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江南梅雨季節剛過,長江中下游的天空仍飄著零星細雨。沈知意的直升機掠過洞庭湖上空,下方兩座巨型蓄水池如鋼鐵巨獸般橫臥江畔,量子涂層在陽光下泛著幽藍光澤。這是星寧集團歷時半年建成的洪水智能處理廠,此刻正安靜地吞吐著江水,等待下一次洪峰的到來。
“沈總,兩座蓄水池總容量達12億立方米,相當于3個西湖。”工程師通過量子通訊匯報,全息投影中,蓄水池內部結構清晰可見——底部的渦輪發電機組、側壁的納米過濾膜,以及頂部的智能調節閘門。沈知意輕點屏幕,調出實時數據︰當前蓄水率37,已發電2.3億度,周邊工廠用電成本下降41。
落地後,她徑直走向中控室。巨大的量子屏幕上,洪水預警系統實時監測著長江流域的水位變化。當監測到某支流出現超警戒水位時,ai系統瞬間啟動︰智能閘門自動開啟,渾濁的洪水如馴服的巨龍,順著導流渠涌入蓄水池;渦輪發電機開始高速運轉,將水流的動能轉化為電能;納米過濾膜同步啟動,僅用8分鐘就完成泥沙分離,過濾後的清水重新排入河道。
“傳統抗洪靠‘堵’,我們靠‘用’。”沈知意對前來考察的水利部官員說道,“每立方米洪水可發電0.3度,去年汛期兩座處理廠累計發電18億度,不僅滿足周邊工廠需求,還向電網輸送了5億度清潔能源。”她調出某紡織廠的財務報表,“他們每月電費支出從200萬降至120萬,利潤增長35。”
更令人驚嘆的是洪水處理廠的“生態閉環”。分離出的泥沙被3d打印機制成建築材料,用于周邊基建;沉澱的淤泥則在生物實驗室轉化為有機肥料,供應給當地農場。某有機蔬菜基地的負責人激動地展示著檢測報告︰“用洪水淤泥種出的番茄,維生素含量比普通產品高27!”
在招聘大廳,“月薪8萬起”的電子屏閃爍著奪目光芒。科研人員們排著隊提交簡歷,其中不乏國際頂尖學府的博士。“我們需要流體力學專家優化發電效率,”hr總監向沈知意匯報,“還有ai算法工程師,要讓預警系統提前72小時預測洪峰。”沈知意點頭,當場宣布︰“增設‘洪水科技特別獎’,重大突破者獎金上不封頂。”
午後,她來到蓄水池旁的智能溫室。這里利用發電產生的余熱,培育著熱帶水果和藥用植物。機械臂精準地調節著溫度和濕度,ai系統根據每片葉子的狀態調整灌溉量。“這些能源如果浪費掉,太可惜了。”沈知意撫摸著掛果的芒果樹,“現在連周邊的溫泉度假村,都用我們的余熱供暖。”
傍晚時分,暴雨突至。洪水預警系統瞬間進入紅色警戒狀態,沈知意站在監控大屏前,看著智能閘門有序開合,洪水如被指揮的千軍萬馬,乖乖流入蓄水池。渦輪發電機的轟鳴聲中,量子屏幕上的發電量數字飛速跳動。“啟動干旱儲備模式。”她下達指令,部分蓄水被分流至地下儲水層,為即將到來的旱季做準備。
深夜,處理廠的量子燈光亮起,照亮江面。沈知意坐在休息室,通過全息投影查看全球洪水災害數據。當看到某東南亞國家因洪災損失數百億時,她立即撥通了國際事業部的電話︰“把我們的技術方案翻譯成20種語言,聯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免費提供洪水處理廠的設計圖紙。”
次日清晨,她站在處理廠的觀景台上,看著朝陽為蓄水池鍍上金邊。手機震動,傳來最新消息︰洪水處理廠的專利申請已通過國際認證,全球已有17個國家提出合作意向。沈知意打開智能終端,將40億捐贈款匯入專項基金,備注欄寫道︰“用于洪水科技研發與全球災害援助。”
遠處,機械臂正在擴建第三座蓄水池,智能無人機群在空中穿梭作業。曾經令人聞之色變的洪水,如今成了取之不盡的能源寶藏。而沈知意知道,這場由科技主導的“洪水革命”,才剛剛拉開序幕。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