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很多私貨,僅供參考!!!
一、上古
上古時期處在成熟的文字出現以前,很多記載已經難以考證,但是要是說先秦的傳世文獻都是胡謅瞎編的,那也不太可能。
我們熟知的秦漢時期的古史傳說,應該是由周人傳說、東夷傳說、南蠻傳說雜糅形成的。比如把伏羲和太昊縫起來,帝俊和帝舜縫起來等等。
至于禪讓說和奪位說,都是不同史觀的體現,可能是上古歷史的兩個不同側面的體現。
實際上縫的最牛皮的還是太史公,不知道他老人家看了多少資料,探訪各地的時候詢問了多少族老,才湊了一套從黃帝開始的世系出來,雖然這套世系的可信度接近零。
黃帝是誰?一說商人隆重祭祀的“黃尹”,一說此詞來自皇帝。
按照第一種說法,黃帝可能是先商時期一位與商人有著密切聯系的神靈或者君主。
按照第二種說法,黃帝在西周才出現,是皇帝人格化的產物。那黃帝就只是周人的傳說祖先,原型可能是豳地某酋長,和商人關系不大。
皇帝,即皇天上帝,是周人滅商後將他們祭祀的皇天與商人至高神上帝縫合起來的產物。雖然多了個皇天,但和上帝基本還是同個意思。
帝者,堆柴起火,火通上天,乃燎祭也。因此只有上帝而沒有下帝的說法。
下土有王,王者,鉞之象形也。青銅鉞在二里頭就有出土,鉞象征著最高權力,因此王也就是首領的意思。
帝和王都是非常古老的文字。
到太史公的時候,已經搞不清楚“帝”和“王”的最早意思,所以太史公以為武王自貶帝號為王,顯然是個大烏龍。
本書在提上古、夏朝的時候,是按照文獻學的順序來寫的。
二、先商
商人以上帝為最高神,商王死後成為“帝賓”。
以酞K 甲媯 凰檔劬褪 耄 竺嫻牡阪貳 鬯礎 劭《即喲搜蓴 隼礎5比徽庵炙搗ㄖキ蓴故鞘 植蛔恪 br />
從䰾r膠ュ 墜侵械氖老滌搿妒芳恰分械氖老導負醵級圓簧希 笫攔 系納淌甲嫫 墜俏蘅跡 興凳琴睿 興凳 耄 賈キ薟蛔恪 br />
雖然契無考,但是契的母親簡狄簡狄本人不可考)吞鳥蛋的傳說可能能與大汶口文化的女性口含小球習俗聯系起來。
如果此說成立,那麼商族和東夷可能出自同個祖先。
《史記》中的昭明、曹圉等也不知道從何而來。亥之前的商人歷史依然處于古史傳說階段,難以考證。
哪怕是亥,也還是半人半神半圖騰的形象,“亥”字在甲骨中似鳥形,可能玄鳥就是出自此。
從亥開始,商人從漳水即𨌆水)發跡,商這個稱呼可能來源于𨌆水,因為商人善于貿易,商又和貿易聯系了起來。
從上甲開始,商王死後都用日名來稱呼。雖然晚商前幾乎沒有出土文字成熟文字的歷史可能還沒有商朝歷史久遠)。
但是晚商的商人應該不至于捏造祖先,甲骨文也不可能憑空冒出來,至少從上甲開始,他們還是能搞清楚的,因此把上甲算作逐漸步入信史時代當然要求嚴謹的話,還是從盤庚開始算),也許可以。
至于上甲之前,我嚴重懷疑在晚商的時候,商人自己就已經搞不清楚了。
經過幾代商王經營,先商不斷壯大並逐漸南下,與東夷聯盟,覆滅夏後。考古皆可證,但是這一說法基本建立在二里頭是夏墟的基礎上。
三、夏
雖然作者主觀上認為大概率二里頭=夏都=西邑,但作者主觀其實沒啥用。
由于二里頭遺址斷代較晚,不能排除是早商都城西毫的可能。
如果真的是早商文化,那前面這一大段推論基本都是錯的,甚至商人是不是發源于漳水都有了疑問。
二里頭至三期才出現了明顯的廣域王權國家特征,到四期就是早商了。可見即使二里頭是夏,其強盛的時期也就七八十年的樣子
而且二里頭只能對應夏中晚期,二里頭之前的夏又在哪呢?龍山晚期?陶寺晚期?王城崗遺址?新砦遺址?爭議太大。
二里頭一直延續到早商,也有可能是成湯滅夏後,和後面的武王伐紂封武庚于殷一樣,並沒有毀滅夏國,再過了比較長的時間才廢棄了夏都。
夏人肯定不是自稱夏,也不可能自稱西邑哪怕西邑真的和夏有關,那也是只是商人指代夏都)。
就像商人自稱為商,而不自稱為殷一樣。如果商朝是在定都于毫的時候被滅了,那後人可能就稱他為毫商了。
夏不太可能是周人編造的,周公對著殷商貴族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
顯然殷商貴族都是知道夏的存在的,不然周公和虛空對話嗎?
