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十五歲的妙成龍,和十二歲的道雅萱以及李世成,這年跟隨帝師會壇主何曉娜,在鹿泉山地師會總壇學習帝師手記,探尋佛道至理。鹿泉山深處,林木蔥郁,除了氣勢恢宏的帝師總壇,還坐落著一座莊嚴的佛學寺院——鹿泉寺。這座寺院由女王馮妙元親自籌建,當年她不辭辛勞從西域恭迎佛法,只為弘揚教義、昌盛華夏。金帝師從西域高僧般伽彌陀處習得的心法,也被以文字形式珍藏于鹿泉寺內。
閑暇之時,妙成龍便會踏入鹿泉寺,沉浸在佛法的世界中。寺內藏有一本父親金帝師所著的《西域記講法要》,他翻開第一講,內容正是關于生命的生死真相與因果報應。
“生命在世時,是妙明的佛性道體、妙覺如來,方能維系生命的正常運轉。但若佛性道體的妙明覺性永恆不滅,為何人死後,這覺性卻無法再支配眾生的生活?”我曾如此發問。
上師解釋道︰“人活在當下的每一個念頭里,念念相續,便是生的流態。人之見聞覺知,一作是念,我們在這其中無法察覺此種種想念,是因為念念流發,這就如同流態的水會隱藏流動的事實。當念頭不再延續,便呈現出世人所認為的‘死’態。身體會腐朽,但念想源自本然的覺性,恰似大海中的浪花,大海就如同覺性,風如同業力,浪花則是念頭。念起性覺,性覺必明,生命又能明了六根器作。由此可知,‘死’不過是人們對身體過度執著的虛妄認知。但人們的念想是業力牽引下的菩提覺性本然,又怎會消逝?”
我又追問︰“既然如此,身體機能雖已喪失,業力習氣卻依舊存在,如此我豈不是無法解脫,塵勞何時才是盡頭?”
上師反問︰“世人降臨世間,皆是憑借念想心,也就是說中陰身,投入母體。你仔細思索,自己最濃重的習氣是什麼?”
我如實回答︰“淫欲情想與食欲最為強烈,其次便是貪好與憎惡,我活著時,念頭大多圍繞這些而生。”
上師解惑︰“這便是淫欲能孕育生命的緣由,也是新生命誕生後即刻需要進食的原因。活著時,你圍繞這些界定‘我’與‘我的’;死後,仍會因‘我的’生出‘執我’之念,從而承受果報。實際上,這一切都不過是菩提妙明覺性本然,活著時候,本就虛幻,非是我的,況且身體死後之說呢,又如何歸屬自己呢?所以說,無我即無生。”
我繼續問道︰“若無我即無生,是否就能脫離生死輪回?”
上師答道︰“如今你已領悟菩提真相,證得無我境界,心性不顛倒。即便念頭起而承受果報,這果報也並非真正的束縛,此為不昧因果,不昧因果便是無生。為何如此?只因心性不顛倒,便能安住于菩提本然之性,隨念頭生滅而不動搖,又怎會有生死之說?念起念滅,就像白雲飄于天空,無論白雲如何變幻,天空始終不變。同樣,若不執著肉身,對一切無掛無礙、無所恐懼,便是了脫生死。”
我思索後說道︰“如此說來,死後萬物皆空,唯有覺性之念為真。若不迷失,念起即覺,無論投生何處,都能明白一切皆非實我,菩提自在無礙,如此則當下即無生無死。若迷失其中,念起便成塵勞,陷入無盡苦海,即便身死,仍會在輪回中流轉。”
上師點頭︰“正是這個道理。”
我面露憂慮︰“道理我已明白,但我‘我執’深重,唯恐死後再度迷失,念起妄塵,執著自我,重入輪回,將本無的虛幻當作真實。趁我還活著,該如何才能徹底擺脫‘我執’?”
上師語重心長︰“你總想著死後還有個‘我’,這本身就是執念,如此必將在來生承受果報。因為你會追尋那個‘我’,從而迷失菩提,這便是隔陰之迷。如今你已悟得菩提,知曉死後與活著並無二致,所謂生命世界只是念想流態的假認,當下就應隨順清淨覺性,如此念頭便如無念,果報也不再是果報。即便業想輪轉而名投胎,也不會迷失菩提,又何須懼怕苦難?”
