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星球的曙光

第37章 鹿泉寺學佛論道,施圓悟萬法歸一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盧世鋒 本章︰第37章 鹿泉寺學佛論道,施圓悟萬法歸一

    自從盛施圓來到鹿泉山,妙成龍經常帶著他來鹿泉寺學習佛法,李世成和道雅萱倒是經常陪在何曉娜身邊,一沒事也就去玩了。妙成龍給他講了《妙法西域記》的第一和第二記,今天他們倆一起學了第三記。

    第三記內容如下︰我是這樣問上師的︰什麼是法界以及世界,為什麼說法界一真無別?

    上師回答說︰世間一切的存在,包括名相概念,無非是見聞溴嘗受知的外延。就看見而言,它是需要借助眼楮的,看見了什麼,那是需要所見的對象的,人們對于所見是能夠辨別認知的,這其中就有識的功能,如此見性對應眼根,色塵,眼識就有三種法義的界定,然後乘以六就是十八種法義的界定,即十八法界。世間一切,不會超出此種界相範圍。世界或者世間是對此法界的虛妄總結。比如說見吧,就會有過去看見,現在看見,未來看見,被稱為三世。北方看見,南方看見,上面看見,下面看見等十方,就稱為界。世人能看見並且明了此看見而設三世十方,它的本因是無上菩提道體性覺妙明的原因,也是此性覺妙明的結果,脫離這個根本,那如何看見?更何況世界之說呢?

    我又問道︰那如何理解此法界一真無別呢?

    上師答言無上的菩提,性覺妙明,這就如同空間安放器物,雖然其形狀是由器物決定的,但是空間是它任意發揮的根本。就比如見性而言,如果說色因眼見而能明了,那黑暗並非眼見,又是如何明了是黑暗的?所以說,此見性首先是可以觀種種差別的,就是色塵。其次是可以明了一切所見的,就是眼識。最後,它是可以因需要而創造功能的,比如制造眼楮來了明暗。所以說,眼楮,色塵,眼識都是見性一如無別的。同樣,其他五根所對十五界亦然。不但如此,我們還能分辨是見還是听,或者是嘗等性,這就說明見性等六性也是無上菩提性覺妙明的結果。當然,如果離開了見听等六性,這樣的菩提妙明自性大家也就找不到了,但它當用當有。菩提自性就如同空間虛無的清淨體,見聞覺知等六性,就如同對空間里的一切形象的知見定義,定義的結果就是六塵,比喻說脫離了舌頭的嘗性,酸甜苦辣說有實無。一切皆菩提性覺妙明,故說一真法界,妙明無別,也就是說一切法平等,世人應不舍一法,亦不取一法,唯于六根處隨順妙明覺性為然。這樣時刻就能不執一法,自性解脫。也就是說拋開眾生于六根處知見變化定義的這些妄見,菩提妙明性空就如同空間並沒有具體的形象,也從未變化,名菩提自性解脫。

    我接著問︰為何本自空湛清淨的菩提妙明自性會有各種認識障礙而成就見聞覺知等虛妄的功能定義呢?

    上師答言︰你觀諸生命,因欲取都有想心,此種想心,也是生命生身由來的根本,也是我們平時說的想念,念是于虛明空無的道妙覺性中自在,並非因想而生,就如同大海中被風吹起的浪花一樣。這大海就如同道盅覺海,風比喻業想,浪花比喻念頭,實念與覺性靈明性體是一非二。想心不斷,則念念流發,想心不起,念復歸于菩提元清淨妙體。是業想如風,性覺如海,業風吹覺海,識浪不斷疊起,而後眾生性識不定,貪求不舍。此種業想皆六根所造,世人如果沒有非不可的需求,當遠離一切六根業感,最好是能徹底斷除殺盜淫三業。

    我繼續問道︰為何說眾生在此一真法界中自性解脫,不假修證呢?

