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

第275章 聯系專家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冰封的暴風大劍 本章︰第275章 聯系專家

    在聯系各地相關機構後,團隊成員們紛紛匯報進展。

    小錢說︰“李陽哥,我聯系了好幾個地方的檔案館,目前還沒找到特別詳細關于‘同慶班’的資料,只知道他們在晚清時期確實活躍于京津地區,但後續發展和人員去向都不太明確。”

    小趙接著說︰“我這邊和戲曲研究機構溝通了,他們表示會全力幫忙查找資料,不過需要點時間整理和篩選,看看能不能找到與‘同慶班’相關成員的信息。”

    李陽點點頭,說道︰“大家辛苦了,咱們繼續加把勁。這‘同慶班’的線索很關鍵,一定要盡可能多挖掘出有用信息。”

    這時,小孫說︰“材質分析機構那邊說,如果有更多關于‘同慶班’使用道具的資料,或許能進一步從材質特性和制作工藝上,確定這個燈籠和‘同慶班’的緊密聯系。”

    李陽思考片刻後,對小美說︰“小美,你聯系的那位舞台美術專家,看看能不能從他那再了解些‘同慶班’道具的獨特之處,說不定對咱們判斷有幫助。”

    小美應道︰“好 ,李陽哥,我這就去聯系。”

    過了一會兒,小美回來說︰“專家說‘同慶班’的道具在色彩搭配上很有特點,喜歡用鮮明對比的顏色,而且在繪制人物圖案時,會有一些獨特的筆法,比如人物眼部的描繪,會更強調神韻,和其他戲班有明顯區別。”

    李陽眼楮一亮,說道︰“這信息太有用了。大家再仔細看看這燈籠上的圖案,是不是符合專家說的這些特點。”

    大家圍過來,仔細端詳燈籠。小林說︰“你們看,這人物的眼部確實畫得很有神,而且整體色彩雖然有些褪色,但還能看出是用了對比強烈的顏色。”

    李陽說︰“看來這燈籠和‘同慶班’的聯系愈發緊密了。咱們繼續找‘同慶班’後人的線索。”

    又過了幾天,小趙興奮地跑來︰“李陽哥,有消息了!戲曲研究機構那邊找到了一位曾經研究‘同慶班’的老學者,他手里可能有關于‘同慶班’成員及其後人的資料。”

    李陽大喜︰“太好了,小趙,你趕緊聯系老學者,看看能不能當面拜訪,獲取更詳細信息。”

    小趙很快聯系好,帶著李陽和團隊部分成員去拜訪老學者。

    見到老學者後,李陽恭敬地說︰“您好,老學者,我們是尋親團隊的,想向您了解下‘同慶班’的情況。這是我們在尋親過程中發現的與‘同慶班’有關的燈籠。”說著,李陽將燈籠的照片遞給老學者。

    老學者接過照片,仔細端詳,激動地說︰“沒錯,這就是‘同慶班’的燈籠,這種獨特的圖案和制作工藝,絕對錯不了。我之前研究‘同慶班’時,還見過類似的道具。”

    李陽忙問︰“那您知道‘同慶班’成員後人的線索嗎?我們想幫這位華裔女子找到家族根源。”

    老學者思索片刻,說道︰“我記得‘同慶班’有個主要演員叫陳華,他的後人好像一直在京津地區生活。我這有一些舊資料,里面可能有更詳細的地址信息,你們稍等。”

    老學者翻找一陣,找出一本舊筆記,指著上面的記錄說︰“這里記錄著陳華後人以前的住址,在天津的一個老胡同。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不知道他們還在不在那。”

    李陽感激地說︰“太感謝您了,老學者,這對我們太重要了。”

    回到團隊,李陽立刻聯系薇薇安︰“薇薇安,我們有重要進展。我們找到了可能是‘同慶班’成員後人的線索,在天津的一個胡同。你家族里有沒有關于天津或者陳華這個人的記憶呢?”

    薇薇安思索良久,說道︰“我好像听長輩提過天津,但陳華這個名字沒什麼印象。不過如果真的和‘同慶班’有關,那肯定是重要線索。”

    李陽說︰“好,我們這就去天津調查,有新消息隨時和你溝通。”

    李陽帶著小趙和小錢來到天津的那個老胡同。他們向當地居民打听陳華後人的消息。

    李陽詢問一位老街坊︰“大爺,您好,我們想打听下,以前住在這里的陳華的後人,您知道他們現在在哪嗎?”