太史公記載的商代世系從上甲開始大部分都能對的上,側面說明了夏代世系也有一定真實性。
大禹治水,最早出自西周中期的豳公 ,“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和《尚書•禹貢》很是雷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里的禹還不知道是人是神,他是被天帝派來下治水的,也看不出和夏朝有什麼關系。
《清華簡•厚父》同時提到了禹、夏、啟。
主要說天帝派禹治水,治完水後。天帝建立夏邦,以啟為後。但是也看不出啟是禹的兒子,也沒說禹是夏的君主。
不過就算禹是神靈,和夏無關,也不能代表夏就不存在了。
夏大概率是存在的,但早期世系和商上甲之前的先公一樣,大概率也是神靈圖騰之類的。
總之還迷霧重重。
四、早商
早商是一個非常強勁的軍事政權,擴張非常迅猛,一路擴張到長江流域盤龍城遺址)。
對征服地的統治也不是按照晚商和西周分封的形式來統治,而是直接建立軍事據點的方式,在太戊、中丁時期達到了鼎盛。
這樣的統治方式對于一個早期文明,肯定有著極高的治理成本,需要承受巨大的代價,以至于激化了內部君主與族的矛盾。
君主與族的矛盾是在官僚制成熟前,國人野人合流前,統治集團內部的主要矛盾。
先秦多次發生了世族引入各種力量對抗君主的事情,記載比較詳細的有厲王時期國人暴動,以及春秋經常發生的國君被國人驅逐的事。
可以大膽猜測,在商朝漫長的歷史中,這種事情也不少。
中商混亂的商王世系也有可能與此有關。
五、中商
中商時期,商朝頻繁遷都,一方面是與商朝經略重心變化有關,從祖乙到南庚,主要經略對象是東夷,南庚甚至直接把都城遷到了東夷腹地的奄地。
從陽甲開始,北土方國愈發強大,盤庚遷殷可能就是為了更好的對付他們。
另一方面,頻繁遷都也可能是為了擺脫其他舊商王後裔的影響。
東夷入寇,直接毀滅了以二毫為核心的商人聚居區,商王倉皇逃回北土祖地。
當時的商朝可能和後面的春秋戰國一樣,發生了一次思想上的劇烈震動雖然我沒有證據),所以我在小說中編了一大堆,什麼雙核驅動,四王共治。
從後世趙主父和燕國子之之亂看,我編的這些也不是沒有可能嘛笑)。
六、人祭
人祭,在古文明中其實是比較常見的。
比如二里頭也有發現過人祭,只不過數量很少。
但是只有商朝的人祭規模如此之大,並且已經制度化,分類的賊細,已經成為了其文化的重要部分。
現在的很多漢字在當時都是與人祭相關的。比如“卯”,就是把人對半剖開,掏空內髒再掛起來樣子的象形。
有解釋說這其實是打破“絕天地通”的方式,以卯祭的形式溝通神靈,頓時無法直視這個詞了。
人祭在早商時並不繁盛,在中商時逐漸增加,到晚商時迅速增大,武丁時期達到巔峰,隨後逐漸減弱,帝乙、帝辛時期進一步減弱。
一般以羌人來作為人牲,到了帝辛時期,由于西土逐漸失去控制,所以東夷人牲的數量就逐漸增多。
七、晚商
武丁武功赫赫,徹底掃除了北土諸方的威脅,打的他們直叫爸爸。武丁對西土的羌方、周方也有用兵,這時的羌方還不強,周方大概率不是姬周。
武丁時期的諸婦表明當時的女性地位還比較高,女性還可以擔任類似後面西周王畿內采邑主的角色,從事祭祀活動。
但不代表商朝就是男女平等了,卜辭表明,婦好因為生了女兒,貞人就不認為是“嘉”。可見當時已經重男輕女。
婦好的好是什麼意思,是姓氏?還是方國名?還是名字還眾說紛紜,畢竟還有婦鼠、婦寶等,也沒找到鼠方、寶方之類的方國。
從祖甲開始,周祭制度被確立,開始削弱旁系先王的地位,商朝的王權開始逐漸加強。
周祭制度也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反復︰康丁、武乙時期,世族們重新做大,周祭遭到廢棄,文丁時期重新復興,帝乙、帝辛時期進一步加強,與世族的斗爭也愈發激烈。
自早商盛世崩潰以來,商人對西土的控制就一直在減弱,哪怕是晚商最強盛的武丁時期,也沒有恢復早商時期對西土的強大控制。
