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面的竇泰與賈顯智在長壽津相遇,賈顯智暗中與竇泰約定投降高歡,便帶著部隊往後撤退。
竇泰隨即輕松渡過黃河。
軍司元玄發覺此事,便連夜飛馬奔回洛陽請求元修派兵增援,元修連忙派遣大都督侯 紹前往支援,在滑台的東部,賈顯智于陣中叛變投降竇泰,侯 紹最終不敵而戰死。
斛斯椿知滑台失守後便派人急奏“如今大勢已去,請陛下及時西去關中!”
高歡的大軍進入在黃河北岸十余里時,再次派出使者勸皇帝回心轉意。
可元修並未理會,與大臣急忙商議後續計劃。
王思政再次進言規勸元修西去關中,有的人也建議死守洛陽,與高歡拼死一戰。
有的人說南依賀拔勝,還有甚至說南投南梁一時眾說紛紜,元修亦無法抉擇。
這時元斌之則從虎牢歸來,並稟報道︰
“高歡的大軍已到了!”
其實是元斌之與斛斯椿爭權不睦,于是元斌之撇下斛斯椿一人防守軍鎮,徑直返回洛陽,欺騙了元修。
元修隨即召還斛斯椿與元寶炬屯兵洛陽西,繼而率京中各人馬由宮中開始出逃,而元修並未管後宮中的永熙皇後,只攜帶了情婦平原長公主元明月。
同時宗室親王太尉南陽王元寶炬、清河王元�等皇族宗親及文武百官,幾乎逃走了一半。
其中,太尉南陽王元寶炬、清河王元�、廣陽王元湛以五千騎宿于猄西,掌握西遷禁軍事宜,南陽王別舍僧侶沙門惠臻負璽持千牛刀以從。
可到了夜里,西遷的人馬逃走過半,清河王元�、廣陽王元湛向東逃回到高歡帳下。
孝武帝西行遷徙很突然,他以為獨孤信會南下荊州,所以並沒有通知他。
但獨孤信卻單騎在瀘澗追上了他。
元修贊嘆說道︰“武衛將軍竟然能夠辭別父母,捐棄妻子兒女,從遠方前來跟隨我。時世混亂,就能看出忠良,這豈能是假話呀。”
當即賜給獨孤信御馬一匹,晉爵為浮陽郡公,食邑一千戶。
實際上獨孤信想效忠的是關中的宇文泰而已!
高歡在元修西逃不久後進入洛陽,在永寧寺居住,派遣領軍婁昭等人前去追回元修,請求元修東還。長孫子彥在陝州被攻破,棄城而走。
高敖曹率領勁騎追元修一直到關中,但沒有追上。
高歡隨即開始肅清洛陽百官。
責難辛雄及尚書崔孝芬、劉茝、楊機等人,說道︰“作為大臣侍奉皇上,應該在皇上有危難的時候匡救他。
如果明知不對而不諫不爭,皇帝出巡不陪同,沒事的時候就忙著爭寵,有危難的時候就逃竄,你作為大臣的志節在哪里呢?”
眾大臣惶恐不安。
只有辛雄辯稱︰
“皇上從來信任親近斛斯椿等人,我們從沒有參與謀劃商議;
等到皇上要西行,我們要是立即追隨而去,又會被視作奸佞之黨;
留下來等待高王您,又因為沒有跟隨皇上而被責備。
我們處于這樣的進退兩難之境,不能自委溝壑,實為慚負。”
高歡又斥責他們說道︰
“你們身居納言這樣的高位,應當以自身報效國家,卻不能盡忠,反而依附諂媚奸佞之人。
沒听說你們進諫過一句話,使得皇帝最終西去,國家大亂,罪欲何歸!”
