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也沒有什麼可說的,都是公家包辦。出差的臥鋪和吃食規格幾乎都一樣。就連帶隊的領導,也沒有比他們更好的待遇。
    不用說,火車上提供的食物,肯定不如自家的好。
    但周守義沒搞什麼特立獨行,另外花錢給自己點餐,只是偷吃了幾片醬驢肉。
    不過他光明正大的從包里掏出了幾個水煮蛋,與同住的幾個人一起分享。
    當然不只是他帶了吃的,其他人包里也各自帶著東西,有的帶著花生米,有的帶著紅薯干。
    還有一位,估計家里條件不錯,帶著一包桃酥還有幾塊點心。
    這坐了兩天多的火車,倒也沒有挨餓。雖然吃的不如家里舒坦,但對第一次長途跋涉的周守義來說,也是一次新奇的體驗。
    到了羊城後,自有當地的政府派車來接他們,倒也省的他們許多事兒。
    羊城自一九五七年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廣交會後,就成了整個華國的經濟前沿。
    算是這個時代,華國經濟發展最快,最活躍的地方。
    建國初期,華國新立。為了自保,也為了避免被人打上門,拒敵于國門之外。
    派出了支援隊伍,在高句麗與漂亮國為首的十七個國家,狠狠地干了一仗。
    雖然經過巨大的犧牲,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也達成了目的。
    但也因此被大部分的西方國家所敵視。
    包括經濟合作和民間交流都幾乎斷絕。
    甚至為了打擊和遏制新華國的發展,漂亮國還成立了什麼狗屁巴統組織,對華國進行全面的圍追堵截。
    這種情況之下,華國很難賺取到外匯。也難以買到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先進技術與設備。
    甚至連許多的礦產資源和糧食等物資,都進購困難。
    所以,除了和老大哥家交易外,華國只能另闢蹊徑,摸著石頭過河。隨之,大名鼎鼎的廣交會便應運而生。
    如此看來,廣交會成立的初衷,其實是為了突破以漂亮國為首的巴統組織對華國的封鎖。
    不過,後來廣交會的發展,卻給新生的華國,帶來了大量的驚喜。
    不止有許多與華國交好的國家前來進行貿易,世界各地的華人家族也都派人前來參加。
    而且隨著規模的擴大,又吸引了許多中小國家前來。逐漸為華國帶來了大量的外匯資金。
    甚至每年兩次的廣交會,成交獲得的外匯貨幣。佔據了整個華國外匯收入的20以上。
    到了羊城,正好是22號的晚上,他們也沒法參觀這個時代的粵東首府。直接就被當地政府安排進了指定的招待所。
    一路雖然坐著臥鋪,時間也不算太長。可兩三天的火車坐下來依然不太舒服。
    同行的人也沒心情出去逛,早早的便洗漱一番,收拾完後,就入睡了。
    4月23號,距離廣交會開幕的4月25號已經很近了。
    第二天,周守義他們早早就起來洗漱完畢。
    穿著出發之前,外貿部門給他們下發的參會“福利”,每人一身中山裝。
    因為偉人的衣著表率,所以他們的中山裝都是灰色的。
    周守義穿上後,照了照鏡子,感覺還挺帥氣的。不比現在外國人們推崇的西裝差。
    其實,商業務部門和外交部門訂好的參會人員,早就已經來到粵東省,與當地政府進行準備工作了。
    周守義他們這一批來的人,都是備用人員,被美其名曰翻譯顧問。
    如果會場上,有哪些展位需要翻譯,而幾部門安排的正經翻譯人員忙不過來時,周守義他們才會參與外國友人的接待,或是輔助進行商談。
    其他時間,充其量只能幫外商指路。
    來到會場附近的街道,周守義直接就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
    他以為自己來到了九十年代內陸城鎮的集市上。
    因為這里商鋪林立,做生意的小攤和流動的商販比比皆是。
    這種經濟活躍程度,讓他簡直不敢想象,這還是沒有改革開放的計劃經濟時期。
    他實在沒想到,羊城在這個時候,經濟就已經如此繁榮了。
    不止大小街道上比較熱鬧,行人往來不斷。
    還有許多外國面孔,在街上來來往往絡繹不絕。
    很多人雖然是一副華人面孔,但個個西裝革履,衣著時尚。一看就是國外回來的華裔。
    不過這倒也能理解。雖然他們現在沒有華國國籍,但畢竟語言相通,來大陸做生意,還是比其他語言不通的外國人要便利許多。
    到了會場周圍,那景象就更是讓周守義驚嘆了。用人山人海來形容都不為過。
    雖然展會的場館還沒有開放,但附近已經有許多城市的優秀企業和一些國企大廠,在附近開設攤位,舉牌宣傳了。
    看來,為了能夠更好的舉辦廣交會這個國家級的盛事,國家在一些經濟方面的政策,放寬松了許多。
    因為展會會還沒有正式開始,周守義他們進場館之後,就開始幫忙布置會場,順便接受帶隊領導的任務安排。
    忙碌了一上午,吃過飯之後,周守義準備去外面逛逛。
    畢竟他這次來的身份,只是一個名為顧問,實為後備翻譯的小卡拉密。展會還沒開始,他也沒有多少事要干。
    有不少人和他一樣,與領隊打了招呼,跑去外面逛。
    周守義這次來參加廣交會的目的,並不是賣貨,搞外匯。
    主要就是見見世面,收集一些當地特產。
    另外琢就是磨琢磨,有沒有在國外比較暢銷的東西,可以讓他們紅星物資公司生產,或做二道販子。
    然後就是找機會溜去香江看看,布置一條後路。
    由于下午還要回去工作,周守義也沒有跑太遠,就是在附近的街道看了看,買了一些當地特有的水果,收進空間中。
    另外一樣,當然就是周守義垂涎已久的海鮮了。
    這個時候的海產品,還沒有經歷過核廢水的洗禮。應該還算是純天然無污染。
    碼頭離這里並不遠,周守義每一種都買了一些,趁著無人,放進了空間中閑置已久的海產品養殖區。
    這下空間中的各個功能區域,終于沒有空著的了。
    以後海魚,大蝦,螃蟹和魷魚這些日常海產品是再也不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