羌方,大概率就是後世的姜戎。在康丁時期逐漸崛起,被康丁列為重大打擊對象,有效地阻止了其東進。
武乙也征伐過羌方,還有召方,有說這個召方就是後面與姬周聯系十分密切的召氏一族。
武乙暴崩西土,真的是被雷劈死的?還是被周人、羌人謀害的?由于文丁即位後,並沒有征伐西土,一般還是認為是意外,真的被雷劈死了。
武乙、文丁時期,商人逐漸向東土遷徙,商朝在西土的勢力逐漸退卻。
所以文丁的主要攻伐對象還是東夷,西土防衛的工作基本都交給了剛剛興起的姬周。
或許是因為姬周愈發強大,引發文丁忌憚考古表明當時周人的影響力可能已經到北土了),或是季歷稱王被發現,反正季歷被殺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帝乙時期,商朝在西土的勢力進一步退卻,或許是因為拉攏文王,所以有了帝乙歸妹一說。祖先神的地位進一步被拔高,出現了帝祖合流現象。
八、帝辛
帝辛即位後為了進一步加強王權,開始了十分激烈的改革︰廢除了對自然神的祭祀;進一步削弱了對旁系先王的祭祀;與貞人爭奪對祭祀的控制權;引入小臣對抗世族;貴族出現在人牲中;接受四方逃亡人士于王幾,增加王幾人口,引發了商人統治集團的強烈反抗。
帝辛干什麼事,文王就反過來干,于是逐漸籠絡了一大批人。
世族們決定請姬周這個外援,幫他們干掉帝辛。
前面說過,在漫長的商朝歷史里,世族們這招可能已經用過很多次了。
結果這次玩脫了,萬劫不復。
帝辛時期的人牲數量減少,一般認為是生產力的發展,很多本來要作人牲的,都作為勞動力干活去了。
還有一種可能是,帝辛逐步剝奪了貞人的獨立祭祀權,使得祭祀次數減少,所以人牲數量也跟著少了。
我不贊同帝辛征東夷被偷襲說。
帝辛前中期曾經多次大規模攻伐東夷,但目前並沒有發現他晚年大規模征伐東夷的卜辭。
而且在帝辛晚期這十來年,姬周逐漸向東擴張,武王即位後直接觀兵盟津了,盟津離朝歌並不遠。
帝辛要是在這個時期遠征東夷,那也太蠢了吧。
西土對于殷商無比重要的崇國被滅,帝辛也沒個反應。
武王能一馬平川,跑到盟津觀兵,也說明當時殷王畿以西的方國已經全部倒戈姬周。
面對咄咄逼人的姬周,帝辛只在殷王畿西陲的黎國布防了一下,很快黎國被武王揍了一頓,又倒向西周了。
帝辛這段時間到底在干嘛?
我猜測帝辛因為激烈改革,把貴族們得罪完了,出現了西土諸侯投降姬周,東土諸侯看戲的局面,都等著姬周把他趕下台。
殷王畿內還有微子啟這樣的世族和他對著干。
他真正能控制的只有殷王畿內直屬于他的軍隊和唯他是從的小臣。
即便這樣,武王也沒有十足把握,盟津觀兵後還是回去了。
武王發動牧野之戰的這個時間點,可能是帝辛與世族們的斗爭到了一個白熱化的節點,武王認為機會來了。
即使這樣,戰斗還是十分激烈,血流漂杵。
也許老世族掌控的那部分部隊倒戈了,但直屬于帝辛的部隊還是跟隨著他們的君王,戰斗到了最後一刻。
後世儒者覺得聖王伐紂,應該勢如破竹,不會遇到抵抗才對,怎麼可能血流漂杵?
顯然聖王體系是從周公開始慢慢建立起來的,文王夷平崇國,武王在殷都大搞人祭,都和聖王沒有一毛錢關系。
後世儒者可能不知道這事,也有可能知道,但是出于政治目的,為了維護上古人均聖王的史觀,繼續掩蓋下去。
就有說法說孔子從史料的蛛絲馬跡中知道了殷商曾經有過人祭的過往,但是他還是什麼都沒說。當然這說法有些腦補過度了)
孟子勸諫魏惠王的時候說,子曾經曰過︰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意思就是從人殉到俑殉,沒有太大區別,這樣搞還是要斷子絕孫的。
如果孔子連俑殉、人殉都反對,更別說人祭了,一想到都要做噩夢的那種。
總之漫長的殷商滅亡了,新生的姬周取代了他,中國歷史步入了新的時代。
喜歡如果君主去世後加入聊天群請大家收藏︰()如果君主去世後加入聊天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