    老街坊想了想,說︰“陳華啊,我記得。他的後人好像搬走了,但听說是搬到了天津郊區的一個村子。具體哪個村子,我就不太清楚了。”

    小趙接著問︰“大爺,那您還能想起其他相關信息嗎?這對我們很重要。”

    老街坊一拍腦袋︰“對了,我記得陳華後人好像是做和京劇相關的生意,好像是賣京劇道具啥的。”

    李陽和小趙、小錢對視一眼,覺得這線索很關鍵。他們繼續在附近打听,終于又從一位老商戶那得知,陳華後人可能搬到了天津郊區的楊柳村。

    三人馬不停蹄趕到楊柳村,在村里四處打听。終于找到了一家賣京劇道具的小店,店主正是陳華的後人。

    李陽對店主說︰“您好,我們是尋親團隊的,想了解下您和‘同慶班’的關系。這是一位華裔女子家族傳承的和‘同慶班’有關的燈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店主看到燈籠照片,驚訝地說︰“這燈籠我小時候見過類似的,听長輩說,以前‘同慶班’就用這種燈籠。我家確實和‘同慶班’有淵源,我爺爺就是‘同慶班’的成員。”

    李陽心中一喜,說道︰“那太好了。我們想確認下,這位華裔女子是否和您家族有聯系。您家族里有沒有和海外有關系的分支呢?”

    店主回憶道︰“听長輩說,以前‘同慶班’解散後,有一支族人去了海外,但具體情況不太清楚。”

    李陽聯系薇薇安︰“薇薇安,我們在天津找到了‘同慶班’成員陳華的後人,他也提到家族有分支去了海外。現在需要進一步比對一些細節,比如您家族傳承的關于京劇的一些獨特記憶或者習慣。”

    薇薇安說︰“我記得家族一直有個傳統,每年特定時間會按照特殊方式擺放京劇道具,說是紀念先輩。”

    李陽將薇薇安的話轉達給店主,店主激動地說︰“沒錯,這是‘同慶班’的傳統,只有‘同慶班’的後人才知道這種擺放方式。”

    經過一系列嚴謹比對和分析,尋親團隊最終確定薇薇安就是“同慶班”後人的一支。

    薇薇安得知消息後,激動得熱淚盈眶︰“這個燈籠真的幫我找到了家族根源,我一定要去天津,拜訪家族親人,了解更多家族與‘同慶班’的故事,把這份文化傳承下去。”

    隨著薇薇安尋親成功,尋親團隊再次聲名大噪。然而,團隊沒有驕傲自滿,而是繼續積極面對新的尋親挑戰。

    一天,一位叫大衛的華裔男子聯系到尋親團隊。大衛帶來的線索是家族傳承的一塊京劇演出用的幕布,幕布上繡有精美的圖案,還有一些模糊的字跡。

    李陽看著幕布,說道︰“這塊幕布看起來很有歷史,我們還是老辦法,先找相關專家解讀圖案和字跡,同時分析幕布材質確定年代。”

    團隊成員小林主動說︰“李陽哥,我去聯系研究京劇舞台布置的專家,看看能不能解讀這幕布上的圖案。”

    小錢則說︰“我聯系材質分析機構,對幕布進行檢測。”

    小林很快聯系到專家,專家看到幕布照片後,答應盡快趕來。小錢也順利安排好幕布的材質檢測。

    在等待專家和檢測結果的過程中,李陽和團隊成員討論著可能的方向。

    李陽說︰“從之前的經驗看,這幕布可能和某個特定戲班有關。大家想想,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入手調查。”

    阿強說︰“可以先從幕布上圖案的風格入手,看看能不能判斷出大致的年代和地域特色,縮小調查範圍。”

    小趙點頭道︰“對,而且那模糊的字跡,說不定是戲班名字或者相關演出信息,等專家來了好好研究下。”

    專家趕到後,仔細觀察幕布上的圖案,說道︰“從圖案風格來看,這應該是清末民初的作品,而且這圖案的繡法很獨特,可能是某個有特色的戲班專用。但具體還得等材質分析結果出來,綜合判斷。”

    幾天後,材質分析報告出來了,確定幕布是清末民初的絲綢材質。專家結合這一信息,對模糊字跡進行仔細辨認。

    專家興奮地說︰“我辨認出幾個字,好像是‘永樂戲班’。清末民初有個‘永樂戲班’,在當時很有影響力,以精美的舞台布置著稱,這塊幕布很可能就是他們的。”

