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3日清晨,港城的海風裹挾著咸澀氣息撲進星寧金融公司90層辦公室。沈知意握著電話,指尖輕叩桌面,听筒里傳來杭城星寧集團總部的背景音——此起彼伏的鍵盤敲擊聲與打印機運轉的嗡鳴,昭示著集團的繁忙節奏。
“李娜麗,杭城周邊地級市的制造業升級迫在眉睫。”沈知意開門見山,“溫市、嘉市這些地方,傳統紡織、五金企業扎堆,但缺乏轉型資金。”
電話那頭的李娜麗推了推金絲眼鏡,目光掃過電腦屏幕上的行業報告。作為80後女副總裁,她268.9億的個人財富背後,是主導過十余個百億級並購項目的鐵血手腕。“沈總,我調研過,這些企業不是沒有技術,而是卡在設備更新和市場渠道上。”她頓了頓,“您是想讓我們成立專項貸款機構?”
“不僅如此。”沈知意調出長三角地圖,紅色標注的地級市在屏幕上連成一片,“和當地銀行成立合資貸款公司,星寧佔股60,提供技術和風控體系,銀行負責網點覆蓋和客戶資源。記住,利息要壓到行業平均水平的七成。”
李娜麗瞳孔微縮。這意味著短期內幾乎放棄利潤,但一旦制造業完成升級,帶來的產業鏈整合效益將不可估量。“我明白,這是用金融杠桿撬動產業生態。”她迅速在筆記本上記錄要點,“需要總部協調多少資金?”
“首期注資50億,不夠隨時追加。”沈知意的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魄力,“三天後我飛杭城,你召集當地銀行和企業代表,開個閉門會議。”
掛斷電話,李娜麗立即啟動緊急預案。她調出星寧金融最精銳的行業分析師團隊,要求24小時內出具各地產業升級可行性報告;同時聯系法務部,起草與銀行的合作框架協議。辦公室的空氣仿佛都凝固了,只有打印機吐出的文件堆疊聲愈發密集。
三天後,杭城星寧集團總部的會議室座無虛席。二十余家銀行高管與五十多位企業主圍坐長桌,看著大屏幕上觸目驚心的數據︰溫市某紡織廠因設備老舊,訂單流失率高達40;嘉市五金企業因缺乏電商渠道,利潤壓縮至5。
“我們不是慈善機構。”李娜麗身著黑色職業套裝,站在投影儀前,氣場全開,“但星寧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合資貸款公司的錢,只給真正有轉型能力的企業。”她點擊鼠標,展示出嚴格的審核標準︰技術專利數量、環保達標率、電商轉型計劃...每一項都直指傳統制造業的痛點。
一位五金企業主舉起手,聲音帶著焦慮︰“李總,我們廠想引進自動化生產線,但貸款周期能不能延長?”
“可以。”李娜麗翻開文件夾,“根據項目周期,最長可放寬至五年還款,前兩年只付利息。但前提是,你們必須和星寧的電商平台簽訂獨家合作協議。”
會議持續到深夜,最終,星寧與八家銀行達成合作意向,現場與二十三家企業簽訂貸款協議。當最後一份文件簽署完畢,李娜麗揉了揉發酸的肩膀,望向落地窗外的杭城夜景。霓虹映照下,她忽然想起七年前加入星寧時,沈知意說的那句話︰“金融的本質,是讓資本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
一個月後,首筆12億貸款發放到位。溫市的紡織廠換上智能印染設備,產能提升三倍;嘉市的五金企業入駐星寧搭建的跨境電商平台,訂單量暴增200。而李娜麗辦公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新的計劃——建立制造業升級產業園、引入德國工業4.0專家團隊、設立專項技術研發基金...
沈知意站在港城總部,看著長三角地區不斷攀升的經濟數據,嘴角揚起欣慰的笑。這場以金融為筆、產業為紙的變革,正在重塑整個區域的經濟版圖。而李娜麗,這個從基層一路打拼上來的80後女強人,正用她的智慧與魄力,書寫著星寧集團新的傳奇篇章。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