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蕭處楠穿越到了東漢。
如果時間和蕭處楠穿越到了東漢,他們將會進入一個充滿歷史和文化氣息的時代。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它是漢朝的後半段,由光武帝劉秀建立,定都洛陽。以下是他們可能會遇到的一些情況︰
1. 文化繁榮︰東漢時期,儒家學說繼續發展,同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道教也逐漸形成。
2. 科技發展︰這個時期有許多重要的科技發明和創新,如造紙術的改進、水力磨坊的使用、以及醫學、天文學等領域的進步。
3. 政治穩定︰東漢初年政治相對穩定,但後期出現了宦官專權和外戚干政的情況。
4. 經濟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一定的發展,絲綢之路的貿易也在這個時期繼續繁榮。
5. 軍事擴張︰東漢時期,中央集權逐漸加強,對外也進行了一些軍事擴張。
6. 藝術成就︰東漢時期的藝術成就包括壁畫、雕塑、畫像石等,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漢畫像石。
7. 社會生活︰他們可能會體驗到當時的服飾、飲食、居住、交通等社會生活方面的特點。
8. 歷史事件︰東漢時期有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如班超經營西域、王莽篡漢、黃巾起義等。
9. 人物︰他們可能會遇到一些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光武帝劉秀、科學家張衡、醫學家華佗、軍事家班超等。
如果他們想要更好地融入這個時代,他們需要了解當時的社會習俗、禮儀和法律,同時也要注意安全,因為那是一個醫學和科技水平與現代相比有很大差距的時代。
東漢時期人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具有以下特點︰
1. 婚姻家庭︰婚姻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數人在婚姻上缺乏自主權。
2. 禮儀制度︰禮儀制度在東漢時期佔據重要地位,人們非常注重禮儀規範,尊重長輩、尊敬師長是社會風氣中的常態。
3. 食品飲食︰米飯成為主食,面食逐漸興起。人們還喜歡食用各種蔬菜、水果和草藥,注重飲食的營養健康。酒也是重要的飲品。
4. 服飾習俗︰人們趨于簡約的服飾風格,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細節的處理。紳士們常穿著長袍和長褲,頭戴帽子或頭巾,婦女則有相應的服飾。
5. 娛樂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包括音樂、舞蹈、雜技等。
6. 莊園經濟︰豪強地主佔有大量土地,通常采取田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具有極強的自給自足性質。
7. 手工業︰東漢時期冶鐵技術、紡織業、漆器業和陶瓷業都有很大的發展。
8. 市場交易︰東漢政府在各城市設“市”以便利商業經營和收稅,鄉村集市定期定時舉辦,與周邊民族有定地定期的“合市”。
9. 夜市興起︰東漢時期出現了夜市的萌芽,打破了以往朝代的禁錮。
10. 貿易發展︰東漢對西域的商業交換活躍,商人自行結伙組成商隊,沿絲綢之路進行貿易。
11. 城市繁榮︰東漢的寬商政策推動了洛陽、南陽等一大批工商城市的興起,首都洛陽人口達到百萬以上,非常繁華。
12. 教育︰光武帝重視教育事業,建立太學,太學生達3萬多人。鄧太後還創辦了男女同校學堂,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13. 思想︰東漢時期儒學盛行,王充的《論衡》提出了無神論,構建了相對系統的無神論思想體系。
14. 文學︰漢賦、五言古詩和《說文解字》等文學作品豐富,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15. 史學︰班固所著的《漢書》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記錄了西漢的歷史。
16. 宗教︰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並逐漸流行。道教也開始形成並發展。
17. 藝術︰繪畫、石刻等藝術形式在東漢時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8. 科技︰東漢時期科技發明眾多,如蔡倫改進造紙術,對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總的來說,東漢時期的人們生活較為豐富,社會經濟和文化都有顯著的發展。
東漢時期的科技發明對現代有著深遠的影響︰
1. 造紙術︰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記錄和傳播。這項發明使得書寫材料變得便宜且易于獲取,對教育、文學、科學和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現代的紙張和紙制品生產技術,雖然在原料和工藝上有所發展和變化,但其基本原理仍然源自東漢時期的造紙技術。
2. 地震儀︰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之一。雖然現代的地震監測設備更為先進和精確,但張衡的發明為地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3. 醫學︰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對中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提出的辨證施治原則至今仍被中醫廣泛使用。華佗則以外科手術和麻醉技術聞名,雖然具體的歷史細節可能有爭議,但他對醫學的貢獻仍被紀念。
4. 數學︰《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數學的重要著作,其中的許多數學原理和方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包括分數的運算、盈不足問題等。
