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冷一些。
赤壁的硝煙尚未完全散盡,南征四郡的塵埃也才剛剛落定,
我便隨著劉備的大軍,一同進駐了這座位于長江南岸、油江東岸的城池——公安。
這里,成為了玄德公暫新的治所。
相比于江陵的堅固與襄陽的繁華,公安只能算是一座中等規模的縣城。
連番的戰火並沒有完全摧毀它的城郭,但城內城外,目之所及,依舊是一片蕭索凋敝的景象。
殘破的屋舍尚未修葺,泥濘的街道上行人稀疏,大多面帶菜色,眼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迷茫與不安。
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土腥味、煙火味以及……
揮之不去的血腥氣的余韻。
戰爭留下的創傷,如同刻在肌膚上的疤痕,清晰而深刻。
然而,與這片蕭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政權建立初期所特有的那種躁動與活力。
劉備集團的核心成員,幾乎都聚集到了這里。
城中隨處可見往來奔走的吏員和兵士,他們臉上帶著大戰初勝的興奮,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
臨時征用的府衙內外,人聲鼎沸,各種命令被大聲傳達,物資被不斷調撥,一派緊張而忙碌的景象。
仿佛有一只無形的大手,正在這片廢墟之上,努力地勾勒著新的秩序藍圖。
而執掌這支畫筆的,無疑是諸葛孔明。
自進入公安後,這位年輕的軍師中郎將便展現出了驚人的精力與才干。
他幾乎是以一人之力,統籌著整個新佔領區的軍政要務。
每日里,我都能看到他不知疲倦的身影穿梭于各個臨時搭建的官署之間,
或是伏案疾書,批閱堆積如山的文牘,或是召集眾將商議防務,或是接見本地士人代表,安撫人心。
他的條理清晰,邏輯縝密,處理事務的手腕也遠比我想象的要靈活得多。
面對荊南復雜的局面
——殘存的敵對勢力、心懷故主的地方豪強、以及因戰亂流離失所的大量百姓
——他總能找到恰當的切入點。
對于那些願意歸附的地方士族,他禮遇有加,虛心請教,並擇其賢能者委以官職,以示恩信;
對于普通百姓,則頒布安民告示,減免部分賦稅,組織人手修復水利、恢復生產,力求在最短時間內穩定民心;
而在軍事上,他一面加固公安城防,一面派遣關羽、張飛等將領分駐要地,防範曹操和孫權可能的反撲。
我以“江東參軍”和“盟友”的身份,列席了幾次重要的會議。
看著諸葛亮從容不迫地應對著各種棘手的問題,條分縷析地布置著各項任務,心中也不由得暗暗點頭。
他的確是一位杰出的治世之才,其戰略眼光和執行能力,在這個時代堪稱頂尖。
劉備能得此人輔佐,實乃大幸。
與演義中那個近乎妖神的形象不同,眼前的孔明,更像是一個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勤勉務實的“首席執行官”,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點點地為這個新生的勢力打下根基。
當然,挑戰也是巨大的。
糧草的匱乏、兵員的不足、人才的稀缺、地方勢力的陽奉陰違,
以及來自曹、孫兩方的外部壓力,都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隨時可能落下。
諸葛亮縱有通天徹地之能,也非一日之功可以解決。
在公開場合,我保持著應有的禮貌與謙遜,
偶爾也會根據“盟友”的身份,提出一些不痛不癢的建議,
或是提供一些來自“江東”方面自然是經過篩選和包裝的)的情報,以示合作誠意。
畢竟,維持孫劉聯盟的表面和睦,對雙方目前都有利,也符合我暫時的戰略需要。
然而,在無人察覺的角落,我的心思早已飛到了更深、更遠的地方。
公安的熱鬧與忙碌,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幕精彩的戲劇。
我欣賞演員們的表演,但更關注舞台背後的結構和未來的走向。
白日里,我或是待在臨時分配給我的、相對僻靜的院落中閉門不出,
或是看似隨意地在城中漫步,實則用遠超常人的觀察力,捕捉著這座城市的每一個細節︰
百姓的言談、市井的物價、士兵的士氣、官吏的作風……
到了夜晚,當喧囂散去,我的書房便成為了玄鏡台信息流轉的中樞。
來自荊南四郡各地的密報,通過各種隱秘的渠道,源源不斷地匯集到我的案頭。
這些情報,遠比劉備集團通過常規途徑了解到的要詳細得多,也深刻得多。
“零陵劉氏,雖降,然族中青壯多有不服,暗中串聯,需重點監控。”
“桂陽趙範舊部,與山中蠻夷素有勾結,可為將來所用,亦可為禍。”
“武陵金氏,世代豪強,掌握大量田產、部曲,其家主金旋雖死,其子尚幼,可徐圖之。”
“長沙韓玄舊吏中,頗有能吏,然多因非玄德舊屬而不被重用,可嘗試接觸。”
“各郡人口統計初報︰零陵約xx萬戶,桂陽約xx萬戶……流民數量巨大,分布于……”
“田畝清查阻力甚大,地方豪強隱匿田產現象普遍,諸葛亮推行‘度田’之策,恐引發激烈反彈……”
“發現數處疑似前朝遺留礦點,具體位置及儲量待查……”
“地方矛盾︰某鄉兩族因水源械斗,死傷數十人;某縣豪強侵佔民田,百姓告狀無門……”
這些零散而真實的信息,在我腦海中,如同無數的拼圖碎片,
逐漸構成了一幅遠比劉備和諸葛亮所見更為清晰、也更為復雜的荊南全景圖。
哪里是沃土,哪里是險灘;
哪里是可拉攏的力量,哪里是潛在的敵人;
哪里可以作為我未來秘密基地的選址,哪里又存在著可以利用的矛盾……一切都漸漸清晰起來。
我深知,劉備集團雖然佔據了荊南,但根基未穩,內部矛盾重重,外部強敵環伺。
諸葛亮的治理雖然有效,但也必然會觸動舊有勢力的利益,引發新的動蕩。
這其中,便蘊藏著巨大的機遇。
我需要做的,就是在維持表面合作的同時,利用玄鏡台的情報優勢,悄無聲息地將我的觸角,深深地扎進這片剛剛易主的土地。
為糜貞的經濟布局指明方向,為蔡琰的文化傳播選定土壤,為石秀的格物工坊找到安全的港灣,也為貂蟬的情報網絡編織更細密的蛛網。
公安的新治,是劉備集團的“百廢待興”,但對我陸昭而言,又何嘗不是一個“築巢引鳳”、暗蓄力量的絕佳時機?
看著窗外清冷的月光灑在寂靜的庭院中,我緩緩將手中的密報投入燈火,看著它化為灰燼。
心中那份建立自己獨立基業的念頭,如同在肥沃土壤中種下的種子,正迎著這亂世的風雨,悄然萌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