是去了別的地方,我可就生氣了。“江月琴听李懷德這麼說還是很高興的。這是給自己,給江家極大的面子了。
“到了淮陰,第一站就要去駙馬巷看看,這是我的心願。“李懷德看著窗外,心神似乎已經到了那里,青磚,灰瓦。清澈的愛,只為中華!
“大哥!“
。。。。。。
“正陽哥,爸媽和大伯一行已經到了淮陰了,下午媽給我掛了電話,讓我們放心。“晚上,劉媛媛回家告訴了李正陽父母現在的情況。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到了淮陰了,那就好。都在舅舅家的吧?“李正陽知道到了淮陰,想必也不會去住酒店的。
“嗯,舅舅到車站去接的,說起來舅舅和大伯也是認識的,那年來北京,大伯還設宴招待過的。“劉媛媛知道這個事情,還是結婚以後,李正陽閑聊的時候說起過的。
“正陽哥,你說這一晃都多少年了,我是怎麼也沒想到咱家現在這個樣子?“劉媛媛有的時候也在想,如果像四合院其他的人家會怎麼樣?
95號院子,以前在南鑼鼓可是響當當的存在。三進的四合院,還帶跨院。里面住著的大部分都是軋鋼廠的工人,中高技術工人,廚師,放映員,教師還有干部。雖說自家不想參與這些雞毛蒜皮的鄰家瑣事,但是還是禁不住麻煩會自己上門。可能這個也是大雜院的一個縮影吧?
隨著生活條件的好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搬離了這樣的院子。留下的大多數都是老住戶了。雖說生活過的一團糟,可是還是會有幾個人在胡同口侃大山,指點江山什麼的。
李正陽有一次笑著說道,或許這個就是這些老北京僅剩的優越感了吧?
皇城根地下,自詡對國家大事了解的透透的,對于外地過來的人其實把內心是排斥的,這個在很多的大城市里面也是屢見不鮮的,像上海之類的也是不外乎如此了。
無論在哪里,有房有車就有歸宿感,如果啥都沒有那還能找到所謂的家的感覺,就是扯淡了!這也算是一種莫名的悲哀了吧?
喜歡四合院之正陽逐夢請大家收藏︰()四合院之正陽逐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