我疑惑不解︰“既已領悟菩提,為何還會投胎或進入六道輪回?”
上師耐心解答︰“一念不起,諸想滅盡,這是證得涅盤果的定境,不僅需要深厚的禪定功夫,還需滅盡一切習氣。如今處于末法時代,修行者難以一世達成。但只要業感見想而世世不迷,時時隨順菩提清淨覺性,其實與涅盤並無差別。因為此時看待自身,就如同白雲之于天空,無論如何變幻,始終不離本覺。”
我又問︰“我已領悟此高深道理,但眾生難以見如來無上菩提者數不勝數,他們該如何才能明白這精妙覺明的佛法?”
上師說︰“眾生因執于業力而現種種相,以妄想為種子,以妄想入胎。眾生所見所想,皆是在胎中由妄想成就。這些念頭,本無所屬。若眾生將識見與情想視為塵垢,能不隨順妄想而生貪求,也不隨妄想而生嗔怨,不執著于想與不想,即便不能即刻開悟見性,也能脫離苦海,只是尚不能徹底了脫生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我接著問︰“世人常將支配自身的東西稱為靈魂,這與菩提有何區別?菩提本就是靈性根本,名稱不同,本質不也一樣嗎?”
上師解釋︰“菩提妙明自性,的確是你的靈性根本。但菩提妙心,唯有妙覺明知,性空湛然,不染一切相法。而眾生所言的‘靈魂’,常帶著‘我的’概念,如此便會認為死後還有實體存在。實則身體死後,六根脫落,一切皆空,但六性業感隨佛性覺明,又成六根。此種業感,就是細微的念想,與菩提清淨覺海並無差別,故菩提覺性,實為妙無勢有之態,就比如我們平時的見聞覺知,無不如此。業感不斷,見聞等性,念念流發,世間塵勞,于六根處當初發生,又當業輪轉。眾生不悟如來,迷幻妄真,即刻感業見生,性妄成有,以有妄說因緣性,又迷因緣為自然,雖有說義,並無實際。所以說,殺盜淫三業不斷,塵不可出。”
我再問︰“眾生隨業流轉,那這‘業’能否稱為靈魂?”
上師搖頭︰“眾生因業想感召而現生,以妄想入胎。這虛妄業想的傳遞,歷經無數劫數,並非一人所造,也不能稱之為‘我的靈魂’。與其期待家族福報,更重要的是不被業力左右。若父母祖輩作惡,業障深重,子孫便會承受果報,唯有明心見性,才能擺脫這業障束縛。所以,我勸天下父母,若真為子孫考慮,切莫行淫亂嗔怨之事。
我困惑不已︰“既說本無我,一切由妄想而生,可如今說話、吃飯、做事,都依賴這顆念想之心,我又該如何舍棄它?”
上師解惑︰“世人皆因虛妄之想而認為有‘我’存在。實則人只活在當下一念,是行陰遮蔽了本覺妙明,才生出這般虛妄之想。念動的方向不同,人生軌跡也不同,善念引發善行,惡念招致惡行。若能引導念頭歸于空無,便能悟入當下本覺真心,進而明白自己活在當下一念之中。如此,對這顆念想之心便能隨用隨舍,不生執著,此時的‘想’就不能稱之為‘妄想’,而是隨順妙明覺性,即于六根處隨順無為,即見如來妙體。”
我最後問道︰“人為何會產生念頭?”
上師總結︰“本覺真心,性覺妙明。因業感蔽明,生出覺想,這便是念頭的起源。故殺盜淫三業斷滅,則念想不起,這就如同大海中業風不吹,波浪念想)不起同樣的道理。所以,修行人以斷除殺盜淫為根本志。實際上,念想與本覺妙明,本質無二,也是我們平時能正常工作生活的力量源泉。識心與妄想雖然虛妄,卻指引著念頭這股力量的方向。所以世人若不生邪見、不行邪道,便能平安順遂,不會感召冤情債主,因為無因便無果,本覺性空明妙,清淨不染。”
妙成龍看到這里甚是殊勝,整個記要主要內容,也是父親金有妙于般伽彌陀听法的總結,他幻想著有一日能去西域看看阿母阿爹奮斗過的地方。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