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日,港城寒風裹挾著細雨敲打著星寧金融公司90層的落地窗。沈知意坐在總裁辦公室,面前的星達筆記本電腦閃爍著幽藍的光,視頻通話界面里,業主部門總監王大年一身筆挺西裝,神情難掩緊張與期待——這位從內地來港城工作滿一年的年輕人,賬戶里已積攢下兩三百萬港幣存款。
“王大年,還記得你剛入職時說的話嗎?”沈知意端起青瓷茶杯,輕抿一口普洱,“你說想為內地中小企業做點實事。”
屏幕那頭的王大年猛地挺直脊背︰“沈總,我記得!當時您還說機會總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現在,機會來了。”沈知意指尖在觸控板上滑動,調出一份詳細的市場分析報告,“我打算在阿深內地注冊星寧金融分公司,專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需求。啟動資金28億,由你擔任分公司總經理。”
王大年瞳孔驟縮,喉結上下滾動︰“沈總...我...我能行嗎?”
“這一年,你主導的三個跨境貸款項目零壞賬,幫助三十多家初創企業在港融資成功。”沈知意的目光穿過屏幕,帶著不容置疑的信任,“星寧的用人原則,從來不是論資排輩。”她將鼠標懸停在報告上,“分公司的薪資體系沿用港城標準︰底薪兩萬八起,獎金、年終獎上不封頂,四星級標準食宿,單人間帶書房,年假40天。”
掛斷視頻前,沈知意特意補充︰“你可以從現有團隊中挑選核心成員,組建自己的班底。記住,這不僅是開拓市場,更是為星寧培養未來的領軍者。”
次日清晨,王大年站在員工餐廳的落地窗前,看著樓下匆匆趕路的行人,腦海中飛速閃過一個個名字。市場部的林悅,擅長數據分析;風控部的陳啟銘,對風險把控有著驚人的直覺;還有行政主管李敏,總能把繁雜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王哥,發什麼呆呢?”林悅端著咖啡在他對面坐下,“听說沈總要在內地開分公司?”
王大年盯著杯中的漣漪,突然開口︰“想不想和我一起去阿深?當分公司的元老。”
這句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層浪。短短三天內,主動報名的員工超過五十人。最終,王大年選定了由十人組成的精銳團隊。臨行前的餞行宴上,沈知意親自為每個人佩戴刻有星寧ogo的定制徽章︰“此去山高路遠,但記住,你們背後站著整個星寧。”
抵達阿深後,團隊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選址時,王大年力排眾議,將分公司設在新興商務區的核心地段。“這里雖然租金高,但未來五年必定是中小企業扎堆的黃金地段。”他指著窗外正在施工的寫字樓,“我們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裝修期間,王大年帶著團隊走訪了上百家中小企業。在一家瀕臨倒閉的電子加工廠里,老板握著王大年的手哽咽︰“我們設備更新急需資金,銀行嫌我們規模小不肯放貸,你們...真的願意幫我們?”
“星寧的宗旨,就是為有潛力的企業雪中送炭。”陳啟銘翻開評估報告,“您的技術專利完全符合我們的貸款標準,三天內資金就能到賬。”
消息不脛而走。短短一個月,分公司的貸款申請量突破千份。面對潮水般涌來的業務,王大年果斷啟用“雙線審核”機制︰線上由ai系統進行初步篩查,線下由資深風控員實地考察。某次深夜,他和團隊在暴雨中驅車兩小時,只為核實一家農業合作社的真實經營情況。
“王總,這樣的小微企業,值得我們這麼拼命嗎?”李敏擦著臉上的雨水問。
王大年望著合作社里忙碌的農戶,目光堅定︰“沈總說過,每一個有夢想的企業都不該被埋沒。這些人,就是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
隨著業務擴張,分公司開始反向吸引人才。一位在國際投行工作十年的資深經理主動跳槽,入職時感慨︰“你們的薪資待遇是一方面,但更打動我的,是‘不看規模看潛力’的理念。”
半年後,星寧金融阿深分公司的貸款業務覆蓋了珠三角八成以上的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率始終控制在0.5以下。在一次慶功會上,王大年收到沈知意發來的視頻通話。畫面里,港城總部的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分公司的亮眼數據。
“大年,做得漂亮。”沈知意舉起酒杯,“你知道嗎?你們的模式已經被寫入星寧的全球戰略手冊。”她身後,新一批前往內地輪崗的員工正列隊鼓掌。
窗外,阿深的夜景璀璨如晝,寫字樓的燈光與遠處港城的霓虹遙相呼應。王大年站在分公司的落地窗前,撫摸著胸前的徽章。一年前,他只是個懷揣夢想的“港漂”;如今,他和團隊正在書寫屬于星寧的新傳奇,而這,僅僅是星寧金融在內地市場開疆拓土的序章。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