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則是解釋了光電效應。
    而光電效應,在愛因斯坦的學術成果里只能算是小弟弟了。
    但實際上,僅僅這一個學術成果,就能夠讓任何一位物理學家成為舉足輕重的物理學巨佬!
    總之,像趙小侯之前搞的這些學術成果,層次很低很低就是了。
    他還是很想搞出一個厲害的學術成果,希望別人看到他,稱呼他為趙教授。
    被眾多學術會議熱情邀請,去了之後就要做重要講話等等。
    沒法,他還年輕,對于名利還是很看重的。
    現在利基本上有了,就缺名氣了!
    可這搞什麼研究課題,趙小侯想了半天,都想得有些頭痛了,都沒能想好。
    他甚至于連什麼大類的課題都沒能想好。
    是搞材料研究,還是其它什麼研究?
    搞其他類型的研究,自己就材料學分數高一些,其他什麼數學、物理、化學,還不足以讓他能夠在研究上有多大的優勢。
    這一點,在之前的幾個研究課題里,他就發現了。
    隨著他的材料學分數提升,用在研究項目里的科研自由點消耗會隨之減少。
    這並不不奇怪,當相應的學問知識提升之後,對于研究課題的幫助肯定更大,因而科研自由點的消耗減少也屬于正常。
    因而就趙小侯現在的學科成績而言,同樣難度的研究課題,數學、物理、化學這些比材料學會消耗更多的科研自由點。
    之前他還想過要不要解決一道數學世紀難題,譬如黎曼猜想、霍奇猜想、納維葉斯托克斯方程的存在性與光滑性等等。
    但他在從長椅上起身的時候就試過了。
    以他現在的數學分數,這些數學世紀難題里的任何一個,用科研自由點全程解決的話,至少要消耗5000點科研自由點!
    這麼多的科研自由點,就算是將趙小侯榨干了,也拿不出來的。
    沒法,他的數學現在只有244分,較之之前又漲了4分,這還是他沒事的時候,被系統控制著去圖書館帶來的好處。
    但244分的數學分數,放到現實里,也就只是青花大學里數學碩士畢業的平均水平罷了。
    沒法,數學的門檻就是這麼高!
    而數學碩士畢業的水平,想一想也沒有能力解決任何數學世紀難題。
    你全靠系統提供的外掛來解決,這消耗可不就大到登天了?
    就這,數學還是趙小侯屬性面板里排行第二的學科成績呢。
    物理,這段時間漲了2分,達到了172。
    化學漲了1分,達到了151分。
    在短時間內,趙小侯就算是想要搞搞其它學科的研究課題,也基本上不可能。
    沒那個實力啊!
    因而,在他走回自己的單人宿舍時,終于下定了決心!
    就搞材料學的研究課題!
    當然,正如之前所說的那樣,像什麼合金,什麼 ,什麼鋼等等之類的應用技術,他是不準備搞了。
    但像常溫低溫超導體這樣的世界劃時代尖端技術,他也沒法搞。
    因為這玩意的投入太大了。
    至今為止,全世界各國搞常溫低溫超導體研究的實驗室不少。
    但私人搞這個的還真沒有,都是國家級的實驗室在搞。
    就拿丑德拉斯國來說吧,一年投入這個項目的資金就有十億丑幣之多,相當于60億大夏幣。
    趙小侯現在的身家全投進去,大概也就只能夠維持20天的項目運轉。
    也就是說,像這類研究,趙小侯是不會去沾邊的。
    當然,躺在床上,趙小侯又思考了一會,最終選定了碳材料!
    原因很簡單,其一,碳材料這個科研賽道現在是很火的,並且在材料學里,也足夠基礎。
    其二就是相對于合金、 材料、塑料這些方向來說,碳材料更容易研究出一些比較高尖端的基礎技術來。
    想一想就知道了,率先剝離出石墨烯的海姆博士,可是直接就拿了諾貝爾大獎!
    之後,不少研究碳材料的學者也都拿到了諾貝爾獎以及國際物理或者化學獎項。
    譬如研究碳60的柯爾、史沫萊、克羅脫三位教授。
    從次日開始,趙小侯就開始查看碳材料相關的學術論文。
    畢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碳材料對于趙小侯而言,本來就算是一個比較陌生的科研賽道。
    如果他不將現在碳材料的情況了解清楚的話,等到他研究出什麼學術成果之後,結果一發布成果,別人早就研究出來了,那就搞笑了。
    別人有的學術成果,你跑去研究,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和資金?
    忙碌了一周之後,趙小侯最終將科研課題定為碳納米管,在實驗大綱里,趙小侯設定了幾個研究方向。
    有碳芯片用的碳納米管,有超高強度太空碳納米管繩索,以及碳納米管超導這三個研究方向。
    畢竟在一些實驗結果出現之前,自己制備的碳納米管究竟是個什麼性能情況,趙小侯也不知道的。
    要說這碳納米管之前被某個小日子過得不錯的電鏡學家發現。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新型碳材料。
    其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能,並且物理強度乃是鋼鐵的百倍以上,而重量則只有鋼鐵的7分之一。
    因而碳納米管繩索現在已經初步被制造出來,用于一些特殊場景之下。
    之前的碳芯片,基本上都是走多層石墨烯角度偏移的線路。
    就是將角度傾斜不同的石墨烯重疊在一起,然後用化學侵蝕的手段,將其雕刻為一個個相互連接的碳晶體管。
    至于為什麼不用光刻機,原因很簡單,光刻機是用激光高溫燒蝕晶圓片來制造芯片。
    而碳元素在高溫下很容易燃燒。
    這也就局限了碳芯片的發展速度。
    因為化學侵蝕的手段,首先在加工精度上不夠高,同時殘次品率很高。
    除此之外,石墨烯本身具有高導電性,而芯片這種半導體是需要通電、斷電這兩種狀態。
    雖然多層石墨烯角度偏移之後,會使得電阻增大,但如果制成芯片的話,多層石墨烯的角度很難調整。
    因而要麼整體通電,要麼整體斷電,無法改變,這就局限了石墨烯芯片的發展。
    喜歡被系統強迫成為大科學家請大家收藏︰()被系統強迫成為大科學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