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的夏口,江風依舊凜冽,卻似乎吹散了些許連日來的陰霾。
經過昨日堂上論勢與私下傾談,我能感覺到,魯肅這位江東使者的天平,已經明顯傾向于聯合抗曹。
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政治遠見,恐怕也有被曹操大軍壓境的現實威脅所驅動的必然結果。
當然,我昨夜那番基于“分析”和“推斷”的點撥,想必也在他心中留下了一定的分量,讓他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聯合的緊迫性與可行性。
今日的會客廳內,氣氛比昨日更為凝重,但也多了一絲潛在的期待。
主公劉備居中而坐,面色雖仍帶憂色,但眼神中已有了幾分決斷的光芒。
諸葛亮端坐于側,羽扇輕搖,神態自若,仿佛一切盡在掌握。
我和元直分列下首,關羽、張飛二位將軍亦在列,神情肅穆。
魯肅今日換上了一身更為正式的深色袍服,顯得愈發莊重。
他先是再次對主公的處境表達了同情,並對曹操的咄咄逼人表示了憤慨,這番場面話過後,他終于切入了正題。
“玄德公,”
魯肅拱手,目光誠懇,
“肅昨日與公及諸位先生一番傾談,深感玄德公仁德播于四海,雖處逆境,仍有匡扶漢室之志,實乃天下楷模。
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其勢雖眾,然驕兵必敗。肅以為,孫劉聯合,共抗國賊,乃順天應人之舉,亦是兩家存亡之關鍵。”
他這番話,算是正式表明了自己力主聯合的立場。
主公聞言,臉上露出了難以抑制的激動之色,幾乎要站起身來︰
“子敬先生能有此遠見,備感激涕零!若能得江東相助,備雖兵微將寡,亦願效死力,與將軍共破曹賊!”
諸葛亮適時地微微頷首,補充道︰
“子敬先生明鑒。曹軍遠來疲敝,不習水戰,內部不穩,此乃天賜良機。
若孫劉合力,扼守長江,以逸待勞,破曹必矣。”
他的話語簡潔而有力,再次強調了聯合的可行性。
魯肅點了點頭,表示贊同,但隨即,他面露一絲難色,語氣也沉重了幾分︰
“玄德公,孔明先生,諸位將軍,聯合抗曹,乃大勢所趨,肅亦決心回稟我家主公,力陳利害。然……”
他頓了頓,環視眾人,“江東內部,情勢復雜,非肅一人之言所能定奪。”
此言一出,剛剛升騰起的熱烈氣氛,頓時又冷卻了幾分。
主公臉上的笑容也收斂了,關切地問道︰“子敬先生,此話怎講?”
魯肅嘆了口氣,坦誠道︰
“不瞞玄德公,我家主公雖英明神武,志向遠大,然畢竟年輕。
江東基業,歷經三代,內部文臣武將,派系林立。
如長史張昭公等一班老臣,深受先主托付,為人持重,更傾向于保境安民,對曹操勢大心存畏懼,恐力主投降者不在少數。”
他頓了頓,加重了語氣︰
“曹操大軍號稱八十萬,兵鋒已臨長江,聲勢駭人。
此等壓力之下,若無強有力之外援以為臂助,並有能言善辯、洞悉利害之使者,親赴柴桑,當面說服我家主公與江東群臣,恐怕……聯盟之事,變數極大。”
魯肅這番話,說得極為懇切,也點明了問題的關鍵。
他不僅需要回去游說,更需要劉備這邊派出一個足夠有分量、有能力的人,去“臨門一腳”,徹底打消孫權和江東主戰派的疑慮,壓制住投降派的聲音。
會客廳內一時陷入了沉默。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投向了主公,以及他身旁的諸葛亮和我。
誰都知道,這個人選,必須具備超凡的智慧、膽識和辯才,才能在江東那復雜的政治漩渦中,完成這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主公眉頭緊鎖,顯然也在權衡。
他看向諸葛亮,又看向我,眼神中帶著詢問。
我知道,歷史的車輪,已經滾到了這個關鍵的節點。
諸葛亮的出使,是演義中的經典橋段,也是促成孫劉聯盟的關鍵一步。
雖然我的存在改變了很多細節,玄鏡台也提前做了諸多鋪墊,
甚至魯肅對我的認可度也超出了歷史,
但“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這些標志性事件所能帶來的外交影響力和對江東內部的震懾力,仍然是無可替代的。
尤其是在“明面”上,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的首席軍師,他的親自出使,更能體現劉備對聯盟的誠意和決心。
此刻,並非我爭功之時。
我的舞台,一部分在江東的暗處,一部分則在更長遠的未來。
就在我思索之際,諸葛亮已然心領神會。
他從容起身,對著主公和魯肅,微微躬身,朗聲道︰
“主公,肅先生所慮極是。江東人心未定,確需遣使前往,曉以利害,堅定其抗曹之心。
亮不才,願擔此重任,赴柴桑一行,面見吳侯,說服群僚,以促成孫劉聯盟大計!”
