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陽站在市政府三樓的會議室窗前,望著樓下川流不息的車輛和匆匆趕往各處的工作人員。陽光透過玻璃灑在他肩上,他輕輕嘆了口氣,轉身面對桌上攤開的一摞調研資料。這已經是他履新常務副市長後的第七天,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江州市傳統產業進行全面摸底。
“林市長,市經信局那邊剛送來最後一批企業名單。”秘書小張輕聲匯報。
林海陽點點頭,翻開文件夾,目光落在一份關于老工業區的報告上。那是一片始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廠區,集中了十余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雖然曾是江州經濟的支柱,但如今已成為環保治理的重點對象。
“安排一下,下周開始實地走訪。”他說,“重點企業我親自去。”
小張記下要點,正要離開,又被林海陽叫住︰“另外,聯系一下王強團隊,我想听听他們對產業升級的看法。”
幾天後,林海陽帶著調研組走進了江州第三機械廠。這家企業已有四十余年歷史,主要生產重型機械設備,曾經輝煌一時,但近年來訂單銳減,設備老化嚴重,員工士氣低迷。
“林市長,我們不是不想升級,是真的沒錢換設備。”廠長李建國一邊帶路一邊訴苦,“去年光是維護舊生產線就花了大幾十萬。”
林海陽沒有打斷他,而是仔細觀察車間內的設備狀況。一台大型沖壓機正在運作,發出沉悶的轟鳴,工人們戴著耳塞在崗位上忙碌,但空氣中彌漫著金屬粉塵的味道。
“你們現在的產品,主要銷往哪里?”他問。
“主要是省內幾個基建項目,還有部分出口東南亞。”李建國回答。
林海陽皺了皺眉,心里已經有了大致判斷。這類傳統制造企業普遍存在技術落後、附加值低的問題,如果不進行改造,遲早會被市場淘汰。
接下來的半個月里,林海陽帶隊走訪了江州七個縣市區的二十余家重點企業。每到一處,他都認真听取企業負責人意見,並記錄下他們的困難與建議。與此同時,他還協調環保、稅務、金融等部門,調取相關數據,為後續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某日傍晚,在一家化工企業的座談會上,一位年輕工程師提出︰“我們願意轉型,但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政府有沒有具體的引導方案?”
這個問題讓林海陽陷入深思。他知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不能只靠行政命令,必須給出清晰的方向和可操作的路徑。
回到辦公室後,他召集相關部門負責人開會,正式提出“騰籠換鳥”計劃——即通過關停並轉高污染、低效產能企業,引進高科技、綠色制造項目,打造現代化產業園區。
消息一出,立刻在企業界引起震動。幾家污染嚴重的工廠老板聯合向市政府施壓,甚至有官員私下表示擔憂︰“gdp下降怎麼辦?”
面對壓力,林海陽沒有退縮。他在一次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表態︰“我們不能為了短期數據好看,犧牲長遠發展。產業升級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隨後,他組織召開听證會,邀請專家、企業代表、市民代表共同討論政策細節。會上,有環保專家指出︰“目前的排放標準執行混亂,有些企業明明超標,卻因監管不到位而逃避處罰。”
林海陽當即指示環保部門成立專項巡查組,加強對重點行業的日常監管,並要求所有擬關停企業提前半年通知,給予合理補償和轉型指導。
正當政策逐步推進之際,一場更大的風波悄然醞釀。
江州鋼鐵集團董事長陳永年突然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質疑“騰籠換鳥”政策,並聲稱︰“我們廠養活了幾千名工人,政府說關就關,誰來保障這些人的生計?”
第二天,一張照片在網絡上瘋傳——陳永年在會議上當眾摔杯抗議,情緒激動地拍案而起。
林海陽沒有急于回應,而是連夜約見陳永年,兩人在辦公室談至深夜。
“我知道你擔心什麼。”林海陽開門見山,“但你也清楚,鋼企現在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環保成本越來越高。如果我們不主動求變,遲早會被市場淘汰。”
陳永年沉默許久,最終嘆了口氣︰“我干了一輩子鋼鐵,真舍不得。”
“這不是舍不舍得的問題。”林海陽語氣堅定,“我們要做的是把企業從‘低端制造’轉向‘高端智造’。我已經聯系了王強團隊,他們有一套成熟的智能冶煉技術,可以幫你們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陳永年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猶豫。
次日清晨,林海陽親自帶領專家組進駐江州鋼鐵集團,開始駐廠調研。技術人員逐個車間檢查設備運行情況,評估升級改造的可行性。
“這套軋鋼機組雖然老舊,但只要更換核心部件,依然能用。”一名工程師指著一條生產線說道。
林海陽點頭︰“那就先從這里入手。”
一周後,專家組拿出初步改造方案,涵蓋設備更新、流程優化、人員培訓等多個方面。林海陽隨即組織召開動員大會,向全廠職工詳細講解政策內容,並承諾優先錄用原廠員工。
“我們不是要毀掉一個廠,而是要讓它煥發新生。”他在大會上說。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軌時,一封匿名舉報信再次出現在網絡上,這一次,矛頭直指“騰籠換鳥”政策背後的程序合規性問題,輿論開始發酵。
林海陽站在市政府大樓的走廊里,看著窗外陰沉的天空,嘴角微微揚起。
他拿起手機,撥通了一個號碼。
電話接通後,傳來一個略顯疲憊的聲音︰“林市長,這事恐怕沒那麼簡單。”
林海陽緩緩吐出一口氣,低聲說道︰“我知道,但這次……我不會讓他們輕易得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