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提前將現場布置好了的原因,專家過來之後,很快就按照藏友排隊的順序鑒定了起來。
今天除了那些帶著東西過來鑒寶的人之外,看熱鬧的人更多。
正是因為人太多,所以大家根本就不可能都擠到專家跟前看。
但這也沒啥,科技年代,是有現場直播的,拿出手機搜索一下個人感興趣的專家名字,就可以看見其現場鑒寶直播。
很多人都是這樣操作的。
不過門口圍觀的人太多,噪音太大,就算用手機看,也很影響听覺效果。
常順也沒用藍牙耳機,他打算還是走到後面去看。
“常老板!”
正當他快走到一處隊伍的後面時,一道熟悉的聲音傳進了他的耳朵里。
說話的人是劉老板。
常順往那邊看去,除了劉老板,沈老板也在。
他倆都是70歲左右的老年人了,不過狀態看上去還很不錯。
能有現在的精神狀態,肯定跟他們不隨意的使用“槍炮”、懂得養精蓄銳有很大的關系。
在他看向沈老板時,對方對他微笑著點了點頭,算是打過了招呼。
“劉老板、沈老板!你們都帶了東西過來鑒寶?”
常順走到了他倆的跟前。
此時也看到了他們手里各自提著的裝禮品的袋子。
“我們過來湊個熱鬧,古玩協會那邊讓我們踴躍參加,我們就都各自帶了一樣東西過來!”
劉老板笑著回道。
“是啊!我們就是參與一下,至于說想通過海選拿去拍賣,我們是不會去的。”
沈老板跟著說道。
對于專家鑒寶,古玩協會或者說古玩城的人通知大家參與,這個很正常。
“你們帶的啥,我能欣賞欣賞、學習學習嗎?”
看著兩人手里提著的禮品袋,常順有些好奇。
“我們今天帶來的東西,可是真正的大貨,你想看當然沒有問題,不過在看之前我可要說一下,我跟老沈帶的這兩樣,可都是合法收藏的物品。”
在拿出藏品之前,劉老板預防性的先解釋了一下。
“老劉說的對,我們帶來的東西,大概是八十年代初在文物商店所購買,距離現在有差不多40個年頭了。”
沈老板又跟著說道。
經過他倆這樣一說,再看看他們禮品袋裝著的物件,常順也能猜出來是啥。
肯定是青銅器。
其實關于青銅器之類的物件,也就是近十年管理的越來越嚴格,在十幾年前,玩的人還是比較多的。
那時候除了地攤上有假貨,偶爾能看見真貨。
對于這些事,一些老玩家都清楚。
常順曾經听別人說過,要是在八十年代或者之前,特別是特殊年代的時候,那時有不少青銅器、包括各類錢幣、佛像、其它銅器制品等,都是當做廢銅收購的。
而收上去之後,也是當成廢銅進行回爐熔掉,支援國家工業的發展。
那個年代的人可不在乎什麼古玩不古玩的,真正保護它們的人很少。
所以那個年代遍地真品,基本不存在假貨。
有收藏頭腦的人,在那個年代花點錢就能買到真正的好貨。
跟他想的差不多,果然,當兩人把物品拿出來後,的確就是青銅制品。
劉老板帶過來的是一把青銅矛。
這把矛長度約15公分,品相很好,看著黑亮黑亮的,兩邊的矛刃特別鋒利。
在矛的底端還有復雜的紋飾圖案。
作為冷兵器,這是一件很好的藏品。
沈老板拿過來的是一個青銅豆。
青銅豆的造型,有點像高足杯,只不過它的上面加了一個蓋子。
這種器物,據說在古代是用來裝菜的。
沈老板的這個青銅豆,品相同樣很好,其表面一樣有復雜的雕刻工藝。
不論矛還是“豆”,它們應該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物件。
劉老板說它們是大貨,勉強也算,但還不是重器。
如果是真正的青銅重器,文物商店也不可能擺放出來售賣。
青銅器也是分級別的。
當然,從文物商店流落出去的也有價值連城的寶物,比如說元青花、高古玉器、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古代或者近現代名家的字畫等。
其實除了他倆,今天肯定也有別人帶著青銅器過來鑒定。
這個沒啥,只要合法收藏,屬于祖傳,國家也不會不讓人收藏。
“你們剛剛說東西是40年前從文物商店購買的,那時應該很便宜吧!”
想到之前沈老板說的話,常順又說道。
“是很便宜!我買的青銅矛只花了一塊錢,老沈買的青銅豆也只花了兩元錢。
你知道那時候的“太平天國”錢幣、“咸豐重寶當五十”或者“咸豐元寶當百”只要多少錢一枚嗎?”
劉老板說著,反問他。
“多少?”
常順雖然以前也听別人說起過,知道很便宜,但還是問了一句。
“83年的時候,太平天國小錢只要五分錢一枚,咸豐大錢或者其它的大錢,通常在3角錢以內,那個時候任你隨便選,各種各樣的古幣都是用麻袋裝的。”
老沈笑著道。
“那時候的銅印章也只要一角錢、兩角錢,各種板凳佛,只要三角錢到5角錢,很精美的喜字罐只要1塊錢,香爐只要兩三塊錢,包括一些青花筆筒、瓶子、盤子,大多數價格都在5塊錢以內。
真懷念那個年代,要是能再回到那個時候就好了,轉眼間,我們都老了。”
老劉說著看向了沈老板。
“是啊!時間過得太快。”
沈老板嘆了口氣。
“要真能回到那個年代,你們不是妥妥的能夠成為億萬富豪了?”
常順說著看向了他倆。
關于劉、沈兩位老板的一些往事,以前跟二人一起吃飯,他也听他們說起過。
他們最初年輕的時候都接觸過古玩,中途又放棄了一段時間。
到了四十歲以後,收藏的人慢慢變多了,他們又跟著玩了起來。
其實很多搞古玩搞收藏的人,都是在年輕時候就已經開始接觸這個行業了。
哪怕不接觸,也對這一行天生就感興趣。
“那是肯定的!不過再玩幾年,我家里的一些東西,特別是這類青銅器藏品,我都打算捐贈給國家!”
感嘆之後,沈老板看了常順一眼,很認真的說道。
“我的想法也差不多!”
劉老板也跟著說了一句。
听到兩人的想法,常順也能理解,很多搞收藏的、特別是一些收藏大家、名人,最後他們的藏品都捐給了國家。
這是一種境界。
就像有些富豪,他們會在老年的時候,把錢捐給國家,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
對于常順自己,他的藏品,特別是那些有真正歷史價值的,以後肯定也會捐獻給國家。
如果國家需要,他還會貢獻出自己大量的錢財。
自己留一些夠用就好。
甬市人,也叫“甬幫”,從清末民國時期,就有大量的名人、有實力的人為國家和人民做出過貢獻。
這些人有錢、特別的有錢,只是都很低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