于是誅殺了辛雄、崔孝芬等人。
而後留下元�為大司馬暫時主持朝政,自己則率軍西進前往弘農。
元修沿著黃河行進,看著滾滾東流的黃河水不禁感慨︰
“孔夫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條大河,水勢往東流走,而朕卻被迫逆向而行,如果得上天保佑,朕能有機會重回洛陽,親自去我皇陵宗廟祭祀,向祖宗們請罪,那可全是仰仗你們的功勞!”
說話時聲音哽咽,他身邊的元明月、官員和隨從們听後無不落淚。
眾人一路奔波疲憊,缺少衣食,想喝飲水也十分困難,所有人都堅持著緩步前行。
直到到達湖縣之後,才有村民向元修獻上食物,雖是粗茶淡飯,可一路饑腸轆轆的達官貴人也開始狼吞虎咽起來。
到達稠桑時,潼關大都督毛鴻賓向元修獻酒食,跟從元修西遷的一行人才有了衣食。
元修到了長安之後,宇文泰、王思政攜諸將奉迎元修隨行人馬,元修方才解高歡之圍。
宇文泰向元修跪拜道︰
“皇上受苦了,是臣的罪過沒能制賊,害陛下您顛沛流離!”
元修扶起宇文泰並說道︰
“將軍是大魏的忠臣,是朕失德才致天下大亂,以後國家社稷就交給您了!”
之後便任命宇文泰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同時宇文泰與馮翊長公主完婚,被封駙馬都尉!
高歡一路西行,拿下潼關擒拿鴻賓,隨後龍門都督薛崇禮投降。
且一直給元修遞交奏折勸其東還從出兵以來接近四十來封。
而一直觀望的賀拔勝,曉皇帝西遷之後便撤回了荊州。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他命行台右丞陽休之奉表入關,隨後又命長史元穎留守荊州,親自率所部入援關中。
元修听聞賀拔勝率部入關,下詔授其為太保、錄尚書事。
但賀拔勝行至淅陽,卻得知高歡大軍已取潼關。
他大為驚懼,于是又回師荊州。
行台左丞崔謙勸道︰
“如今天子蒙塵,正是忠臣立功之時。
您作為方面重臣,若首倡勤王,必然天下響應。
您應倍道兼行,朝天子于關中,然後和宇文行台合力征討不臣,建桓文之勛業。
若中道退兵,恐人心離散,坐失良機,到時悔之晚矣。”
賀拔勝不听
而此時,高歡已命部將侯景襲取了荊州。
賀拔勝剛至州城,便被侯景擊敗。
賀拔勝戰敗後,率麾下數百騎投靠梁朝。
其部屬盧柔、崔謙、崔說、史寧等皆隨從南奔。
高歡見無法迎回元修,便返回洛陽,派僧人道榮給元修送了最後一封奏折道︰
“陛下若遠賜一制,許還京洛,臣當帥勒文武,式清宮禁。若返正無日,則七廟不可無主,萬國須有所歸,臣寧負陛下,不負社稷。”
元修不回。
于是到公元534年十月十七
高歡再立清河文宣王元�的世子,元善見為帝,史稱孝靜帝!
自此北魏分為東魏、西魏。
後三國形成!
元修到了關中,高歡擔心他進逼崤、陝。
洛陽又在黃河之外,接近梁境,如若進攻晉陽,兩邊不能很好餃接,就建議遷都于鄴。
在元善見繼位十余日後,便正式開始遷都鄴城。
而發布遷都公告開始,只給所有人三天時間準備,洛陽城中眾人一時悲傷苦楚,但都不得不準備好行囊,踏上遷徙之路。
就這樣未西去的文武百官及其家眷侍從又得東遷。
眾多百姓騎的騎驢,有的騎牛,只有身份高者騎馬前行,一路寒風凜冽,人們皆是狼狽不堪。
高歡則親自率軍在後方部署指揮!
到了鄴城以後,詔以遷民未立足且無產業,特出一百三十萬石以賑濟!
喜歡南北朝妖顏權臣高澄書請大家收藏︰()南北朝妖顏權臣高澄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