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這位華興的二把手,最擅長的就是布局未來,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錯失戰略機遇。
“好。”徐平拍板,“這事我親自抓。王宏斌,政策與標準專利部所有資源向此傾斜,成立專項攻堅組。需要協調什麼資源,直接找我!目標︰鵬城首批牌照,必須要有華興的名字。”
如今,目標達成。
這張提前一年攥在手里的牌照,是陳默為華興智能駕駛搶跑埋下的第一塊基石,也是他重生歸來,扭轉前世軌跡的無聲宣言。
“王總監,辛苦了。這個頭開得漂亮!”徐平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手指在紫砂壺上輕輕摩挲。
“牌照拿到了,接下來就是真刀真槍上戰場了。
雨宏,金麟,該你們了。
啟界M5能不能在明年年底如期亮出我們的‘智能獠牙’,就看你智能駕駛產品線的真本事了。
兩周前立項會定下的調子,落地方案進展如何?”
壓力瞬間傳導。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蔣雨宏和卞金麟身上。
蔣雨宏推了推鼻梁上的金絲眼鏡,這位海思麒麟970的主架構師,也是華興智駕的技術領袖,身上有股子一般只能在年輕人身上才能看到的銳利。
他沒有立刻回答徐平,而是目光轉向陳默,帶著請示和確認的意味。
陳默微微頷首。
蔣雨宏這才點開面前的筆記本,沉穩的聲音在會議室響起︰
“徐總,姚總,陳總。
根據兩周前戰略會議明確的‘全系標配高速NOA,高階能力按需訂閱’的核心定位,以及陳總提出的‘空間釋放、純電優先、智能領先’整車協同要求,智能駕駛產品線已初步完成技術路徑重構和資源調整。
下面由我和卞總分別匯報。”
“首先,是基礎能力與量產保障。”蔣雨宏切換PPT,畫面顯示出一個清晰的系統架構圖,核心是“感知預測規劃控制”的鏈路。
“目前,我們基于量產車規級硬件平台,當然當前以德州儀器TDA4系列為主,下一代平台正在聯合海思預研中,全力攻堅L2.5級功能包,目標是在2019年Q4啟界M5量產交付時,實現穩定可靠的落地。”
他激光筆的紅點精準移動︰
“縱向控制強化︰ 全速域自適應巡航(ACC),覆蓋0130km/Ot)2.5系統的平順性和跟車邏輯。
目前算法核心已凍結,正在結合實車標定數據進行大規模仿真和封閉場地測試。
關鍵指標 —— 跟車時距穩定性、加減速平順性、對切入切出車輛的識別響應速度,這些指標的仿真數據達標率超過95%。
實車測試達標率約85%,剩余難點在大雨、濃霧等極端天氣下的傳感器衰減補償策略優化。”
“橫向控制優化︰ 車道居中巡航(LCC)與智能限速。
LCC核心是車道線識別與保持的魯棒性,尤其是在車道線模糊、缺失或臨時施工路段。
我們采用了多源融合(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定位結合高精度地圖(HD Map)輔助的方案,預計在鵬城復雜高架道路的實車測試中,百公里人工接管次數能降至3次以下,接近行業標桿水平。
智能限速功能已打通導航地圖數據與交通標識識別(TSR),能自動根據路牌或電子眼信息調整巡航車速。”
“場景化高階功能嘗試︰ 打燈自動變道(ALC)。
這是高速NOA的核心體驗點之一,也是用戶感知最強的功能。
核心挑戰在于變道決策的時機判斷比如安全間隙、鄰車道車速預測和執行平順性。
我們基于強化學習框架構建了決策模型,結合多目標雷達的精準測速測距,目前在高精度地圖覆蓋的高速路段,變道成功率達到92%。
下一步重點是提升復雜車流環境下的決策魯棒性和執行流暢度,消除用戶的突兀感。”
“泊車領域突破︰ 全場景自動泊車(APA)與遙控泊車(RPA)。
APA已支持垂直、水平、斜列等多種車位,基于環視攝像頭與超聲波雷達融合感知,車位識別成功率和泊入成功率均達到98%以上。
RPA功能在手機藍牙連接穩定範圍內,可實現直線前進/後退遙控,解決狹窄車位上下車痛點。
這部分相對成熟,是提升用戶便利性和科技感的重要抓手。”
蔣雨宏的匯報條理清晰,數據扎實,既展現了進展,也不回避挑戰。
他最後總結道︰
“L2.5功能包是我們在啟界M5上實現‘全系標配高速NOA’承諾的基石,是必保項。
當前資源投入佔比約60%,預計在Q3完成全部功能凍結和車規級驗證。”
徐平听得頻頻點頭,姚塵風則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著什麼,眼神專注。
蔣雨宏看向身旁的卞金麟︰“金麟,你補充下技術底座和前瞻布局。”
卞金麟,這位哈工大博士出身的車控專家,氣質更為內斂,但開口便是硬核技術︰“好的,雨宏。我補充三點核心底座能力建設。”
“第一,感知架構升級。 我們堅定推進‘BEV(鳥瞰圖)感知’作為下一代主航道。”
卞金麟的PPT切換到復雜的神經網絡結構圖。
“傳統‘前融合’或‘後融合’在處理多傳感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未來激光雷達)異構數據時存在信息損失或延遲問題。
BEV感知將不同視角、不同模態的原始數據,通過TranSfOrmer等網絡結構,統一轉換到車輛上方的鳥瞰視角坐標系下,生成統一的、稠密的環境表征。
這更符合自動駕駛的決策需求。”
他展示了仿真環境下的BEV感知效果,車輛、車道線、可行駛區域等元素清晰直觀。
“目前,我們的BEV感知原型在nUSCeneS數據集上的目標檢測mAP值已提升至52.7%,接近行業頭部開源方案水平,但距離量產落地還有距離,主要在實時性和車規級芯片的部署優化上。
投入佔比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