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江風裹挾著水汽,穿過營寨的縫隙,帶來陣陣寒意。
夏口營寨在經歷了白日的喧囂與夜晚最初的沉寂之後,此刻仿佛陷入了一種更深層次的疲憊與麻木。
大部分殘兵敗將早已在簡陋的營帳中沉沉睡去,試圖在夢中逃避殘酷的現實。
然而,在靠近江邊的一處不起眼的獨立營房內,燈火卻依然明亮。
這里是我特意挑選的臨時議事之所,遠離主公劉備的帥帳,也避開了其他將領的耳目。
此刻,屋內只有三個人
——我,臥龍先生諸葛孔明,以及我的心腹摯友徐元直。
一張簡陋的木桌橫亙在中央,上面鋪著一張粗糙但標注詳盡的荊襄及江東輿圖。
三盞油燈被安置在不同角落,將小小的空間照得通明,也映照著我們三人臉上凝重的神情。
在確認魯肅即將前來的情報後,我與元直簡單通氣,便立刻意識到,必須在魯肅抵達之前,與孔明達成完全一致的應對策略。
雖然我掌握著玄鏡台的精確情報,知道魯肅此行的目的和傾向,但這底牌絕不能輕易示人,尤其是在孔明面前。
臥龍之智,深不可測,任何不合常理的“先知先見”,都可能引起他不必要的猜疑。
因此,這場密議,我必須扮演一個基于現有局勢進行合理推演、並最終引導大家達成共識的角色。
“孔明,元直,”
我首先開口,打破了短暫的沉默。
我的目光掃過桌上的輿圖,最終落在江陵和柴桑兩個關鍵點上。
“白日議事,我等已斷定,曹操佔據江陵,收編荊州水師,其勢已成席卷之態。以長江天險,順流而下,其兵鋒所指,必是江東無疑。”
我的語氣平靜,陳述的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一個基于公開信息和基本軍事常識就能得出的結論。
這是我們討論的基礎,不含任何超前的信息。
諸葛亮羽扇輕搖,目光銳利如鷹隼,他微微頷首,接口道︰
“子明所言極是。曹操擁兵百萬,虎視江南,孫權雖據江東六郡,地利人和,然以一隅之力,獨抗曹操傾國之師,亦是難上加難。唇亡齒寒,此理至明。”
“正是如此。”
我順著他的話繼續引導,
“曹操大軍壓境,檄文必然早已傳遍江東。
以孫權之英明,面對如此強敵,斷不會坐以待斃。
然江東內部,想必定有主戰、主和兩派之爭。
孫權要在兩派之間做出決斷,同時也要掂量曹操與我軍的實力對比。因此……”
我稍作停頓,目光看向孔明和元直,加重了語氣︰
“因此,我以為,孫權極有可能,甚至可以說,必然會派遣使者,前來夏口,
一則探我軍虛實,看我等經歷長阪大敗之後,尚余幾分戰力;
二則,試探我主抗曹之決心;
三則,或可尋求聯合,共御強敵。此事,宜早做準備,未雨綢繆。”
我將“必然會派人來”這一點,歸結于基于局勢和孫權性格的邏輯推演,而非確鑿的情報。
這樣既能點明關鍵,又不會顯得突兀。
徐庶適時地補充道︰
“子明所慮極是。曹操勢大,孫權獨力難支,聯合我軍,方有一線生機。
此乃陽謀,亦是必然之選。
我等雖新敗,然主公仁義之名遠播,關、張、趙將軍皆萬人敵,更有孔明與子明運籌帷幄,並非全無一戰之力。
江東若想自保,聯絡我軍,實乃上策。”
他的話語既是對我觀點的支持,也點出了我方的價值所在。
諸葛亮深邃的眼眸中閃過一絲贊同的光芒,他放下羽扇,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
“子明所言,與亮不謀而合。
曹操新得荊州,驕兵悍將,必有輕我之心。
孫權此時遣使前來,既是試探,也是機遇。
我等必須抓住此機,促成孫劉聯盟,方能扭轉危局。”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語氣變得更加沉穩有力︰
“亮以為,若江東使者前來,我等當展現三點︰
其一,決心。