5. 天文學︰張衡的渾天儀是模擬天體運行的重要儀器,對後世天文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6. 農業技術︰東漢時期農業技術的進步,如新型農具的發明和改良,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這對後世農業技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7. 瓷器制造︰東漢時期瓷器的燒造技術是中國古代對世界的一大貢獻,瓷器的制造技術對後世的工藝美術和日常生活用品產生了深遠影響。
8. 冶煉技術︰東漢時期的冶煉技術,特別是鑄鐵技術的進步,為後世的金屬加工和工業生產奠定了基礎。
9. 水利工程︰東漢時期水利技術的發展,如有效的灌溉和防洪系統,對現代農業和城市規劃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這些科技發明不僅在當時推動了社會進步,而且對後世的科技發展產生了持久的影響,許多現代技術和發明都是建立在古代發明的基礎之上的。
東漢時期的醫學成就對現代醫療體系和治療方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臨床醫學發展︰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現代的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仍然會借鑒這部著作中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2. 辨證施治原則︰張仲景提出的辨證施治原則,即根據病人的具體癥狀和體質差異來定制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這一理念在現代醫學中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3. 方劑學︰《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劑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為現代中醫藥方劑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4. 外科手術︰華佗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外科手術的先驅,他所創制的“麻沸散”是世界史上最早的麻醉劑之一,為現代麻醉學的發展提供了啟示。
5. 醫療體育︰華佗創立的“五禽戲”是中國古代醫療體育的開端,對現代的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6. 草藥應用︰東漢時期的草藥知識為現代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藥材資源和配方。
7. 醫德醫風︰張仲景和華佗等名醫的醫德醫風,強調醫者仁心和對患者的關懷,對現代醫療職業道德的樹立有著積極的啟示作用。
8. 醫療衛生制度︰東漢時期的醫療制度為後世的醫療衛生體系提供了早期的模式,盡管與現代醫療衛生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對醫療服務的探索對現代體系有一定的影響。
總的來說,東漢時期的醫學成就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現代的醫療體系、治療方法、藥物研發、以及醫療教育等方面都產生了持續的影響。
如果在東漢時期時間和蕭處楠想要進行科技發明,他們可能會面臨以下挑戰︰
1. 技術限制︰東漢時期的技術條件有限,很多現代的制造技術和材料可能無法獲得,這可能會限制他們的發明創造力。
2. 知識體系︰他們需要掌握當時的科學知識和技術,這與現代知識體系有很大差異,需要時間去學習和適應。
3. 社會接受度︰新的科技發明可能會受到傳統觀念和習俗的阻礙,需要努力說服社會接受和采納新事物。
4. 資源獲取︰可能難以獲得必要的資源和資助來進行研究和開發。
5. 政治環境︰東漢後期政治動蕩,可能會影響到科技研究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6. 文化差異︰需要適應當時的文化背景,科技發明必須符合當時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需求。
7. 傳播和推廣︰發明的推廣可能受限于交通和通訊手段的落後,需要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傳播。
8. 知識產權保護︰當時的社會可能缺乏現代意義上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
盡管存在這些挑戰,東漢時期也有許多科技成就,如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九章算術》的編纂、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的貢獻等。如果他們能夠結合當時的科技水平和社會環境,發揮創造力和智慧,也有可能做出重要的科技發明。
在現代進行科技發明,可以利用的優勢包括︰
1. 先進的技術和工具︰現代科技為發明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平台,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雲計算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2. 豐富的信息資源︰互聯網和數字圖書館提供了海量的資料和數據,有助于研究和開發。
3. 全球化的市場︰全球市場為科技發明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機會。
4. 政府和私人的資助︰政府科技項目資助、風險投資和眾籌等為發明創新提供了資金支持。
5. 知識產權保護︰現代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了發明者的權益,鼓勵創新。
6. 教育和研究機構︰大學和研究機構提供了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的平台。
7. 國際合作︰跨國合作和國際交流為科技發明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和資源。
面臨的挑戰包括︰
1. 技術快速發展︰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發明者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
