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尚香的激烈反抗,如同投入吳侯府後院的一塊巨石,
其激起的漣漪,不可避免地要波及到那位江東地位最尊崇的女性
——她的母親,被尊稱為“吳國太”的孫堅夫人。
玄鏡台的情報網絡,如同無聲的觸手,再次捕捉到了這幕深宮中的母女交鋒。
雖然無法親臨現場,但通過對侍女、宦官的觀察,
以及對進出國太居所人員神態、攜帶物品例如明顯增多的安神湯藥)的分析,
一幅飽含淚水與掙扎的畫面,在我腦海中逐漸清晰。
吳國太的居所,相比于前殿的肅穆,更多了幾分雍容與平和。
平日里,這里是孫權處理完政務後尋求片刻安寧、聆听母親教誨的地方,
也是孫尚香偶爾可以撒嬌、傾訴心事的港灣。
然而,此刻,這份平和早已被打破。
情報顯示,孫尚香幾乎是闖入了母親的居所,臉上猶帶著未干的淚痕和難以抑制的憤怒。
可以想象,在母親面前,這位在外人面前剛強好勝的弓腰郡主,
終于卸下了部分偽裝,露出了屬于女兒的委屈與無助。
她大概是撲倒在母親膝前,泣不成聲地控訴著這樁不公的婚事,
質問為何要將她推向一個她毫無感情、甚至心存芥蒂的“老者”懷中。
面對女兒撕心裂肺的哭訴,
即便是見慣了大風大浪、一手輔佐兩個兒子孫策、孫權)奠定江東基業的吳國太,也難以保持平靜。
密探的報告中,多次提到了國太居所內傳出的低泣聲,
以及侍女們端進去又空著端出來的、盛著擦拭淚水手帕的托盤。
“痴兒,痴兒啊……” 玄鏡台負責監听外圍的密探,隱約捕捉到這樣一句充滿疼惜與無奈的嘆息。
吳國太的心,無疑是矛盾到了極點。
一方面,是深沉的母愛。
孫尚香是她最小的女兒,自幼活潑好動,雖不似尋常大家閨秀般文靜,卻也英氣勃勃,別有一番風采。
哪個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女兒能覓得如意郎君,幸福安康?
她又何嘗不知劉備年長、雙方情性未必相投?
將心愛的女兒遠嫁他鄉,嫁給一個曾經的對手,她心中豈能沒有萬般不舍與擔憂?
看到女兒如此痛苦,她的心恐怕早已碎了。
淚水,是母性本能最直接的流露。
但另一方面,她不僅僅是一位母親,更是孫氏基業的守護者之一,是一位深諳政治厲害的國太。
她比誰都清楚,周瑜的離世對江東造成了多麼大的震動,
曹操在北方的威脅並未解除,而劉備集團在荊南的迅速崛起,已經成為了江東不得不正視的新興力量。
在這個微妙的時刻,通過聯姻來鞏固孫劉聯盟,穩定荊州局勢,共同對抗曹操,
這幾乎是擺在桌面上的、最符合江東整體利益的選擇。
犧牲一個女兒的個人幸福,來換取整個江東的安穩,
這在冰冷的政治邏輯面前,似乎是理所當然,甚至是“大義”所在。
她大概會一邊垂淚,一邊用盡各種理由來勸說女兒。
她會講述孫策創業的艱辛,孫權守業的不易,
會分析江東目前面臨的復雜局勢,會強調聯盟的重要性,會描繪一個“顧全大局”的光輝形象。
她甚至可能會提及一些女性在歷史中為了家國犧牲自我的“榜樣”,試圖用傳統道德來約束和引導孫尚香。
“權兒也不易,這江東基業,是你父兄用命換來的,如今風雨飄搖,我等豈能只顧自身?”
情報分析員根據國太一貫的立場,推測她可能會說出類似的話語。
然而,這些宏大的敘事,這些冰冷的利弊分析,
對于正沉浸在個人情感痛苦中的孫尚香來說,恐怕很難起到真正的作用。
反而可能因為母親不能完全站在自己這邊而感到更加的委屈和絕望。
母女之間的情感沖突,幾乎是必然的。
吳國太的勸說,大概率是效果不彰,甚至可能激起孫尚香更強烈的逆反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玄鏡台的情報分析中,特別提到了一個細節。
在某次母女爭執幾乎陷入僵局時,有侍女听到吳國太似乎無意中感慨了一句︰
“……若是子明在此,或許……唉……”
這個“子明”,自然是指我,陸昭。
這句沒頭沒尾的感慨,引人深思。
吳國太對我陸昭的印象如何?
根據之前的情報匯總,應該不算差,甚至可能是偏向正面的。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我曾在關鍵時刻救過孫尚香的性命,這是任何一個母親都會心存感激的恩情;
其二,我在江東擔任參軍期間,雖然行事低調,
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例如赤壁之戰前的分析、戰後的部分策略建議)展現出的才智和眼光,
想必也通過某些渠道傳入了她的耳中。
她或許認為我是一個有能力、有擔當,並且對孫家、對尚香有過恩情的年輕人。
此刻,她提及我,可能包含了幾層意思︰
也許是在感嘆,如果當初尚香遇到的是像我這樣年輕有為、又彼此有過交集的人,該有多好?
也許是在潛意識里,將我看作一個可以信賴、或許能為女兒解開心結或提供幫助的人?
甚至,這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對比
——對比那個即將成為女婿的“老英雄”劉備和我這個“年輕才俊”陸昭,流露出對女兒未來幸福的一絲隱憂和不甘?
無論她的具體想法是什麼,這一句感慨,至少透露出︰
在我與劉備之間,吳國太在情感層面上,恐怕更傾向于前者即我)。
雖然理智告訴她必須支持聯姻,但她的“慈母心腸”,使得她對那個能讓女兒“或許”更好的可能性即使那個人是我),抱有一絲若有若無的期望。
這對我的計劃而言,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吳國太雖然不太可能公然反對孫權的決定,
但她對女兒的深愛和對現狀的無奈,意味著她很可能成為一個“沉默的同情者”。
如果我能提出一個既能保全江東顏面,又能讓孫尚香“看起來”不那麼委屈的方案,
吳國太出于母愛,很可能不會強烈反對,甚至可能在暗中予以默許或提供便利。
這位在關鍵時刻能夠影響孫權決策的國太,
她的眼淚,她的掙扎,她的那一句無心之語,都成為了我棋盤上需要仔細考量的重要變量。
親情與政治的角力,在深宮中無聲地上演。
而我,則需要在這場角力中,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撬動整個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