    尋親團隊立刻將調查方向轉向“永樂戲班”。他們通過各種渠道,聯系各地文化部門、檔案館和戲曲研究機構,了解“永樂戲班”的歷史。

    在一家檔案館里,他們找到了一些關于“永樂戲班”的資料,包括戲班的興衰歷程和一些重要演出記錄。資料顯示,“永樂戲班”在民國時期因為戰亂等原因逐漸解散,成員分散各地。

    團隊成員們繼續深入調查,通過戲曲界的老藝人,找到了一位“永樂戲班”成員的後人。

    李陽聯系大衛︰“大衛,我們找到了與‘永樂戲班’相關的線索,和你家族的幕布可能有密切聯系。你家族里有沒有關于‘永樂戲班’的記憶呢?”

    大衛思索片刻後說︰“我听父親說過,家族先輩好像和一個叫‘永樂什麼’的戲班有關,但具體沒說清楚。而且家族一直保留著一些關于京劇演出的規矩,比如演員上台前的準備儀式。”

    李陽說︰“這就對了。我們需要進一步比對這些規矩和‘永樂戲班’的傳統。你詳細說說家族里傳承的演員上台前的準備儀式。”

    大衛詳細描述後,李陽將其轉達給了解“永樂戲班”的老藝人。老藝人激動地說︰“這就是‘永樂戲班’的傳統準備儀式,錯不了。”

    經過嚴謹比對,尋親團隊確定大衛就是“永樂戲班”後人的一支。

    大衛得知消息後,興奮地說︰“這塊幕布承載著家族的記憶,我終于找到家族根源了。我要深入了解家族與‘永樂戲班’的歷史,傳承這份珍貴的京劇文化。”

    隨著大衛尋親成功,尋親團隊在傳承京劇文化和幫助海外華人尋親的道路上越走越穩。但他們明白,還有更多的海外華人等待著他們的幫助,還有更多京劇文化背後的故事等待被挖掘。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在一次團隊內部交流會上,李陽說︰“咱們幫助了這麼多海外華人尋親,每一個案例都讓我們對京劇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但我們不能滿足于此,要繼續提升尋親效率和對文化的研究深度。大家有什麼新想法,盡管說。”

    新加入的年輕京劇愛好者小王說︰“我覺得我們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平台,發起一些關于京劇文化尋親的話題討論,吸引更多人關注,說不定能獲取更多線索。”

    科技人才小李也說︰“對,而且我們開發的尋親平台可以增加一些互動功能,比如用戶可以上傳自己家族的線索,大家一起討論分析,這樣能匯聚更多智慧。”

    李陽點頭稱贊︰“這兩個想法都很好。小王,你負責策劃社交媒體話題,吸引更多人參與。小李,你和技術團隊商量下,盡快在尋親平台增加互動功能。”

    大家正討論著,團隊成員小孫接到一個電話,掛了電話後,小孫興奮地說︰“李陽哥,又有新線索了。一位叫艾米的華裔女孩聯系我們,她家族傳承著一本京劇唱本,唱本里有一些奇怪的符號和注解。”

    李陽說︰“看來又有新挑戰了。小孫,你先了解下唱本的大致情況,然後我們還是按流程,找專家解讀符號和注解,分析唱本材質和年代。”

    小孫點頭︰“好的,李陽哥。我這就去和艾米溝通。”

    小孫和艾米溝通後,回來匯報︰“李陽哥,艾米說唱本保存得比較完好,那些符號和注解她完全不明白什麼意思。她只知道家族一直很珍視這本唱本。”

    李陽說︰“行,讓艾米把唱本寄過來。小林,你聯系研究京劇唱本的專家,等唱本到了,第一時間請專家解讀。小錢,你還是負責聯系材質分析機構。”

    小林和小錢應道︰“好 。”

    唱本寄到後,小林帶著唱本找到專家。專家看著唱本,說道︰“這唱本有些年頭了,從紙張材質初步判斷,可能是民國早期的。這些符號和注解很有意思,我得仔細研究下。”

    小錢也將唱本送去材質分析機構。幾天後,材質分析報告確定唱本是民國早期的宣紙所制。專家經過深入研究,興奮地說︰“我發現這些符號是一種特殊的記譜方式,在民國早期的一些小眾京劇流派里使用。而注解則記錄了當時演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和背景故事。根據這些信息,我推測這唱本可能和‘清風戲社’有關。‘清風戲社’在當時雖然規模不大,但對京劇唱腔有獨特創新。”

