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顆鋰電池!
每一顆都是一個獨立的能源單元,每一次充放電都是精密的化學反應。
它們被集中在一個強大、智能的電源管理系統(BMS)之下。
這個系統仿佛一個無形的、全知全能的大腦。
冷酷而高效地監控著每一顆電池的狀態,精準地分配著電流,管理著散熱,預測著生命周期,確保整個龐大的電池陣列在高效、安全的狀態下協同工作。
為一個共同的目標,驅動車輛前進提供澎湃而穩定的能量。
“集中監控...智能調度...狀態感知...動態干預...” 王啟明喃喃自語,像著了魔一般。
他死死盯著那些閃爍的指示正在充電的新能源車。
腦海里,那堵名為“布魯爾定理”的絕望之牆,被一道來自現實世界中充滿工業力量感的閃電,狠狠劈開了一道裂縫!
一個瘋狂而大膽的構想,如同沸騰的岩漿,沖破了他思維的桎梏。
“想到了?”陳默的聲音不高,卻在寂靜的車庫里字字如錘,敲在王啟明的心上。
王啟明狠狠點頭,仿佛是在組織語言。
BMS!電池管理系統!監控!干預!強審計!實時告警!強制補償!表現一致性!
陳默寥寥數語,卻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瞬間剖開了那團名為“布魯爾定理”的亂麻,直指核心!
他不是在否定分布式系統的約束,而是在這約束的邊界上,搭建起一座通往“強一致”的橋梁。
用近乎冷酷的實時監控和強干預機制,彌補分布式架構在原子性(AtOmiCity)和隔離性(ISOlatiOn)上的先天不足。
“是的陳總,我們的分布式財務數據,也可以有一個自己的‘BMS’。”
王啟明目光灼灼地看著陳默,很明顯帶著崇拜的說道︰
“在微服務之上,構建一個獨立的‘總體控制’層!
它不參與具體業務交易,它的核心職責就是‘監控’和‘干預’。
像一個最嚴苛的財務審計師,7X24小時不間斷地掃描所有關鍵數據鏈路。
總賬余額與子模塊匯總是否匹配?
應收賬款的客戶余額與交易流水是否勾稽?
庫存的進銷存結余是否平衡?”
“一旦發現任何跨服務、跨庫的數據差異,哪怕只有一分錢的偏差,立刻觸發最高級別的告警!
不是等月結,是實時!
然後,系統自動啟動預設的、最嚴格的一致性修復流程,強制定向補償、事務回滾或人工緊急介入!”
“我們要的不是物理存儲上的絕對強一致(那確實受制于CAP),我們要的是系統最終呈現給用戶的、所有關鍵財務數據的‘表現’強一致!
是業務結果的100%準確!
通過無限逼近極限的監控和毫秒級的強制干預,把數據誤差死死摁在業務不可感知的範圍內,讓它等同于100%!”
王啟明的聲音因為激動而顫抖。
眼楮里熄滅的光瞬間重新燃起,甚至比車庫頂燈還要亮。
他仿佛是在跟自己確認,“對,就是BMS!總體控制層!實時審計!強干預!就該這麼干!繞開CAP對強一致的物理限制,通過上層建築的強力管控,實現業務結果的完美一致!這......這是工程思維對理論困境的降維打擊!”
他覺得自己回國回對了啊,參與這麼大一個項目,還有個這麼牛逼的年輕領導。
大多數時候搞技術的人都是這樣,你技術NB我就服你,如果你技術特別NB,那我對你五體投地。
差不多王啟明對于陳默就是這個態度。
不過他現在處于極致的興奮之中,猛地掏出手機,手指因為興奮而有些發抖︰
“我這就通知團隊,立刻,馬上重新設計架構圖!
這個‘渡河BMS’,不,‘渡河總控審計中心’,必須立刻上馬!”
他甚至顧不上禮節,轉身就要往電梯口沖。
“啟明,”陳默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卻依舊沉穩︰
“架構思路有了,但魔鬼在細節。
監控的粒度、告警的閾值、補償策略的智能化和冪等性、對業務透明度的平衡......
每一個點都是硬骨頭。
別急在一時,召集核心骨干,天亮前,我要看到第一版設計草案。
記住,我們是重建規則,不是修修補補。”
王啟明腳步一頓,他的第一想法很樸素︰陳總牛逼(破音!),居然短時間內想到了這麼多。
然後瞬間智商又重新佔領了大腦的高低,深吸一口氣,重重點頭︰“是!陳總!天亮前,草案一定送到您桌上!”
他挺直了背,大步流星地沖進了電梯,仿佛重新注入了無窮的力量。
陳默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電梯門後,才緩緩收回目光,低頭抿了一口保溫杯里面的熱枸杞茶。
微甜在舌尖蔓延,車庫頂燈的光線在他深邃的眼底投下一片沉靜的陰影。
分布式數據一致性這座大山,終于在他的提示下找到了那條理論上可行也最直接的攀登路徑。
然而,“渡河”項目的驚雷,從來不會只響一聲。
身心俱疲啊。
前天剛和胡笳分開,掏空的身體剛恢復沒多久,今天又被渡河項目新底座的事情困擾。
還好這題他又會,否則又不知道得卡多久。
好處是渡河項目在他的“干擾”之下,前世要做了四年多,今生估計兩年多就能搞定。
不過話說回來,王啟明也是真夠聰明的,陳默原本都打算擼起袖子自己干了,結果起了個頭,對方就把思路捋得清清楚楚。
三天後,凌晨4點,深夜依舊。
依舊是貴安“雲上屯”數據中心深處,一間特意為“渡河”項目開闢的高性能測試機房內,氣氛卻比王啟明那晚的車庫更加凝重。
那是CPU長時間滿載產生的電子元件高溫氣味。
巨大的監控屏幕上,代表采購訂單處理性能的曲線圖,此刻正上演著一場慘不忍睹的“高台跳水”。
綠色的“期望吞吐量”基準線平穩地畫在屏幕上方,而代表實際處理能力的紅色曲線,卻在每一次模擬大流量訂單洪峰沖擊時,如同被無形的巨錘狠狠砸落。
斷崖式下跌至個位數,甚至偶爾直接歸零,屏幕上隨即爆出刺眼的“TIMEOUT”(超時)錯誤。
“又掛了!全鏈路阻塞!”采購模塊的技術架構師吳松,雙眼赤紅,死死盯著屏幕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