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記憶,大多數的經驗都來自于記憶,但記憶是可以被修改和腦補的。
人對其他人的印象來自于記憶,但不代表這個人的真實情況。也就是說,你認為的這個人的好與壞,並不代表這個人的真實情況。
即使有事實,而且可以被還原,也就是很多人都看到了,但這只是人證,沒有物證,即使有物證,也是片面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的這個行為當時是為了什麼。
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關聯的,也就是蝴蝶效應,有時候是不得已而為之,短時間看可能是好事或者壞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好事會變成壞事,壞事也可能歪打正著,成了好事。
所以人的行為不可琢磨,主要原因還有一個。就是選擇題。
人的大多數選擇其實來自于大腦的神經網絡,所以你總是在做選擇題。
意識給你幾個選項,然後你再決定如何行為。
所以神經網絡讓你做壞事,你可能就去做了,但意識可以加以解釋,就是馬後炮。
把行為合理化,就是你所做的事情。
例如餓了要吃飯,大腦會給你幾個選擇,但吃飯的命令你是不可以違抗的,你沒有選擇權。
但吃什麼還是選擇題,根據大腦的喜好和過往經驗,不斷的讓你選擇。
人可以說冷,也可以說熱,但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
所以要說現在27度,所以我冷,這就是解釋。
人的感受很多時候來自于大腦,而不是你的意識。
一個人在你心中的印象實際就是你的感受,不代表這個人的真實情況。
所以不可以簡單的分好人和壞人。
好人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壞事,壞人也是如此。
因為別人的行為本來就不確定,何況你去判斷。
世界的理解也是主觀印象。
和一個人相處久了,就是習慣合不合適,而不是感受合不合適。
一個事情可以有很多解釋,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
例如房子,怎麼買,什麼時候買,將來怎麼樣,都是未知數。特別是一個政策到底好不好,過去,現在,未來,解釋都不一樣。
現在好的,合適的,將來可能有隱患,當然每個情況,每個人都不一樣,也就是一個人的食物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
事後明白,與事前明白,是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的重要步驟。
所以看懂人性,是很重要的,利益,和生存決定一個人的行為。
光看白的,不看黑的,那麼也就無法分辨黑與白,結果就是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習俗,習慣,慣例不一定就是對的,這個要細分,而不能盲從。
追根究底,看看形成的原因,用供給與需求分析一次,很快就有了答案。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自己本身可能沒有察覺,實際上都是利益和生存在驅使。
有人說難得糊涂,其實是事事明察秋毫的人說的,什麼都看懂了,就選擇糊涂,也是為了不另類而已,心里還是明鏡一樣。
否則虧得底褲都沒了,也就沒有機會糊涂了,哈哈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