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听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
第一章講到,貧困才是限制人才能發揮的根本原因。
對這句話,我深有感觸。
教育其實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如果教育失去上升通道的話。
也就是說改變命運的機會其實不多,也就是名額有限,所以教育最後只是起到挑選的作用,並不能改變成為富人幾乎的總量。
因為財富是有限的,所以獲取財富的路徑即使再大,成為富人改變命運的幾率也不會變大。
除非財富變大。
所以人人都是大學生,那麼人人都不會得到成功的機會,起碼機會渺茫。
所以研究生大概率會得到機會。
如果普及研究生,那麼研究生的機會就會渺茫,博士才會獲得機會。
這就是能量守恆原理。
教育不會創造財富,而是天才,和與之合作的勞動力。
所以一畝地,不管如何耕種,產量都不會大幅增加。
如果要讓它增加財富,唯一的辦法就是蓋工廠,讓更多的人勞動,而且要保證生產出來的產品有優勢,賣的出去。
所以也不能磨滅天才的重要性。
教育實際就是把天才挑出來,讓他們發揮天賦,而給以豐厚的獎勵,成為新的富人。
而與之合作的勞動者,投資者,甚至社會大眾也會是得到利益。
而財富並不會因為大學變多了而產生。
在長遠來看,財富的分配方式永遠都是集中到少數人手里,而大多數人會分享一部分。
如果總財富不變,少數人的財富增加,那麼大多數人的財富就會減少。
所以有一個帕累托改進,就是富的人可以更富,但窮的人不能更窮。
這也就是說富人必須創造財富,而不是掠奪財富。
福利社會的原則就是這個。
我不怎麼追求學歷的原因,就是因為選擇的概率太低,但提升自我,學習經濟學,理解周期理論,可以讓我變得更富。
與其追求那個越來越少,和各種加持了附加條件的入場券,不如想辦法創造財富。
因為入場券是可以增加分得財富的幾率,但除了學歷還有很多條件。
我並不具備這些條件。
所以我選擇做研究,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就是財富創造的能力,而不是財富分得的機率。
有時候錢可以換取很多機會,例如舒服的生活,衣食住行無憂,這樣就有大量時間去想別的事情。
因為你把時間用到賺錢上,就沒有時間思考賺錢的方法。也就是知識。
這就是沉默成本。
去賺錢而沒有看書,那麼看書得來的靈感所創造的財富就是你選擇接更多工作的成本。
一切都是平衡,我沒有選擇去努力奮斗,而是適可而止的工作,因為收入越高,意味著工作越忙,也就沒有時間思考,最後得到的越少。
因為宏觀經濟學講,人長遠來看都是要死的,也就是說時間是恆定的,不會因為錢多而延長。
所以工作適可而止,佔用的時間越多,有效生命就越短。哈哈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