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場里,燈光熾白,空氣仿佛凝固。
李教授正站在台上,語氣激昂︰“人工智能已經能夠通過分析海量音樂數據,理解旋律與情感之間的微妙聯系!它們不僅在模仿,而是在學習、在共鳴!”
她話音未落,張老師突然站起,目光凌厲,聲音沉穩卻帶著幾分諷刺︰“你們是在訓練鸚鵡唱歌。”
此言一出,全場嘩然。
有人點頭附和,也有人皺眉搖頭。但沒人敢接話。
就在這時,一道冷靜而不失力度的聲音打破了沉默︰“我們不是要人工智能代替創作,而是讓它成為放大人類情感的橋梁。”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胡逸緩緩起身,一身剪裁合體的黑色西裝襯得他氣場十足。
他是近年來最炙手可熱的原創歌手之一,也是這場會議最受矚目的嘉賓。
“人工智能不會替代人。”他繼續道,“但它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捕捉、表達那些我們想說卻無法精準傳達的情感。它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的內心;它是一種工具,放大我們的情緒波長。”
張老師眉頭微蹙,卻沒有再打斷。
李教授眼中閃過一抹欣喜︰“胡先生的意思是?”
“我提議建立一個‘人機共創實驗小組’。”胡逸語調平穩,“邀請幾位傳統音樂人,在不預設立場的前提下,與人工智能共同完成一首作品。過程公開,結果由觀眾評判。如果這首作品打動了人,那我們就不能否認人工智能在這個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這番話說完,台下響起零星掌聲。
有人低聲議論,也有人開始翻筆記。
張老師站在原地,目光復雜地看了胡逸一眼,忽然開口︰“我願意作為觀察員參與。”
這一句話,比任何支持都更有分量。
——因為他曾是最堅定的反對者。
幾天後,胡逸再次走進位于城市科技園區的人工智能實驗室。
錢博士正在調試一套新的語音情緒識別系統,听見腳步聲抬頭一看,露出一絲驚訝︰“你來得真快。”
“這不是早就說好的事嗎?”胡逸笑著走近操作台,“我想讓你幫忙,在現有系統中加入一個情緒識別模塊。”
“你是說……不只是識別旋律,還要識別演唱者當下的情緒狀態?”
“沒錯。”胡逸點頭,“比如一個人唱的是快樂的歌,但他聲音里藏著疲憊;或者明明是悲傷的詞句,卻帶著一種釋懷後的溫柔。這些細微的情緒差異,才是音樂真正的靈魂。”
錢博士沉吟片刻,推了推眼鏡︰“技術上可行,但我們缺乏足夠的情緒樣本庫。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真實數據去學習不同情緒狀態下人類的演唱方式。”
“這個交給我。”胡逸毫不猶豫地說,“我會親自錄制數十段帶有不同情緒的清唱樣本。我要讓人工智能知道,什麼是憤怒里的掙扎,什麼是失落中的溫柔,什麼是告別時的隱忍不舍。”
錢博士看著他,忽然覺得眼前這個男人不僅僅是位歌王那麼簡單。
他的眼神里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執著,仿佛要把整個音樂世界的情感都灌輸給這台冰冷的機器。
“你真的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听懂心碎?”錢博士問。
胡逸沒有立刻回答。
他望向實驗室中央那台靜靜運行著的主機,嘴角揚起一抹若有若無的笑。
“我不知道它能不能听懂。”他說,“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它至少能學會回應。”
那一刻,窗外陽光正好,灑落在金屬質感的操作台上,映出一道微光。
而在他們看不見的角落,一個新的時代,正悄然拉開帷幕。
胡逸站在錄音室中央,柔和的燈光灑在他身上。
他深吸一口氣,閉上眼楮,回憶起被顏悅甩掉後,獨自在雨夜中行走的心境。
那是真正的悲傷,並非表演出來的,也不是為了舞台效果而渲染的。
那種心碎的感覺,就好像整個世界都在旋轉,而自己卻靜止不動。
“開始錄制。”他對監控器那邊的錢博士說道。
旋律響起,是《告別》的主旋律。
他低聲吟唱,聲音中蘊含著不甘、疲憊、釋懷和隱隱的痛楚。
每一個音符似乎都承載著過往情緒的碎片,在空曠的房間里回蕩。
錄制結束後,錢博士走出控制室,眼中帶著一絲震撼︰“剛才那段……太真實了。”
胡逸笑了笑,沒有說話。他明白,這只是第一步。
接下來的兩周,他幾乎每天都泡在實驗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歌唱,不斷調整情緒。
有時是憤怒的吶喊,有時是失落的低語,還有一次,在錄制一首表達重逢喜悅的歌曲時,他的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下來——他想起了曾經那個願意為他付出一切的自己。
人工智能也在不斷學習。
它開始能夠從胡逸的聲音中識別出微妙的情感變化,並嘗試生成相應的伴奏片段。
起初顯得很生硬,但隨著樣本數量的增加和算法的優化,它的反應越來越精準。
直到那一天。
在實驗室里,人工智能第一次根據一段悲傷的清唱,自動生成了一段鋼琴旋律。
琴聲緩緩流淌而出,沒有華麗的編排,也沒有復雜的技巧,只是簡單的一串音符,卻仿佛是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撫摸著听者的心。
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
錢博士看著屏幕上的數據流,嘴唇微微顫抖︰“它好像真的‘听’到了心碎。”
胡逸也愣住了,他從未想過這一天會來得這麼快。
實驗成果很快被整理成一份完整的演示文件,並在第二次音樂與人工智能研討會上播放。
現場的氣氛比上次更加凝重。
當那段悲傷的旋律響起時,不少音樂人低頭沉思,有人悄悄抹了抹眼角,也有人皺著眉頭不說話。
張老師坐在前排,听完後久久沒有言語。
片刻後,他轉頭輕聲對胡逸說︰“也許,這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起點。”
胡逸點了點頭,心中卻燃起了更大的熱情。
這不是為了證明什麼,也不是為了反駁誰。
這是為了讓音樂真正走進人們的內心深處。
幾天後,一封來自音樂科技展覽中心的邀請函送到了胡逸手中。
“‘未來之聲’展區誠摯邀請您攜團隊參展。”信件末尾,有一句話格外醒目︰
“如果你的作品不能打動觀眾,明年就沒有展位了。”
胡逸捏著信紙,目光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