他的聲音清朗而自信,帶著一股運籌帷幄、舍我其誰的氣度。
這番主動請纓,既顯擔當,也符合他目前的身份和眾人的期待。
主公懸著的心終于放下,臉上露出了欣慰和信任的神色,他用力點頭道︰
“好!有軍師親自前往,備無憂矣!江東之事,便全權托付于軍師了!”
關羽和張飛臉上也露出了敬佩和期待的表情。
顯然,在他們心中,諸葛軍師出馬,定能馬到成功。
魯肅見狀,更是大喜過望,連忙起身對著諸葛亮長揖︰
“孔明先生願親赴江東,實乃江東之幸,亦是天下之幸!有先生出馬,聯盟之事,可定矣!肅在此先行謝過先生!”
他知道,諸葛亮的分量,足以給孫權和江東主戰派注入一針強心劑。
我看著眼前這一幕,心中波瀾不驚。
一切,都在按照預定的軌跡發展
——至少,在明面上是如此。
諸葛亮將作為正式使者,前往江東,展開他那注定名留青史的外交活動。
而我,陸昭,則需要開始準備我的另一條路線了。
諸葛亮去的是“明堂”,面對的是江東的文武百官和洶涌的政治辯論。
而我,則需要潛入“暗室”,
去接觸那些更深層次的力量,
去啟動玄鏡台在江東布下的暗樁,
去評估和影響孫權真實的決策傾向,
甚至……去遙遙看一眼那位傳說中“弓腰姬”的風采,
為未來的種種可能,落下更隱秘的棋子。
我的身份,不能是劉備的使者,至少不能是公開的。
或許,可以借助魯肅建立的私人關系,以一個“客卿”或者“游學之士”的身份隨行?
或者干脆通過玄鏡台的渠道秘密潛入?
這需要仔細斟酌。
但無論如何,江東,我必須去。
赤壁之戰,這決定未來數十年格局的關鍵節點,我不能僅僅作為一個旁觀者。
“如此,聯盟之事,便算初步定下了。”
我適時地開口,打破了眾人激動的情緒,將話題引向實際操作層面,
“子敬先生回吳復命,孔明先生亦需即刻準備行裝。
事不宜遲,曹軍隨時可能沿江而下,我們必須搶在他們之前,完成結盟,並做好迎戰準備。”
我的話語冷靜而務實,提醒著眾人時間的緊迫性。
魯肅鄭重點頭︰
“子明先生所言極是!肅即刻便動身返回柴桑,為孔明先生此行做好鋪墊。還望孔明先生盡快啟程!”
諸葛亮亦道︰“亮當盡快準備,不日即可出發。”
主公安撫道︰“一切有勞二位先生了!”
至此,孫劉聯盟的意向,算是正式達成。
派遣諸葛亮為使者,前往江東說服孫權,也已成為定局。
歷史的車輪,在我的注視下,發出沉重的轟鳴,沿著那條既定又似乎有所偏離的軌道,繼續向前滾動。
送別魯肅的儀式簡單而鄭重。
看著他登船遠去,消失在茫茫江面之上,我知道,一場更為宏大、也更為凶險的博弈,即將在長江對岸展開。
而我和諸葛亮,將以不同的方式,踏上同一片土地,去面對同一個目標,也可能……
迎來屬于我們各自不同的挑戰與機遇。
使命已定,前路待行。
我深吸一口氣,江風雖冷,卻吹得我頭腦更加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