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薛玖已經與三個部落談好了,不再月付糧食,而是收獲之後再給予,只不過會加一部分魚肉。
對于摩會等人來說,薛玖只是借用族人,他們就能有收入,反正都是干活,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放牧確實比種地輕松,尤其是夏天,牲口放在外面,就能自己找青草吃,最忙的時候也只是秋天而已。
能在開春之前和秋收之後,把族人借出去賺錢,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對于普通牧民來說,出來干活雖然累一點,不過能減少家里的糧食消耗,還能有一些收獲,這還是值得的。
五萬青壯,在中原百姓指導下,開荒速度極快,一天清理出來二十萬畝地,一點問題都沒有。
按照薛玖的說法,這叫集中力量辦大事,薊州三縣的犁和耙子都集中起來,然後有玉田百姓協助。
前面土地翻開,耙子拉去草根,後面百姓再排隊清查一遍,就連小石頭都撿走。
耙子拉過的土地,泥塊都變得細小,下一步就是人工把泥土整理成一壟一壟的。
牲口和人口多了,工作效率也超出了薛玖預料。
一個月時間,直接開闢了四百萬畝土地,幸好只是種植白菜,粗獷一些也能接受。
開出來的荒地太多,等三個部落的人離開,肯定沒有人手來照料,這是一件麻煩事情。
薛玖讓人回長安,緊急運送了葛根,山藥和腳板薯過來。
這三種植物,都可以多年一收,而且產量不低。
腳板薯這玩意,只有蜀中人知道,在外人看來,和山藥差不多,無論是味道還是葉子,只不過根睫像人的腳板一樣。
薛家在蜀中生活了很多年,對蜀中的風土人情都很了解,薛玖提出山地大量種植葛根山藥,水邊種植魔芋,薛家村老人就想起了蜀中的腳板薯,找商人弄回來了不少種子。
其實薛玖還想種植魚腥草的,不過很多人都吃不慣,也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白菜種子不足,就改種其它蔬菜,尤其是香菜,種了十萬畝,保證今年長安城,到處都是香菜味道的香囊。
本來預計是多種植白菜的,結果種植土地最多的,反而是瓜類。
南瓜,冬瓜,甜瓜,黃瓜,西瓜。在如今最受歡迎的是甜瓜,一些品種好,味道好的還有特別的名字,像御蟬香,抱腰綠,澱腳絹等。
黃瓜和西瓜種植的人比較少,也就薛玖喜歡,而且知道這東西產量高,味道好,所以大量種植。
薛家村就一直在種植,營州也在種植,所以薛玖有很多種子。
南瓜和冬瓜是如今產量最高的瓜類植物,而且是最容易保存,保存時間最長的植物,能夠大量種植也不錯。
薛玖想出大量種植瓜類,是因為瓜類的蔓藤很長,尤其是南瓜和冬瓜,一畝地有十來顆種子就夠了。
雖然沒有後世的優良品種,不過如今這些植物的產量也不錯,而且味道也不差。
薛玖相信,只要弄到全國各地的種子,一代一代的培養,優良的品種一定會出現。
雖然薛玖並非農業專家,但是他也知道,優良品種就是進化,或者變異,只要數量夠多,次數夠多,出現的幾率就會提高。
薛元敬在做的事情如此,他做的事情,也可以向這個方向傾斜。
蜀地的腳板薯,玉田的白菜,都是品種根據環境進化出來的改變。
薛玖記得以前看過一些不知道是否正確的科普,無論是動植物,進化的方向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
辣椒很辣,榴蓮很臭,這都是為了保護自身;相同的科目種植在一起,也會向著更大的種子,更適合環境的方向發展。
朝廷的事情,薛玖看來與自己關系不大,隨便他們如何爭權奪利,反正自己又不參與,就當看熱鬧,只要李世民還活著,相信他會一直護著自己。
李世民算不算明君不說,至少不是昏君,所以他知道,自己對朝廷有多重要,而且不掌握兵權,那就更沒有針對自己的必要。
不止是李世民,朝中那些盟友,也會幫自己,幫薛家。
營州就制作了大量的木箱來運送貨物,薊州自然也是如此,不過薊州的木箱子更大,是一個個集裝箱,里面填充稻草做減震,用于運輸壇裝白菜,路上就不會破損。
采用集裝箱,是因為薊州貨船是特殊制作的,船艙住人,存放路上的補給品,貨物全部在甲板上。
用集裝箱來裝貨物,更容易固定,重量也更均衡,對船只來說更好,也更方便。
新的貨船,船身不高,裝了貨物以後,穩定性更好,低船身對于航行的阻力也更小。
五月底,第一批泡白菜和咸白菜,運送到洛陽。
便宜的價格,味道又好,很快就銷售一空,不過這主要還是運送的數量太少。
即便一船重量千噸,那也只有百萬斤,三十斤一壇子,不過三萬壇,三船貨物不過十萬壇。
洛陽和長安兩個地方一分,薛家和盟友再分一下,賣到市面上的,只有六萬壇。
洛陽和長安,是大唐人口最多的兩個地方,薊州咸菜物美價廉,自然賣得極快。
薛玖沒有想到,咸菜最受歡迎的地方,居然是草原,突厥三個部落把自己的份額,賣到了草原,接受到大量訂單。
“這不奇怪,都督你可能忽略了,我們裝白菜的壇子,這東西就值一些錢。”程務挺提醒道。
薛玖拍拍額頭,笑著說道︰“忙得暈頭轉向的,居然忘了這茬。”
雖然是陶罐,對于牧民來說,已經是好東西了,可以用來裝水,或者一些小東西,甚至用來做飯,煮馬奶等等。
關鍵還是味道好,價格又不貴。
能賣出去,能換回來物資,薛玖覺得就是值得的,這也讓他懸著的心放下來了,不然那麼多白菜,薊州可吃不完。
“都督, 褐人想要訂購十萬壇泡菜,不過他們要先欠著。”劉仁願找到了薛玖,又帶來一個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