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
張軍輝幾人沉默。
唐穎梨的精神念力無色無形,對于其精神念力具有什麼特質,張軍輝幾人還真的無從得知。
這大概只能通過唐穎梨本人自己挖掘了。
而至于姜淤泥的光屬性神力他們是經常看見的,可他們也看不出姜淤泥的光屬性神力具有什麼特質。
當眾人陷入沉思間,張軍輝分析道︰“我覺得你們之所以沒有發現自身神力中的特質,可能是因為我們對超凡之力的了解還是太少了。”
聞言。
姜淤泥和唐穎梨兩人微微一愣。
張軍輝繼續解釋道︰“就是我們都不清楚彌老弟身上的光屬性神力和正常的光屬性神力有什麼區別。
也不知道唐小妹身上的精神念力和正常的精神念力有什麼區別。”
葉芷柔贊同道︰“是哦!也就是說可能彌大帥哥和穎梨在平時訓練時已經暴露出了自身神力的特質。
但因為我們對這兩種神力本就不了解。
所以把那些表現出來的特質當作是正常光屬性神力和精神念力該有的效果。”
聞言。
姜淤泥和唐穎梨也是微微頷首,也認同這個觀點。
前者突然想起了唐穎梨通過自身精神念力與自然溝通的能力。
姜國賢之前也說過自己至今為止沒有見過任何一名精神能力者具備那種能力。
因此,唐穎梨能夠與自然溝通交流,甚至有可能去借用他們的力量。
這會不會就是唐穎梨精神念力的特質呢...
想到這里,姜淤泥不禁看了一眼身旁的唐穎梨。
後者恰巧也向他看來,其美眸中帶著些許恍然。
顯然。
後者應該也是想起了自身精神念力的特殊性。
可姜淤泥對于自己的光屬性神力,確確實實沒有感受到有特別的地方。
是速度快麼...
這應該是「光」本就該具有的特質吧...
張軍輝笑道︰“沒事,實在不行的話,咱們到時候去問一下老師也行。”
姜淤泥點點頭︰“嗯。”
李曉東好奇道︰“也不知道這具有特質的神力與正常的神力相比,有何不同。”
張軍輝攤了攤手︰“這就不得而知了。”
姜淤泥笑道︰“咱們先離開這吧,現在紙上談兵也沒什麼用。”
大家應道︰“嗯嗯。”
于是。
五人便動身往地下廣場的出口走去。
葉芷柔忽然說道︰“話說,神諭大學今晚就會公布關于引神者階段出勤的相關事宜了。”
李曉東好奇地說道︰“是啊,也不知道神諭大學具體會怎麼安排。”
張軍輝直白道︰“我覺得我們在引神者階段的出勤中大概率是要分開了。”
李曉東試探般說道︰“萬一學院改變出勤規則了呢,畢竟上一屆也誕生了一千多名引神者,隨著引神者越來越多。
學院說不定就會允許我們如覺醒者階段出勤那般組隊出勤了呢?”
張軍輝搖了搖腦袋,苦笑道︰“我看懸,因為以這種方式進行引神者階段的出勤...
其實並不能達到神諭大學想要看到的結果。
在覺醒者階段的出勤中,學院之所以讓我們以組隊的方式進行出勤。
是因為學院也不能確定哪些學員體內的神念是強大的。
因此。
為了盡可能地保障學員們的安全,學院只能以這種方式篩選能獲得引神資格的學員。
如今引神過後,我們體內的神念孰強孰弱已然有了清晰的界定。
學院自然不會再讓我們以這種方式爭奪造神資格。
簡單一點表達就是——學員肯定不希望一個低級引神者獲得造神資格!”
聞言。
幾人沉默,因為張軍輝說得確實很有道理。
李曉東不解道︰“那學院直接讓我們比試一番好了,誰更強誰便獲得引神資格,省得這麼麻煩。”
葉芷柔遲疑道︰“可能這種直接比試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吧。
例如一名火屬性神力引神者、水屬性引神者,以及木屬性引神者進行比試切磋。
他們三人也許會因為彼此之間的克制關系而難以評定誰更厲害。”
接著,她笑道︰“就像一開始我可以暴打你,而自從你找到反制我的辦法後便可以勢均力敵一樣。”
她話音剛落,李曉東頓時汗顏︰“一開始也沒有被你暴打這麼夸張吧...”
聞言。
幾人也是笑了起來。
自從張軍輝三人看出姜淤泥和唐穎梨之間似乎有貓膩以後,葉芷柔也很少就個人去特意調侃姜淤泥。
哪怕去調侃,一般都是帶上唐穎梨。
她如今常常調侃的對象也自然而然地從姜淤泥,變成了李曉東。
葉芷柔雖然對待感情大大咧咧的,但她也懂得去避嫌。
之前在青山市六中時,她之所以會去追求姜淤泥——
一是因為姜淤泥沒有明確地拒絕過她。
二是因為她知道姜淤泥和唐穎梨並不是情侶。
三是因為她當時和唐穎梨也不熟。
當時和如今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俗話說,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當時的她自然選擇是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心意。
張軍輝補充道︰“其實無論如何去競爭引神資格和造神資格,我們都是要去出勤的。
從我們注射完覺醒劑的那一刻起,這便已然成了我們的義務。
而通過出勤所獲貢獻值來評定引神資格,可能只是神諭大學覺得比較好的方式。”
李曉東撓了撓腦袋︰“那就算要通過出勤這種方式來爭奪造神資格。
學院就不能讓我們的出勤變得更安全一點嘛?例如把保命資源平分。
無論是低階的超凡者還是高階的超凡者都能及時補充足夠的保命資源。
不然采取單獨出勤這種出勤方式,感覺對低階引神者並不友好,也並不公平。”
因為在覺醒者階段當過底層的存在,所以他深知低階超凡者想要依靠自己活命,其實很不容易。
更不要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往上爬、去獲得造神資格...
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