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船艙里的艙板上的阿三,見在觀音菩薩畫像照片面前的三根捧香,已燃至跟部了。于是就馬上起身挪到觀音菩薩畫像照片面前,面對著觀音菩薩的畫像照片,磕了三個頭。
然後看了看棒香的根底,確認已是真的熄火了,這才轉身鑽出船艙,來到前艙甲板上。
看了看眼前的這個雙蛋島,阿三搖了搖頭,一臉的無奈。記得第二次來見雙蛋島的那時節,也已是離第一次見雙蛋島,又過去三年後的事情了。
在這三年里,海邊小鎮又有變化了。漁業大隊徹底分了家,大隊里有經驗有家底的人,不再承包漁船、而是干脆把漁船買斷。很快,漁業大隊就再也沒有大隊里的漁船了,只有胡家的船、洪家的船、貝家的船…了。
很快,漁業大隊變成村委會了…漁業大隊,名存實亡了。
阿三的阿爹咬緊牙關,拿家里的房子作抵押,款貸從外鄉的漁村買來了一條噸位僅28噸的小破舊木殼漁船。從此後,阿三一家也算是有船之家了。
沒辦法,就這也還是上面有信貸扶持政策的。不然,阿三一家連買一條船的一根桅桿,也沒錢啊。
那條破舊小漁業的捕撈許可證,標明許可的是刺網作業。刺網,阿三他們叫做溜網,也就是在海里拋入一長長的、深度在12米左右的絲網帶,組成一道“網圍攔”。但凡有觸網的魚和蟹,都會被絲網纏住,這網,用的是纏字訣︰纏住魚、纏住蟹…
這種作業方式的好處是︰單船就可操作,用人極少,而且操作的技術要求不高。當然,這“技術要求不高”,也只是對阿三這種年紀輕輕的“老漁民”而言的。
阿三的阿爹自然是升級當老大了,阿三是大副、網師、中艙水手、頭艙水手…一身多職。繼康大炮是他們雇用的伙計,頭艙的主手。
一條船,三個人,目標→溜蟹,作業範圍→近海,作業周期→早出晚歸,就這麼開張了。
開局一切還算順手,阿三他們三人,充分展現了漁民的本色︰很勤勞、耐辛苦、會打算、很豪爽、亦很勇敢…
一段時間後,阿三的阿爹發現了一個重大隱患︰就是這小漁船的整船質量太差啦!…稍微有點風浪,這小漁船就會像是挑著重物的扁擔一樣兩頭會往下沉…讓人很擔心︰一弄不好,船會攔腰中央斷開似的。
阿爹,還記得那金光里的海面嗎…阿拉就在其周圍溜蟹好啦…萬一有風浪,也好有靠山呀…阿三常對阿爹這麼說,還問︰你還記得那塊焦…那個小山礁的位置嗎?
阿爹則嘆氣︰記啥位置?怎麼記?衛星導航儀現在最近才有的好不好!阿拉這輩人,只能記得︰船駛出了門口港,向盤定朝東找一字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