2. 高成本︰研發成本高昂,尤其是高科技領域的發明。
3. 激烈的競爭︰全球競爭加劇,需要在創新和效率上保持領先。
4. 法規和倫理問題︰科技發明需要遵守法律法規,並考慮倫理和社會影響。
5. 技術濫用的風險︰科技的不當使用可能導致安全和隱私問題。
6. 環境和可持續性問題︰發明需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和可持續性。
7. 全球化的不確定性︰政治、經濟的不確定性可能影響全球供應鏈和市場。
8. 技術與社會的融合︰需要考慮技術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和文化環境。
9. 國際政治和貿易摩擦︰可能影響跨國合作和市場準入。
10. 技術標準化︰新技術需要與現有標準兼容,推動標準化過程可能復雜且耗時。
綜上所述,現代科技發明者可以利用現代科技的優勢,同時需要應對多方面的挑戰。
在現代科技發明中,平衡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創新者需要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它是激勵創新和保障創新成果的重要手段。
2. 利用現代科技︰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提高知識產權的審查質量和效率,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信息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
3. 遵循法律法規︰創新過程中要遵循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確保創新成果的合法性,並及時申請專利或商標保護。
4. 積極參與立法︰創新者應積極參與到科技創新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過程中,為保護自身權益提供法律依據。
5. 國際合作與競爭︰在全球化背景下,創新者需要關注國際知識產權規則,加強國際合作,同時維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6. 提高知識產權質量︰創新者應注重提升知識產權的質量,創造高價值的專利,以實現更好的市場保護和商業價值。
7. 合理運用知識產權策略︰企業或個人應合理運用知識產權策略,如專利布局、許可、轉讓等,以實現知識產權的商業化和價值最大化。
8. 關注新興領域立法︰對于新興科技領域,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需要關注相關立法動態,以應對新挑戰和保護創新成果。
9. 強化全鏈條保護︰從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出發,構建大保護工作格局,提高保護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10. 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利用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數據質量,維護數據安全,完善知識產權基礎數據資源管理和服務規範。
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在保護創新者權益的同時,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
東漢時期的農業發展水平較高,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生產工具的改進︰東漢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得到了顯著改進。出現了短轅一牛挽犁,操作靈活,便于在小塊農田上耕作。此外,全鐵制犁鏵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使得起土省力,可以深耕。新型的全鐵制耕作工具也逐漸增多,如曲柄鋤和鐵制鉤鐮等。
2. 水利工程的發展︰東漢時期水利建設成就顯著,如靈渠的建設,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灌溉水平。各地發現的東漢墓葬里,經常可以看到水田和池塘組合的模型,顯示出當時已經有了較為先進的水利管理系統。
3. 牛耕技術的推廣︰東漢時期,牛耕技術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和推廣。鐵犁牛耕技術已從中原向北方高原和江南一帶推廣,使得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
4. 精耕細作的農業經營︰東漢時期的農業經營十分注意時令節氣,重視殺草施肥,根據不同土壤的性質種植不同的作物,並采用不同的種植密度。這種精耕細作的農業經營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5. 農作物品種的多樣化︰東漢時期的農作物種類豐富,除了傳統的粟、麥等谷物外,還有各種蔬菜、水果和草藥等。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農作物的種植和品種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6. 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東漢時期,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農產品加工工具有了顯著進步,如陶風車、陶磨盤模型的出土,說明農產品加工技術得到了提升。
7. 農業經濟的繁榮︰東漢時期,農業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經濟體系。
8. 農業政策的支持︰東漢政府重視農業發展,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如推廣牛耕、興修水利、鼓勵農民開墾荒地等。