需明確告知來使,我主雖暫處逆境,然匡扶漢室、抵抗曹賊之心,堅如磐石,絕無動搖投降之意。
此乃立盟之基石。”
“其二,實力。”
孔明的手指點在夏口的位置,
“我軍雖遭重創,然主力尚存,關將軍水師精銳未損,更有江夏為屏障。
需向來使展示我軍殘存之戰斗力與堅守之可能,令其知我軍並非不堪一擊,乃是值得聯合之盟友。”
“其三,必要。”
他話鋒一轉,眼中閃過一絲精明的光芒,
“亦需適當示弱,坦陳我軍目前兵力、糧草之困頓,強調若無江東之助,恐難長期支撐。
如此,方能凸顯聯合之迫切與必要,令孫權知曉,助我亦是自救。
此所謂,不卑不亢,剛柔並濟。”
听完孔明的分析,我心中暗暗點頭。
不愧是臥龍,雖然他並不知道魯肅即將到來,也不知道江東內部的具體爭論,但他基于對大局的把握和對人性的洞察,提出的應對策略,與我根據玄鏡台情報得出的最佳方案,幾乎完全一致。
這正是我想要達到的效果——讓正確的決策,通過合乎邏輯的推演,由大家共同得出。
“孔明所言甚是!”
我立刻表示贊同,
“決心、實力、必要,三者缺一不可。
既要讓江東看到我們的價值,也要讓他們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在姿態上,既不能因新敗而卑躬屈膝,也不能因急于求援而失了分寸。”
徐庶也點頭道︰
“正是。來使若至,當由主公親自接見,以示尊重。
言談之間,當由孔明與子明主導,闡明利害。
關、張二位將軍亦當在側,展示我軍威儀。
務必使來使感受到我軍雖處困境,卻軍心未散,斗志猶存。”
我們三人互相看了一眼,都在對方眼中看到了共識。
“那麼,具體應對之策……”
我看向孔明,示意他繼續。
我知道,在公開層面,由孔明來主導具體的應對方案,更符合他目前的身份和職責。
孔明略一沉吟,道︰
“若來使至,可先由主公表達抗曹決心與對聯合之期望。
隨後,亮當詳陳曹操南下之弊如水土不服、糧草不濟、後方不穩等),再論孫劉聯合之利長江天險、人心向背、我軍牽制等)。
子明可從荊州內部人心、地理形勢等方面加以補充,並暗示我等並非全無後手此處可略作模糊,增加對方信心)。
元直則可從旁策應,觀察來使反應,相機進言。”
“善!”我與元直齊聲應道。
孔明的安排,條理清晰,分工明確,既突出了重點,也考慮到了細節。
他提及的“暗示我等並非全無後手”,更是與我不謀而合。
雖然我不能暴露玄鏡台和那些暗中保存的實力,但適當釋放一些模糊的信號,讓江東使者感覺到我們比表面看起來更有底蘊,無疑會增加我們談判的籌碼。
我的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
通過這場密議,我們三人
——劉備集團公開層面的核心智囊
——已經就如何應對可能到來的江東使者,達成了高度一致的策略。
這為接下來迎接魯肅,並最終促成孫劉聯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看著桌上跳動的燈火,它們驅散了屋內的黑暗,卻無法照亮屋外那沉沉的夜幕和未卜的前路。
這場密議,只是我們在驚濤駭浪中邁出的一小步。
真正的考驗,還在等待著我們。
“好,此事便如此議定。”
我站起身,
“事不宜遲,明日我等需盡快將此議稟報主公,使其心中有數。
同時,亦需約束軍士,整頓軍容,切不可在江東使者面前,顯得過于頹喪。”
“子明所言極是。”
孔明與元直也相繼起身。
我們三人相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面對危局的冷靜與決心。
未雨綢繆,智囊密議。
現在,只待那江東的來客,踏上這片風雨飄搖的土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