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豐年喜歡跟人聊互聯網。
這個40歲的大個子,有著年輕人一樣的激情。
今晚,江豐年感覺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知音。
談起自己這麼多的經歷,江豐年頗多感慨。
“84年到86年,我在美國讀政治經濟學碩士。
學的是政治,我自己的性格一點都不政治。
87年我回到寶島,在政府的經濟部門工作。
結果不到半年,我就辭職了。
實在看不慣政府單位的那種官僚習氣。
後面,我又去證券公司,跟朋友做公關公司。
那兩三年一直都不順利。
一份工作干不了半年就辭職。
親戚朋友對我也沒信心了。
說我不能吃苦,沒有定性,沒有責任感,不會做人。
我自己也不斷反思。
我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不是的,我只是不願妥協,不願將就。
不喜歡過著平淡又沒有壓力的生活。
89年,我又去幫我太太做殺毒軟件。
那時候,她的公司還不到10個人。
結果我們運氣很好,兩年就將公司做大了。
我們的產品在寶島佔到了9成的市場份額。
後面,我就提議要去美國做市場。
要有全球化的視野,要做全球性的公司。
不然遲早會被強大的美國公司干掉。
可惜,沒有人支持,也沒有人理解。
95年,我又辭職了,一切歸零。
去了美國,又從頭開始。
差不多有一年時間,東奔西走,沒有頭緒。
直到96年到了 谷,跟幾個朋友交流。
才發現互聯網可能是最好的機會。
谷有很多華人,大陸的,寶島的。
很多人都有在美國留學的經歷。
或者正在斯坦福和伯克利這樣的名校留學。
我們在討論做華淵網這個項目時。
楊志遠的雅虎已經上市了,名氣很大。
雅虎上市第一天,股票就升了253。
我沒有it背景,我更看重用戶需求。
我堅持要做一家中文生活資訊網站。
為在北美生活的數百萬華人提供一個線上平台。
華淵網後來的發展。
證明了我的想法是對的。
是互聯網讓我找到了真正的人生方向。
那時候,我就有一種感覺。
互聯網也是華夏文化復興的一次機遇。
我一直在想辦法關注華夏互聯網的發展。
直到亨利先生為我介紹中華網。
看到這樣一家網站,我很震驚,也很興奮。
中華網專注于做內容,做線上新聞。
很容易留住用戶。
這樣的定位是優于雅虎模式的。”
趙睿又解釋道︰
“中華網創辦之初。
網站定位就是向東規劃的。
我們是新聞門戶+搜索門戶的模式。
中華網做新聞,百度做搜索。
這是公司兩大核心的業務方向。”
汪志東也道︰
“我第一次跟向東交流時。
他認為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分發資訊,匯聚人氣。
流量就是互聯網的核心價值。
網站就是主要的流量入口。
線上新聞和互聯網搜索。
就是滿足用戶需求的重要方向。
向東還提出,中華網要做成平台化的互聯網公司。
新聞、搜索、免費郵件、中文網址、軟件分發等等。
每一個項目都是一個流量入口。
這些項目之間還有相輔相成,相互導流的作用。
當時,我感覺深受啟發。
現在,中華網的發展也印證了向東的構想。”
林向東微笑道︰
“我不過是習慣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
就像我以前在報社做記者。
要為廣告客戶策劃采寫專題報道。
就會去想什麼樣的稿件才能吸引讀者看下去。
互聯網已經誕生快30年了。
從最初的科研學術交流,發展到現在的大眾應用階段。
互聯網也進入了快速發展和傳播的階段。
這個階段,我認為傳媒屬性是互聯網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這就是我思考做一家新聞門戶網站的核心邏輯。
將來,傳統媒體會受到很大的沖擊。
在時效、成本、技術、版面資源、傳播速度和廣度等各方面。
互聯網都具有傳統媒體無法相比的巨大優勢。
然後,就是互聯網公司的平台化。
一個互聯網平台,能夠衍生出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
如果一家互聯網公司有了上億規模的用戶。
巨大的人氣流量會催生出很多商業模式。
就像豐年兄所展望的。
互聯網是華夏文化復興的一次機遇。
互聯網世界,必定會有中文的一席之地。