    尋親團隊立刻圍繞“清風戲社”展開調查。他們聯系各地文化機構和戲曲研究者,查找“清風戲社”的相關信息。

    經過一番努力,他們在一位老戲曲研究者那里得知,“清風戲社”解散後,部分成員去了南京。團隊成員們立刻前往南京,在當地文化部門的幫助下,四處打听“清風戲社”成員後人的線索。

    終于,他們找到了一位“清風戲社”成員的後人。

    李陽聯系艾米︰“艾米,我們找到了與‘清風戲社’相關的線索,和你家族的唱本可能緊密相關。你家族里有沒有關于南京或者‘清風戲社’的記憶呢?”

    艾米思索後說︰“我听奶奶說過,家族先輩好像和南京有點關系,但具體沒說清楚。而且家族一直流傳著一些獨特的京劇唱腔唱法。”

    李陽說︰“這很關鍵。你詳細說說家族里傳承的唱腔唱法。”

    艾米詳細描述後,李陽將其轉達給了解“清風戲社”的老戲曲研究者。老戲曲研究者激動地說︰“這就是‘清風戲社’獨特的唱腔唱法,沒錯的。”

    經過嚴謹比對,尋親團隊確定艾米就是“清風戲社”後人的一支。

    艾米得知消息後,開心地說︰“這本唱本一直是家族的寶貝,現在終于知道它背後的故事了。我要去南京,探尋家族與‘清風戲社’的歷史,傳承這份獨特的京劇文化。”

    隨著艾米尋親成功,尋親團隊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信任他們,帶著家族線索找到他們。

    在一次團隊總結會上,李陽感慨地說︰“我們一路走來,靠著大家的努力和堅持,幫助了一個又一個海外華人找到家族根源,傳承京劇文化。但這只是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和責任。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利用好各種資源和技術,讓更多海外華人實現尋親夢想,讓京劇文化在世界上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團隊成員們紛紛表示贊同,大家眼神堅定,充滿信心地迎接未來的尋親挑戰。他們深知,在傳承京劇文化和幫助海外華人尋親的道路上,雖然充滿艱辛,但意義非凡。

    又有一位叫杰克的華裔男子聯系到尋親團隊。杰克帶來的線索是家族傳承的一個京劇臉譜模具,模具保存完好,上面刻有一些精細的花紋和一個不常見的姓氏“凌”字。

    李陽看著臉譜模具,說道︰“這臉譜模具很獨特,上面的花紋和姓氏是重要線索。我們還是老流程,先找研究京劇臉譜的專家,解讀花紋含義,同時分析模具材質確定年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團隊成員小美主動說︰“李陽哥,我去聯系京劇臉譜專家。”

    小林則說︰“我聯系材質分析機構。”

    小美很快聯系到專家,專家看到模具照片後,非常感興趣,立刻答應前來研究。小林也順利安排好模具的材質檢測。

    在等待專家和檢測結果過程中,團隊成員們討論著可能的方向。

    阿強說︰“這姓氏‘凌’說不定是關鍵,也許是某個姓凌的京劇藝人制作了這個模具,或者和姓凌的戲班有關。”

    小趙點頭︰“有可能,等專家來了,看看他怎麼說。而且材質分析也能給我們提供更多信息。”

    專家趕到後,仔細觀察模具上的花紋,說道︰“從這些花紋來看,這是典型的晚清時期京劇臉譜模具的裝飾風格。而且這種花紋組合,在當時可能代表著某個特定的角色或者戲班。但具體含義,還得結合更多資料。至于這個‘凌’字,很可能和制作模具的人或者所屬戲班有關。”

    幾天後,材質分析報告出來了,確定模具是晚清時期的桃木所制。專家結合這一信息,查閱大量資料後,興奮地說︰“我找到了,晚清時期有個‘凌家班’,以制作精美的臉譜模具聞名,這個模具很可能就是‘凌家班’的。”

    尋親團隊立刻將調查方向轉向“凌家班”。他們通過聯系各地文化部門、檔案館和戲曲研究機構,了解“凌家班”的歷史。

    在一個地方戲曲博物館里,他們找到了一些關于“凌家班”的資料,包括戲班的發展歷程和一些制作臉譜模具的記錄。資料顯示,“凌家班”在晚清時期頗具規模,但在民國初期因社會變革逐漸衰落,成員分散各地。

    喜歡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請大家收藏︰()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方便以後閱讀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第275章 聯系專家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第275章 聯系專家並對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