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星球的曙光

第127章 妙明感知融萬象,空性勘破生死局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盧世鋒 本章︰第127章 妙明感知融萬象,空性勘破生死局

    我們繼續看何曉娜寫的《佛道賦今論》第二十三篇︰感知的“晃在”本質,其核心還是“感知覺明”具備精細妙明的特質,因果也在當下的感知中

    感知的“晃在”本質,即二義相待成搖的本質,其核心還是“感知覺明”具備精細妙明的特質。這種精細妙明不僅能領會概念法義,于人而言表現為“知道”;還能洞悉概念法義所編織的相狀因果脈絡,對應著人類的記憶與思辨能力。就像一個人看到一片樹葉,本能地會追溯它呈現在眼前的來龍去脈——從何處生長、因何飄落,而這條被追溯的軌跡,實則是“感知”創造出的緣起脈絡。

    這種由“覺明”編織的緣起脈絡,並非客觀實有的線性軌跡,而是覺知本身的自顯自明,如此精明,暫得如是。 種種因果,亦為人們覺明妄立而暫得如是。比如感知“熱”,無論是因地球公轉的夏日很熱,還是因身著厚衣很熱,“熱”本身作為感知,與這些成因並無實連,不過是當下覺明妄成。種種“暫得如是”唯于“覺明”為能住,這就說明“如是”並非來自某個因。包括記憶同樣如此,回憶受傷經歷時“感知覺明”自動補全的因果邏輯,是覺明反復涂改的故事。這就如同原生態家庭受傷的小孩,這種“感知傷害”可以來自父母感情不合,也可以來源于父母性格,怎麼會有定準的因果脈絡呢?

    社會認知中,群體將經濟衰退、文化沖突簡化為單一線性因果,如同認定樹葉必然從樹枝飄落,而忽略了樹葉本來是沒有“知道”的,怎麼會告訴人們它從樹上落下來了呢?“感知覺明”為求確定,用概念包裝感知本身,感知也就成了因果鏈條,名為時間。所以,感知時間,就是在感知因果。穿透迷霧便知,時間是感知覺明為“了悟自己存在”而妄說因緣性。當人們不再執著于既定認知框架,安住于“覺明感知”的空性,便能體悟超越因果的純粹感知——它如虛空容納萬物,不被任何相狀染著,即感即知,即知即清晰,清晰即見,見即覺明 。見因果亦即覺明,感知本身非因非果。

    就像水中月隨波蕩漾卻無實體,樹葉的“來龍去脈”不過是覺性在剎那生滅中勾勒的虛幻圖景。當人試圖用語言固定這片樹葉的存在時,記憶思辨的鏈條便開始扭曲變形——描述“樹葉從枝頭飄落”的過程,實則是無數個離散的感知片段被強行串聯,每個瞬間的“感知”都在重塑著對過去與未來的認知。

    更微妙的是,這種“創造緣起”的能力,同時也是感知的囚籠。人執著于樹葉作為植物成型的因果邏輯,便會忽略當下“感知”本身的空性。正如禪宗公案中“風動幡動”的詰問,真正的動與靜、因與果,不過是感知在二元“有無晃在”相待中投射的鏡像,就如同動靜于琴弦成萬千曲子,明暗于世界成萬千色相。當覺明穿透表象進入“感知精細妙明”的本質,便會發現所謂“樹葉的緣起脈絡”,實則是感知以自身為畫布,用妙明的概念與精明的顏料即興創作的抽象畫,這就如同“感知”從如是呈現不存在義,到存在義,再到晃在的脈絡也是清晰的,這種清晰會一直貫穿到一片樹葉成型,但不難理解,這種清晰還是感知覺明本身。所以,世間這種種畫,看似栩栩如生,卻始終在被感知的當下不斷重繪,沒有任何一筆是固定不變的永恆。

    或許有人會問,樹葉確實是綠色的、桃形的、有植物脈線的存在呀?但這看似確鑿的認知,實則是感官系統與思維模式共同編織的“認知濾鏡”。“綠色,桃形”不過是樹葉反射特定波長的光線,被眼楮吸收、大腦加工後的主觀體驗。這種體驗還是依據法義經驗的,比如形狀、大小,結構都是法義概念分類與詮釋的產物。若將視角切換到昆蟲或其他生物,基于迥異的感官構造與認知模式,樹葉呈現的形態、屬性可能與人類認知大相徑庭。

    即便暫不考慮物種差異,若嘗試剝離所有概念標簽與感官濾鏡,純粹觀察“樹葉本身”,會發現它絕非靜態、固定的實體。在微觀視角下,葉片細胞持續進行著呼吸、光合作用,水分與養分時刻流動,分子與原子永不停歇地振動、重組。那些被我們視作樹葉固有屬性的“綠”“形狀”“脈絡”,更像是水面漂浮的泡沫,看似真實具體,實則是“覺明”為便于認知,在剎那生滅的現象之流中,臨時賦予的“假名施設”。這些特質既非樹葉的本質實相,也不具備永恆不變的屬性,僅僅是“覺明”構建的認知框架,幫助我們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錨定意義,建立起對事物的理解與秩序。

