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兄可真是好福氣啊,不僅把舞姬迎了進來,還把自己的貼身丫頭也收了。”
女帝的聲音有些嚴肅,但是卻又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這不都是夫人安排的嗎,”王陽道,“我又不太會拒絕。”
“哎對了,陛下,”王陽趕緊轉移話題,“小臣制作的這種紅糖,對女子極有益處,您一會兒看看我怎麼制作的,這個方子我白送給您,您也看看這個生意有沒有的做。”
女帝哼了一聲,“誰稀罕你的方子,搞得好像朕威脅你了一樣。”
“那自然不是,”王陽道,“陛下宅心仁厚,寬容大度,小臣把此方子獻于陛下,也是因為陛下有愛民之心,這方子到了您手上,定會造福我大乾千千萬萬的女子。”
“你少恭維朕,朕听的多了。”女帝道,“那朕一會兒就隨你看看如何制作此物。”
雖然是听的多了,但是听到王陽這樣說,她心里仍是很開心。
這個王陽,自己收了三個夫人,還把事情怪到湘靈頭上,怎麼現在看著就這麼想揍他一頓啊。
女帝心里一陣牢騷。
王陽看著面粉已經攪拌的差不多了,用一個木拍將它蓋好,然後端了起來。
“好了,這會兒就等他發酵半個時辰。”王陽道,“陛下您跟我來,讓您看看我做好的紅糖。”
王陽把面缸放到陽光下的一個石桌上,拿起早上做好的兩盤紅糖,一人一碗的給女帝和甦婉兒遞了過去。
“姜姑娘,甦姑娘,請看,”王陽道,“這就是我制作出來的紅糖。”
此刻的紅糖已經凝固,甦婉兒慢慢的用指甲從紅糖的邊緣敲下一塊,放進嘴里慢慢的嘗了嘗。
“這紅糖味道竟如此香甜濃郁,”甦婉兒道,“王兄,你制作的紅糖為何與我平日里所見的紅糖不一樣?”
湘靈剛剛支開女帝和甦婉兒後,去更換了一下月事帶,這會兒正好看到了王陽和女帝甦婉兒站在院中。
“相公,你們這是在做什麼?”湘靈道。
“夫人,你好點了嗎?”
“好多了,這會兒肚子已經不疼了,就想著過來看看相公。”湘靈看著女帝和甦婉兒手中的兩個盤子問道,“這是什麼?”
“這就是相公給你做的紅糖,”然後王陽對著甦婉兒道,“甦姑娘,您平日里所見的紅糖是不是稀稀軟軟的?”
“正是。”甦婉兒道。
“那請問甦姑娘,現在的紅糖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把甘蔗收好榨汁後,放在太陽下面暴曬而成。”
甦婉兒不愧博覽群書,見多識廣。
“不錯,甦姑娘果然聰慧放在太陽下面暴曬是可以做成紅糖。”王陽點了點頭又問,“那把黏糊糊的甘蔗汁放在陽光下暴曬又是為了什麼?”
甦婉兒想了想道,“是為了把它烤干,讓里面的水揮發,便于收藏起來。”
“不錯,水分的消失就是揮發的過程。”王陽道,但是這種方法不僅慢,而且純度太低。”
“確實沒有王兄做的香甜。”甦婉兒道,“那王兄是怎麼做的?”
“我制作的紅糖,不依靠太陽,而且利用蒸煮來使水分蒸發。”
“蒸發?”甦婉兒覺得自己接觸到了一個新的詞語。
“簡單來說,蒸發和揮發都是為了剔除多余的水分,蒸發相對簡單,放進鍋里蒸煮,多余的水分就會被蒸發掉,”王陽道,“有的時候燒開水,出去了一趟,灶台里的火沒有熄滅,過來發現鍋被燒干了,這就是蒸發現象。”
“這種方法比太陽暴曬是不是快了很多?”王陽笑著向甦婉兒問道。
“王兄博學多才,今日婉兒領教了。”
甦婉兒認真的看了看王陽,向他施了一禮。
甦婉兒是真的被王陽的才學打動了,剛剛在書房里提出的溫度用數字來表示,這會兒的蒸發現象,此時的甦婉兒從心底里尊重起了王陽,自己好像每次在他身邊都能夠學到很多新奇的知識。
“哪里哪里,這都是雕蟲小技。”王陽道,“甦姑娘您聰明過人,一點就通,這是別人羨慕不得的……”
他這個人…其實也挺好看的吧?甦婉兒看著王陽有些走神。
“甦姑娘?”
看著甦婉兒一直看著自己,王陽喊道。
甦婉兒回過神來,臉色一陣發紅,眼神連忙望向別處,尷尬的咳了一聲,“我剛剛在想蒸發是什麼樣呢,有些失態了。”
女帝看著甦婉兒這個樣子,沒有說話,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麼。
“沒事沒事,一會兒我親自為甦姑娘演示。”
幾人正說著,琴兒帶著不言和順子還有幾個下人走了進來,每個人手里還抱著一捆甘蔗。
“相公,您要的甘蔗。”琴兒指了指那一大堆甘蔗向著王陽道。
“姜姑娘,甦姑娘,你們看好了。”王陽道。
“不言!去把家里所有的石臼給公子我搬過來,要大的,越大越好!”
“琴兒!你去廚房里給公子拿幾個干淨的盆子!”
“琴兒這就去!”
“順子!”
“公子您吩咐。”
“你領著他們把這些甘蔗給公子我剝干淨,然後全部放進石臼里搗碎,把搗出來的汁水倒進琴兒拿來的盆子里!”
“石臼來了!”
“菜盆來了!”
“好!”王陽看著他們充滿干勁,發出了最後的命令。
“行動!”
“是!”
“相公,那我做什麼?”
湘靈也被這種熱火朝天的景象感染了,忍不住的想要參與進來。
看著湘靈躍躍欲試的樣子,王陽道,“你…你就陪姜姑娘和甦姑娘打麻將去吧。”
“相公!”湘靈嗔道。
“我沒有,”王陽笑著,“好好好,那夫人你去安排著下人,再給我起一口鍋來,廚房一會兒還要做飯吃,不能佔用了。”
“行!”
湘靈收到命令,高興的去忙去了。
喜歡嬌妻逼我納妾︰女帝上門求負責請大家收藏︰()嬌妻逼我納妾︰女帝上門求負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