總的來說,東漢時期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管理水平和農業經濟都有了顯著的進步和發展,為後世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東漢時期的農業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對現代的農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 精耕細作的農業經營︰東漢時期的農業經營十分注意時令節氣,重視殺草施肥,根據不同土壤的性質種植不同的作物,並采用不同的種植密度。這種精耕細作的農業經營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 。
5. 區田法的推廣︰東漢時期繼續推廣西漢後期發明的精耕細作的區田法,不擇地勢,強調地力的應用,並在區田里使用“骨汁、糞汁渡種”,這是我國農業史上最早開始運用的浸種施肥法 。
6. 農業產量的提高︰由于水利技術和田間管理技術的進步,東漢的農田單位面積產量有了提高。據《東觀漢紀》記載,章帝時,張禹在徐縣開蒲陽舊陂,墾田4000余頃,得谷百萬斛,每畝產量在兩三斛之間,與西漢初期相比,增產了三倍 。
這些進步不僅推動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後世的農業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東漢時期的手工業在技術和規模上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冶鐵技術︰東漢時期冶鐵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光武帝時期,杜詩發明了水力鼓風機,這一發明極大地推動了冶鐵技術的進步,提高了冶鐵效率。此外,東漢時期還發明了“百煉鋼”技術,即將炒鋼反復鍛打,煉成含碳量高、含雜質少而組織均勻的優質鋼。
2. 陶瓷業︰東漢時期,制陶業進一步發展,已經能夠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創新。
3. 紡織業︰紡織業是東漢的重要手工業部門,可以織造多種絲麻織物,並能染出十余種顏色的絲織品。蜀錦、越布、齊的方空轂和冰紈等都是當時的名產品。
4. 造紙業︰蔡倫在東漢時期改進了造紙術,使用樹皮、麻頭、破布及破魚網等作為原料,大幅降低了造紙成本,使得紙張得以廣泛使用和傳播。
5. 漆器工藝︰東漢時期漆器工藝水平很高,尤其是廣漢及蜀郡的工官制器最為著名。
6. 釀酒業︰東漢時期酒的濃度較西漢有顯著提高,釀造業在家庭手工業中佔據了重要地位。
7. 制鹽業︰東漢政府加強了對鹽鐵生產的監管和稅收,而不直接介入鹽鐵生產,顯示了對鹽鐵生產重要性的認識和管理方式的改進。
8. 建築業︰東漢時期磚瓦被普遍運用到建築中,漢魏洛陽故城中發現的漢代精美瓦當就是證明。
9. 金屬加工︰東漢時期金屬加工技術也有所進步,如銅鏡的制作繁盛,其形制花紋不斷演變,體現了當時銅器制造的高水平。
10. 玉器制作︰東漢時期的玉器制作繼承了戰國時代的傳統,同時出現了新的變化,如“漢八刀”成為玉器制作工藝的典型代表。
這些手工業的發展不僅滿足了當時社會的需求,也對後世的工藝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漢時期的建築業在技術和規模上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具有以下特點︰
1. 木結構技術的發展︰東漢時期的木結構建築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種主要木構架體系都已出現並趨于成熟。
2. 高層建築的興起︰東漢時期,高層建築開始增多,如望樓、戲樓、倉樓、水榭、門樓、闕、飛閣等建築類型。
3. 庭院式布局︰東漢時期的建築群布局雖嚴格按照儒家禮制、陰陽五行的宇宙觀進行,但並不嚴格對稱,群體建築注重整體的均衡與和諧。
4. 闕的盛行︰闕作為塔樓狀裝飾性建築物,在東漢時期大量出現,常建于道路兩旁,作為宮殿、廟壇、陵墓入口的標志。
5. 園林建築︰東漢時期的園林建築保留了先秦宮苑的某些傳統,如築有相當數量的高台,高台上建水榭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6. 屋頂藝術︰漢代屋頂形勢舒展而優美,坡度平緩,屋面多直坡而下,檐口、脊多是直線。
7. 磚石結構的應用︰東漢時期磚墓普遍流行,木槨墓式逐步消失,磚石結構在建築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8. 裝飾藝術︰漢代建築裝飾輪廓粗獷、線條簡練、渾然古樸、簡繁對比強烈、生動傳神。
9. 瓦當的使用︰漢代瓦當多為圓形,紋飾多樣,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兩漢建築的重要特征。
10. 建築的禮制化︰東漢時期的建築在布局和設計上更加注重禮制,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和禮儀規範。
這些特點不僅體現了東漢時期建築技術的進步,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和審美觀念的發展。
東漢時期的商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 貨幣市場的發展︰東漢時期,貨幣系統主要由銅錢組成,銅錢的使用促進了商品交易的便利,有助于統一國內市場的經濟秩序。
2. 商業道德的逐漸形成︰商業道德開始逐漸形成並得到重視,商人在商業活動中遵循一定的道德準則,以維護商業秩序與公平競爭。
3. 農業生產與手工業的推動︰由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生產較多,商品比西漢多,市場亦有所擴大,城市中都設有交易商品的市。
4. 交通事業的發達︰商品交換關系的發展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達,中原地區的陸路和水路交通都有新的發展,中原與邊疆地區的交通也有所發展。
5. 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由于地主莊園的普遍存在,自然經濟特點突出,對商業的發展有所限制,導致東漢商業發展特點是既發展卻又不很興盛。
6. 國際貿易的擴展︰兩漢與西域的貿易盛行,海上交通也得到發展,中國商船可到達錫蘭島的獅子國一帶,與印度也有直接交通。
7. 城市化進程︰當時的城市如長安、洛陽、成都等都有了相當規模的發展,城市中心的集貿市場活躍,有專門的官員負責管理市場、征收商業稅、制定標準的商品價格和批準買賣契約。
8. 貿易物品的多樣性︰漢朝的商業貿易物品種類繁多,包括農產品、食品、家用器具、鐵制工具、絲綢、漆器、銅器等,這些商品在城市市集上廣泛交易。
這些特點不僅推動了東漢時期商業的發展,也為後世的商業和貿易活動奠定了基礎。