當中華網做大做強了,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力。
我們在收獲成功和財富的同時。
也能助推華夏文化在全球傳播。
我相信,21世紀,華夏人會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央。
其中,互聯網的發展會是一大推動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眾人熱烈交流著互聯網發展趨勢。
林向東對互聯網的認識,讓江豐年不斷贊嘆。
最後,林向東開口定調了︰
“我提議,華淵網與中華網合並之後。
公司增設一位副董事長,由豐年兄擔任。
豐年兄同時繼續負責華淵網。
由華淵網整合srs.這個中文社區。
另外,建議華淵網改一個更為通俗的中文名字。
華淵網的國際域名是sina.。
我建議從這個域名去考慮。”
江豐年解釋道︰
“sina這個名稱。
我們取自于印地語的sino和英文的china。
sino的詞義也是中國。”
眾人一起思考著,汪志東眼神突然一亮︰
“我建議sina音譯為新浪。
互聯網是新興科技潮流,新浪二字比較通俗。”
“新浪這個名字,形象又貼切,我感覺很好。”
林向東笑著率先鼓掌。
眾人也跟著鼓掌表示支持。
林向東又道︰
“另外,sina.和srs.整合之後。
我建議再注冊為sina.這個域名,更簡單易記。
同時,新浪要保持獨立運營。
我們公司可以劃分為兩大塊,相互獨立。
中華網在華夏境內發展,主要受眾就是國人。
新浪在海外發展,主要受眾是海外華人。”
江豐年微微皺眉道︰
“還是兩家公司的格局,分開發展?”
林向東點頭道︰
“豐年兄,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數據資源會越來越重要。
特別用戶信息等數據,可能會成為國家級的資源。
將來,國與國之間,在互聯網產業上必然出現激烈競爭。
中華網、百度等項目的服務器要放在華夏境內。
華淵更名為新浪網之後,服務器依然放在美國。
我們注冊在開曼群島的公司。
將來要改為一家控股公司,比如叫中華網控股。
我們在華夏境內的實體公司是中華網信息科技公司。
在海外的實體,就是新浪公司。
新浪的注冊地在美國。
相當于我們在美國建立一個橋頭堡。
依托于這家公司,新浪可以在美國建立根據地。
然後逐步在海外市場發展。
將來,等新浪發展到一定程度。
還可以分拆出來,單獨上市。
如果兩家公司完全合並在一起。
業務和經營管理完全整合。
未來,或許會出現很多麻煩。
要知道,華夏有獨特的社會制度。
將來一旦和美國產生正面競爭。
很可能波及到企業的運營管理。
所以,新浪很有必要相對獨立的發展。
特別是用戶信息等數據資源。
不能和中華網的數據資源混合在一起。
還有一方面的原因。
華夏的國情和市場特點,都與海外市場大不相同。
比如,我們現在開通了china.這家網站。
很快就要在魔都、京城、江城、蜀都等區域中心城市開通地方站點。
將來,全國主要城市都要陸續開通中華網的地方頻道。
這是華夏目前各個區域發展現狀所決定的。
按經濟發展水平,華夏內地可以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區。
東部地區是出口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
西部地區還比較落後,是以礦產等為主的資源型經濟。
目前乃至將來20年左右。
華夏經濟的區域性特征都會比較明顯。”
林向東提出這個建議之後,眾人都陷入了思考。
很快,汪志東、趙睿和蔡宗信都表示贊同。
林向東又補充道︰
“豐年兄,我們將全球市場分成華夏和海外兩大塊。
中華網在華夏發展,因為這個市場未來潛力夠大。
新浪網依托于北美,逐步在全球發展。
兩家公司相對獨立,各有各的發展空間。
我們同時也會支持新浪在海外的發展。
兩家公司在業務和運營上相對獨立。
在產品、技術、研發和人才團隊等方面。
都可以展開深入合作,資源共享。
將來,等新浪網分拆出來單獨上市。
才是最為有利的發展格局。”
江豐年認真想了一陣,點頭道︰
“這種模式,我感覺可以嘗試。”
喜歡重生︰截留19萬,一路狂飆請大家收藏︰()重生︰截留19萬,一路狂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