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內。
一道奏疏被慈安憤怒地扔到了金鑾殿的地板上。
內侍衛大臣景壽顫顫巍巍地撿起了奏疏一看,頓時臉色大變,不由在金鑾殿上顫抖地念了出來。
“臣僧格林沁以表叩見兩宮太後聖駕︰
臣本藩部世僕,沐聖恩擢升高位,委以重任,蒙兩宮太後垂憐信任,委臣統兵御敵,保衛大清社稷,歷經百戰,未嘗敢有絲毫懈怠。
今敵勢洶洶,臣雖率將士竭力抵抗,然終因局勢險惡,力有不逮,今率本部蒙古騎兵以身誘敵,掘黃河之水天上來,誓要效仿關將軍之戰績水淹七軍,以期改變大清傾倒之局勢。
這一戰,臣恐將不久于人世。但臣至死,心中唯有對大清皇室之忠誠,對兩宮太後之敬仰與感恩。
想太祖太宗開基立業,歷經千辛萬苦,奠定大清之疆土;
列祖列宗宵衣旰食,使大清盛極一時,威震四海。
如今國難當前,內有發逆之亂,外有強敵之侵,國勢岌岌可危。
臣受命于危難之際,統率蒙古、漢軍各營將士,為的就是蕩平叛亂,抵御外侮,使大清之江山社稷得以延續,聖母皇太後與懷中聖上永保龍體,福壽綿長。
臣自幼生長于蒙古草原,習騎射,尚武功,性耿直,懷忠義。
于行軍作戰之際,每念及身後是祖宗之基業,億兆之黎民,便不顧生死,奮勇向前。
往昔鎮壓發逆,臣與將士們披荊斬棘,轉戰南北,大小數百戰,血沃中原;今發匪作亂,臣不顧敵眾我寡,不顧敵軍槍炮之利,毅然迎敵,實欲盡臣之所責,保我大清之完整。
臣深知大清之命脈系于聖母皇太後與懷中的聖上,臣之所作所為,皆為報答皇恩于萬一。
臣一生盡瘁于武備,麾下將士,皆為吾皇臣民中忠勇之輩,雖死傷慘重,然無一人有退縮之意,亦為大清之忠勇死士。
今雖行將就木,然臣心中悲憤難平。臣未能再為太後聖上掃平天下之障礙,實乃臣之終憾。
但臣望兩宮太後堅信,吾大清之軍民,忠義之心不死,必可度過此難關,再興大業。
臣雖死之後,願後世子孫亦能銘記大清之恩德,傳承忠誠勇敢之家風,為聖朝之復興,竭盡所能。
臣僧格林沁叩謝兩宮太後之隆恩,伏惟聖鑒。
臣將去矣,猶盼大清之福運綿長,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僧格林沁臨終遺表。”
金鑾殿上除了景壽這位大清額駙顫抖的聲音之外,鴉雀無聲。
“僧王沒了,國之柱石倒了,他為了扭轉局勢甘願以身入局,掀黃河之水滅發匪。”
“咱大清開國兩百多年,只有開疆擴土,牧馬天山,大清將士何曾勇猛。”
“但現在,看看你們膽顫的熊樣。”
慈安太後一改之前給大臣留下的溫和端莊形象,指著文武大臣破口大罵了起來。
“勝保何在?李鴻章何在?”慈安大聲怒問道。
“臣在。”勝保李鴻章站了出來。
“僧王做了他們該做的,你們也該做你們該做的了。”慈安冷聲道。
這一刻,慈安的威勢竟死死壓制住了慈禧。
因為,她作為大清的太後,肚子中還有未來大清的皇帝,大清大廈將傾之際,她慈安由不得她不站出來了。
“臣遵命。”勝保李鴻章齊聲應道。
這時候慈禧也開口冷聲道︰
“勝保,李鴻章之前保了你的命,這一次你報效皇室的時候到了。蒙古,奉天,直隸,山西的大軍,全權由你等二人統率,這一次必要率大軍徹底剿滅發匪。”
“慈安太後說的沒錯,僧王做了他該做的,剩下的爛攤子該交給你們去收拾了。”
“臣遵命!”勝保李鴻章面對兩宮太後殷切的目光,忠誠堅定且充滿信心地回答道。
“退朝!!!”
慈安不想再看到這群懦弱的大臣,拍了拍桌子,大聲地吼道。
今日的慈安,不再溫和與端莊。今日的慈禧也放下了他的權力欲與掌控欲。
將權利交給了慈安。
然而令金鑾殿上所有人想不到的是。
最開始寫這份奏疏的僧格林沁其實並沒有求死之志。
他只是為了寫給兩宮太後和金鑾殿上的所有文武百官看。
以證明他報效大清的赤誠忠心與無畏勇氣。
最後他再經歷萬難,回到紫禁城的時候,定會受到包括兩宮太後在內的所有人的夾道歡迎,定會在大清的史冊上留下濃厚的一筆。
但現在僧格林沁卻忘記了他最開始的想法,他真正猶如他奏疏的那樣,慷慨赴死去了.......
喜歡1853用炮火檢驗真理請大家收藏︰()1853用炮火檢驗真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