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文文女子身體,本就沒什麼力氣,更兼鋼刀過沉,那農兵也只不過衣服皮肉劃了道口子而已。
可這前廳動了刀子,還是位小姐,唬得眾人大驚失色。
姜正禮從榻上坐起道︰“英台你要做什麼?”
有人受傷,莊主又喊,本來圍毆的農兵也停手了,孫二妹趁機鑽進人群,撲在谷大倉身上。
祝文文一手提刀,一手舉著身契道︰“谷大倉的身契在此,他是我祝家人,他做得事自然事我這個小姐要他做的。他做得事自然有由我這個祝家人負責。
他生是我祝家莊的人,死是我祝家莊的死人,既然舅舅護姜家得下人,我祝家莊也護自己的下人。我是谷大倉的主人,有什麼找我,找我不行,找我們祝家。”
祝文文知道下面沒暗谷大倉手印,所以這張身契只露出半張,姜正禮這邊離得遠也卡不清。
叫囂間,她渾身顫抖,拿著偽造信件,與眾人對峙。
祝文文穩一穩心神。祝文文身契一合,拿著刀對著圍著谷大倉的農兵一步步走近道︰“你們再打,就別怪我動手了。”
農兵們不想惹事,也是站在原地不動。
祝文文走進谷大倉,見他面頰青紫,嘴角流血。二話不說抹了一把谷大倉嘴角血,涂在谷大倉得右手大拇指上,抬手就按在身契上。
谷大倉見小姐當場按手印,太過大膽,為小姐擔心。
谷大倉按了手印的身契到手,祝文文松了口氣。
谷大倉伏在地上自己滿臉是傷,有些愧疚道︰“小姐,給你惹麻煩了!”
朱文文眼含淚道︰“若不是你,我早死了。今日拿必不讓他們害了你,現在你是我的人了,該我護你。”
地上一直看著谷大倉的旺財的心有不甘,他明明听得這谷大倉不是祝家下人,怎麼就又有了籍契?
他在人腿縫中一直盯著祝文文,見她拿谷大倉手指去按,便指著谷大倉高喊道︰“老爺籍契是新的,她才按的手印。 ”
溫縣令和姜正禮下階來要籍契看。祝文文從回懷里取出拿在手里,上面血紅的手印分明是新蓋上的。
姜正禮呵斥道︰“你這女子何時學得如此刁鑽,一個車夫而已,非要鬧到如此?你想要車夫多少要不得,非要你親娘就在自己莊子人面前沒臉。”
祝文文收回籍契道︰“舅舅要給羽家莊交代,便不分青紅皂白拿我人做筏,你莊子上那麼多人,我手下只這一個可用得。舅舅那麼多人舍一兩個刁奴出來又有何干?”
姜正禮氣得瞪眼道︰“你今天非要保他麼?你這籍契官府沒有,就是造假,身契造假也是重罪,你可要想清楚了。”
祝文文眼神堅定不讓步道︰“舅舅可派人找到婁底村祝家莊,問我父母,將事情原委說清,再可問我所在官府看有沒有谷大倉的籍契單子。”
姜正禮知道,外甥女這事下了狠心了。
今日的事本就不光彩,誰能真去那麼那里查這下人籍契,真是去問,自己是外人還能和當地的官府老爺比祝家熟絡不成?
若此時不能拿谷大倉做法,這些莊農便沒法交代。地下楚生一家幾個把頭還在看著自己,若是硬將這廝帶走看外甥女的手里拿著鋼刀,怕是也難。
此事雖關乎人命也說到底也是姜家自己的事,溫縣令再想偏袒也只做順水人情罷了。
姜正禮看莊頭都看著自己,心下一狠。
對余氏身邊婆子道︰“表小姐這樣亂鬧,定是見這廝殺人嚇破了膽,來人,先帶我外甥女去內院,郎中在哪?”
郎中正在堂前,上前報到。
姜正禮接著道“郎中快些為我這外甥扎上幾針,安靜才好。”
祝文文知道姜正禮要對谷大倉下死手了,便把身契往懷里一揣。還想提刀,刀拿不穩,幾個僕婦上前,硬將她壓住。
幾個內院的僕笑里藏刀︰“小姐咱們去後院,我們定護著小姐油皮不讓破一下。”
壓谷大倉的農兵不曾松手,谷大倉滿身虎力也頂不住眾人的壓制。谷大倉見自家小姐被人架著,越是用力身上壓得人越多。
此時阿水和孫二妹也被架住動彈不得。
階下莊把頭和村民都紛紛亂鬧道︰“殺人償命,祝家小姐可以走,但這車夫不能走。”
有幾個帶頭上來便要打人,可憐那谷大倉一身虎膽,被死死壓住。看這些莊農平日里老實本分,此時卻各個要茹毛飲血了。
谷大倉心道︰“今日,怕是性命要交代在這姜家了,可小姐也被綁著,孫二妹阿水也被綁著,以後沒人護她們,又要怎麼辦?”
在場還有幾人急到跺腳,便是馬文才,陳福壽,韋秋竹三人。
三人看了全部,清楚這姜家表明偏袒自家莊子人,可這祝英台是她外甥女為何她竟不管不顧呢?
那韋秋竹見谷大倉是條漢子,身量脾氣秉性和自己相同,為救自家小姐竟吃這樣得大虧,腳如踏在熱碳上,原地打轉。
一側陳福壽在外圍連連感嘆︰“沒想到祝家小姐一介女流也有如此義氣,為自己得車夫竟然敢拔刀砍人。”
他一會贊是祝文文個女英雄,一會又搖頭,說祝文文像母老虎,太過厲害。只有馬文才一人默不作聲,听著二人在左右討論。
他見姜家如此欺負她們幾個弱女子,想上前說句公道話,都被哥哥眼神阻止。他三番五次看向哥哥,哥哥都只用平靜得眼神看向人群。
馬文才了解哥哥,哥哥這種眼神,定是心中有分寸。
見姜正禮要來硬的,馬文誠出面了。
他大喊一聲慢著,眾人皆看向他。只見馬文誠緩緩走進人群,來到姜正禮面前道︰“今日大喜的日子,莊主怎樣這樣大的火氣?”
祝文文此時見馬馬文誠叫停,知道救星來了。見他如天神下凡一般,站在自己面前。
喜歡魂穿祝英台之戲馬虐梁請大家收藏︰()魂穿祝英台之戲馬虐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