    上師回答︰斷除三業,則念心不起,就能覺我本心,本自清淨,名自在解脫,這本心自性,就如同平靜的湖面,三業風起,念如波浪,故不能平靜。證入菩提道妙的人,無非是恢復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而已。此種念想心,能以名相概念的方式編制世間一切在,以種種相想又以迷積迷,實際此種種名者,為菩提覺明妙性所展現的狀態,比喻色空身體等相。眾生則迷妄此真而失察此真妙自性體,這也是眾生被束縛的原因,妄入塵勞,流轉生死。此菩提自性雖然妙明性常住不滅,但是它沒有固定的“本”恆存不變,至于“無”或者“空”也是一個概念而已,用來明了它離一切相無處可尋的特點,並不是說菩提道體有固定的“本”就是“無”或者“空”。就因為它沒有固定的“本”恆存不變,就如同不存在一般,但此道體的妙明性當用當有,用完了又如同不存在,故說“本自清淨,自在解脫,不假修正”。

    我最後問道那這樣的妙明體,菩提道本,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呢?

    上師回答道世間一切的存在,皆因明而有,當你能明白有個不存在,那菩提自性道妙展現的就是不存在的狀態,存在和不存在皆因明而立,然不滅立者,即名無生,自然非死。菩提妙明自性道體,于“有”和“無”兩個狀態圓滿自在,故一切眾生能自在解脫。只要自己不迷執妄認,有還同無,這就如同空間安放器物的虛妄,不應該說挖去器物,器物的形象空間還在,器物的形象沒有了,就說不存在,然而,當人們說一切不存在時,這空間怎麼會因為人們的說詞而變的不存在呢,菩提自性,亦復如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他倆學習完這個,主持師傅般陀給他們倆講了金剛經,盛施圓听的很認真,也學的很快,因為有前面《妙法西域記》的鋪墊學習,這金剛經理解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除了學習,他們也天南地北的聊,妙成龍問盛施圓︰“你們蠶盛國有啥好玩的呢?”盛施圓眼楮一亮,興致勃勃地說道︰“我們蠶盛國好玩的地方可多了!最有名的當屬織雲谷,蠶桑河穿谷而過,那里漫山遍野都是五彩斑斕的桑樹,桑葉間綴滿了晶瑩剔透、大小不一的蠶繭,在陽光照耀下,宛如天上的雲霞墜落人間。到了夜晚,繭中會透出微光,遠遠望去,山谷就像被銀河環繞。”

    他頓了頓,繼續描繪︰“還有蠶仙湖,傳說蠶神曾在此沐浴,湖水清澈見底,湖底生長著一種夜光水草,隨波搖曳時會散發柔和光芒。湖面上時常有蠶形的霧氣漂浮,若是乘船穿梭其中,恍若置身仙境。對了,每年的蠶花節更是熱鬧非凡,人們穿著親手織就的精美絲綢衣裳,抬著蠶神的神像巡游,街道兩旁擺滿了用蠶絲制作的工藝品,還有各種特色美食,比如蠶蛹酥、桑果釀的甜酒,光是想想都讓人垂涎三尺!”

    妙成龍听得入神,臉上滿是向往之色︰“听起來真是奇妙,真想去親眼見識一番。”

    這時,般陀主持微笑著走了過來︰“世間各地風光不同,皆有其獨特之處。就像佛法,看似萬千法門,實則殊途同歸。你們聊的這些趣聞,若是細細品味,也能悟出些道理。”

    盛施圓和妙成龍對視一眼,恭敬地向般陀主持行禮。盛施圓若有所思道︰“主持師傅說得對,蠶盛國的蠶繭看似普通,卻能織就華麗的絲綢,這就如同我們的本心,雖被塵世種種遮蔽,但若善加修行,也能綻放出智慧的光芒。”

    妙成龍點頭贊同︰“正是如此!各地的美景就像不同的修行境界,只有不斷探索、感悟,才能領略其中真諦。”

    般陀主持欣慰地點點頭︰“你們能有這般感悟甚好。佛法修行,不僅在于研讀經書,更要在生活點滴中用心體會。明日,寺中要舉行一場佛道合流會,妙贊國各地道辦學堂都會派人前來,屆時你們也可多與他們交流,開闊眼界,增長見聞,明了佛道皆是為了告訴世人,自己才是一切的唯一真相,從自己本心感悟,叫人損私去欲,不貪不執,進而出苦離難”

    兩人齊聲應下。夜幕漸漸降臨,鹿泉寺在月色下顯得靜謐祥和,盛施圓和妙成龍站在寺前的小路上,望著遠處若隱若現的山巒,心中滿是對未來修行與探索的期待 。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迷霧星球的曙光》,方便以後閱讀迷霧星球的曙光第37章 鹿泉寺學佛論道,施圓悟萬法歸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第37章 鹿泉寺學佛論道,施圓悟萬法歸一並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