東漢時期的貨幣系統主要基于五銖錢制度。五銖錢是東漢時期最主要的貨幣形式,它繼承自西漢,並繼續作為官方流通貨幣使用。以下是東漢時期貨幣系統的幾個顯著特點︰
1. 五銖錢的廣泛流通︰東漢時期,五銖錢是標準的貨幣單位,其重量和尺寸都有統一的規定,這體現了貨幣標準的統一化。
2. 貨幣鑄造權的集中︰政府對貨幣鑄造權進行了集中管理,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以防止私鑄貨幣的流通。
3. 貨幣的材質與重量︰東漢五銖錢一般由銅制成,重量大約在3克左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貨幣的重量可能會有所減輕。
4. 貨幣的貶值︰東漢末年,由于政治動蕩和經濟問題,出現了貨幣貶值的現象。例如,董卓在公元190年左右發行了質量較差的貨幣,導致貨幣大幅貶值。
5. 實物貨幣的使用︰除了金屬貨幣,東漢時期也存在實物貨幣的使用,如糧食、布匹等,特別是在貨幣貶值嚴重時,實物貨幣往往成為更穩定的交換媒介。
6. 貨幣制度的改革︰東漢時期進行了一些貨幣制度的改革,包括鑄造新幣和調整貨幣的重量與成色,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7. 貨幣的形制變化︰東漢時期的五銖錢在形制上有所變化,如出現了剪邊五銖和磨邊五銖,這些變化反映了當時貨幣流通和使用中的實際問題。
8. 貨幣鑄造與流通制度︰東漢時期,貨幣鑄造的管理機構與執行機構是分離的,中央太尉屬下之金曹對貨幣鑄造進行宏觀調控,而具體的鑄造權則下放到地方郡縣。
9. 貨幣對經濟的影響︰貨幣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到東漢時期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貨幣貶值往往導致物價飛漲,經濟混亂。
東漢時期的貨幣系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業和貿易的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貶值和私鑄等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逐漸加劇,最終導致了貨幣系統的崩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漢末年政治和經濟的動蕩。
東漢時期貨幣系統崩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政治動蕩︰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和內亂不斷,導致中央政府對貨幣鑄造和流通的控制力下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2. 貨幣濫發︰為了應對財政危機和戰爭開支,政府大量鑄造貨幣,導致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
3. 私鑄貨幣︰由于官方貨幣價值下降,民間私鑄貨幣行為猖獗,進一步破壞了貨幣的信用和穩定性。
4. 經濟結構變化︰東漢時期,地主莊園經濟盛行,導致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貨幣經濟相對萎縮。
5. 社會矛盾激化︰貨幣貶值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使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健康發展。
【注︰摘自百度百科︰
東漢25年—220年),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兩漢。 [1]
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宗室劉秀趁勢而起,並延續“漢”為國號,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4]然後消滅各地軍閥,統一天下,設立台閣制、推行度田令加強中央集權,開創光武中興。 [3]明章二帝在位期間,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史稱明章之治。 [5] [171]漢和帝時期擊敗貴霜帝國, [205]迫使匈奴西遷,復收西域, [204]通使羅馬,實現中國與歐洲首次直接交往, [227]國力到達頂峰,史稱永元之隆。 [67]中後期權歸女主,六後臨朝。 [206]鄧太後以女君之名親政, [198]推行一系列改革,復平天下,史稱“和熹盛東漢”; [200] [203]漢安帝親政後朝政腐敗,國勢傾頹;漢順帝推行陽嘉新制,中興東漢; [214]桓靈二帝興起黨錮之禍,引發黃巾起義,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平叛,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190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 [89],揭開了軍閥混戰的序幕。 [10] [11] [12]董卓被殺後,漢獻帝東歸洛陽 [13],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時期。
東漢沿用西漢制度並進行調整,以適應當時社會狀況,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遠超過了西漢時期的水平。 [114115]在此期間,佛教傳入中國,道教誕生,漢服定型 [250],夜市興起 [249],蔡倫改進造紙術,鄧綏開創男女同校的先河, [240]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許慎著成世界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228]漢順帝開闢科舉制的萌芽, [241]印刷術雛形拓印問世 [253],史學家司馬光評價道︰“自夏商周)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229]
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東漢歷任皇帝
共14個詞條105.4萬閱讀
劉秀
東漢第一位皇帝
劉莊
東漢第二位皇帝
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