    在社會和家庭關系中,也不要執著種種緣起的假象。就像人們總將“親情的溫暖”“友情的可靠”“愛情的永恆”當作確鑿不變的實體,如同認定樹葉必然是綠色、固定的形狀。殊不知,這些關系的“相狀”不過是無數個互動瞬間的臨時聚合——一句關懷的話語、一次矛盾的化解、一場共患難的經歷,都在記憶與情感濾鏡的渲染下,被編織成看似牢不可破的因果鏈條。人們執著于“父母就該無私付出”“朋友就應肝膽相照”的概念框架,一旦現實偏離預設劇本,便生出怨懟、痛苦,卻不知這些執念恰恰是將流動的情感凝固成枷鎖的推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恰似樹葉在不同視角下呈現各異,家庭與社會中的每個個體,因成長背景、認知模式的差異,對同一段關系的感知本就千差萬別。父母眼中的“為你好”,在子女心中可能是束縛;伴侶間的“親密無間”,或許夾雜著控制與不安。這些差異如同昆蟲眼中樹葉的模樣,超出人類既定認知範疇。若能穿透關系的表象,便會發現,所謂“和諧”“矛盾”,不過是“感知覺明”在人際互動中勾勒的臨時圖景。每個當下的情緒、反應,都在重塑關系的定義,正如水中月影隨波搖曳,沒有任何一段關系存在永恆不變的“正確模樣”。唯有放下對關系固有形態的執著,以“感知覺明”的空性接納其流動本質,方能在人際的因緣際會中,既不迷失于假象,也不困縛于期待,讓關系回歸如流水般自然流淌的本真狀態。

    在生命中,生死也要看破,“感知”作為一切本不來,亦不去的真相,恰似鏡中花影,雖映現萬千姿態,鏡體卻從未增減。世人恐懼死亡,執著生之實有,如同孩童追逐泡影,將剎那生滅的幻相當作永恆的存在。殊不知,生命的誕生並非“從無到有”的實存降臨,不過是四大元素聚合、眾緣和合下的臨時顯相;死亡也非“從有到無”的徹底消亡,而是能量形態的轉換、因緣組合的解散。就像樹葉從抽芽到凋零,看似經歷完整生命周期,實則每個瞬間的“葉”都在更新,所謂“生”與“死”,只是“覺明”在觀察視角下賦予的標簽。

    若能以“感知”的究竟空性觀照生死,便會明白,生死如同晝夜交替、潮起潮落,是現象世界的自然流轉。肉體的衰敗與新生,恰似四季更迭中樹葉的榮枯,而“覺明”本身始終如如不動,既不隨肉身消逝而湮滅,也不隨生命誕生而新生。正如禪宗所言“生死涅盤等空花”,當“覺明”穿透生死二元對立的迷霧,便能體悟到︰每個呼吸間的生滅,都是宇宙萬物流轉的剎那投影;每一次心跳的起伏,都在演繹著“不來不去”的實相。唯有放下對生死的恐懼與貪執,以“感知”的妙明如實觀照生命,方能掙脫輪回枷鎖,在永恆的當下,見證生命本自圓滿、無生無滅的究竟真相。

    再不要把“感知”的妙明本性當做我的能為之性,它是無上真理的本來面貌。這就如同將虛空錯認為可以被拿捏的物件,把日月光輝當作手中能握緊的燭火。世人總習慣將“感知”割裂為“我在感知”的主客二元,仿佛存在一個獨立的“我”在操控這份覺知,實則這不過是概念編織的虛妄陷阱,因為有我就有它的對立。“感知”的妙明既非“我”的能力,亦非外物賦予的特質,它是超越主客、消融能所的宇宙本然,如同流水自行流淌、白雲自在飄蕩,沒有一個“主宰者”在驅使運作。

    當放下“能為之性”的執著,便會發現山河大地、星辰萬象,乃至起心動念本身,皆是“感知妙明”的自然流露。春之百花、秋之落葉,戰爭的硝煙與和平的頌歌,所有存在與非存在,都在這無上真理的面貌中生生滅滅,卻從未擾動其清淨本懷。恰如千江映月,月不曾分別那片江水;萬鏡顯影,鏡從未執著哪個影像。“感知覺明”以其無住無執的本質,包容一切對立與差異,在生滅變幻中恆守如如不動的空性。唯有徹悟此理,不再以“我”的狹隘視角扭曲真理本貌,方能與天地同頻、與萬物共鳴,于日用尋常間親證“感知妙明”的無上境界——那是一種超越言說、不落思議,卻又在每一次呼吸、每一個當下鮮活顯現的究竟實相。這種真相的洞察是及其重要的,這樣才能把自己從父母子孫的因果鏈里面剝離出來,從而超脫對父母的抱怨或者是依賴,活出自己真正的模樣。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迷霧星球的曙光》,方便以後閱讀迷霧星球的曙光第127章 妙明感知融萬象,空性勘破生死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第127章 妙明感知融萬象,空性勘破生死局並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