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星球的曙光

第26章 轉眼暑假要結束,妙元收錄道德經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盧世鋒 本章︰第26章 轉眼暑假要結束,妙元收錄道德經

    馮妙元就這樣,每天听經練武,時間不覺過去了十天了,暑假也快要結束了。這十天里,她斷斷續續的學了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到四十章。大概內容分別呈于下面,她把也把自己已經學過的做了收錄。

    道德經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里的意思是說,認識別人的人很智慧,知道自己的人那叫明白。這兩句話主要體現了,明白與智慧的差別,智慧是一種學來的法則,但明白是通達實相的開悟。

    戰勝別人就是強大有力量,但是戰勝自己就需要知道滿足,知道滿足就是最大的富有,這里主要說的求道的功德富有,非人間假富。

    強迫自己做自己認定的事,那就是志氣,就是這種志氣,也要符合道,要不然也不會持久,這里主要表達的是,不符合道的努力也會讓人身心疲憊而放棄。

    所以說,能夠明了死而不會消失的根本才是長久啊。最後一句話是告訴大家,生命本道覺明,非生非死,非從哪里來,也不會到哪里去。是我們妄認有生死,故成就了生死的概念。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這里的意思是說,大道遍滿播灑,怎麼會這邊多一點,那邊少一點呢?這里主要強調大道運行不會偏袒,萬物都依靠它,“道”就以生發的功用贈許它,不會辭退它,使萬物自然生發運行收斂。“道”成就了這樣的功德,那也找不到道的“有”在哪里,就像一個家庭,給許萬物衣食,但不認為自己是家長而做主。

    道恆常沒有欲望,我們可以叫它為“小”,(這里為什麼把無欲名為小呢?那是因為相對于人們的“有欲”而言的,世界就是每人的欲望開發的總和,它很大,那麼對應的“無欲”故名為小)。

    (道接納萬物歸來,也不認為自己是家長而做主,可名為大,這里為什麼把歸來稱作“大”呢,這就如同道是一個家,萬物都可以回家,所以,這個家就很大)。

    就是因為自始至終沒有認為自己大,所以就能裝下萬物才能成其大。

    道德經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听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這里的意思是說,端著道這樣的大鏡像,天下的一切來往運行,他就會特別通透,但不會傷害到他們,這樣天下的運行就是安全平穩健康。

    音樂和美食,可以使過路的人止步不前。而道的敘述可能平淡沒有味道。用眼楮去看,也看不到。用耳朵去听,也听不到。起作用,但又無處追尋其即是。

    這里主要強調,世界是我們的六根和諧配合工作而安排的妥當。但六根發用的那個根本的道,無色無聲無味無蹤無跡。實際它用之不竭。

    道德經三十六︰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這里的意思是說,就是因為想收斂它,所以才擴張它。就是因為想削弱它,所以才強壯它。就是因為想廢除它,所以才興盛它。就是因為想獲取它,所以才要贈與它。這樣就可以稱為是通透的明白,以退為進,柔弱是可以勝過剛強的。

    有活魚的水域不能沒有水的源頭,國家的利器不能給人展示。這里話是說,太明確的贈予或者成就別人,就不能隱藏那個目的,智慧就會用過了頭,反而不會長久。

    就像靜止的水塘魚兒不能常存,過于展示利器反而早早滅亡。這里主要表達的是,再怎麼厲害的智慧,也不會比合道“無”為自然長久。反而因過早的展示而速速敗退。

    道德經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這里的意思是說,道是沒有欲望的,它只是一種如是如實的覺明之性。反而這種不自為,而成就了世人的一切為。

    諸侯王如果可以守住這個根本的運作,明察毫微,萬物百姓自然會井然有序,然後各自就去做各自的事了。若各人私欲發展到過甚,我將用這個沒有名的“樸”鎮住他,這個無名的樸也是沒有欲望的。

    這里的話比較難懂,其實說的是人們私欲發展到過甚,自己內心就會糾結痛苦,然後他自己自然就會回歸,這就是無名之“樸”的厲害。因為這個無名之“樸”常存無欲呀。就因為沒有欲望,天下將自己回歸安定。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理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里的意思是說,合于道的德不表現為德,這是真正的德。不合于道的德,看似沒有失去德性,實際是沒有德。合于道的作為是這樣的,以無心之心為己心,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不合于道的作為是這樣的,以有心之心為己心,謙流表面,實際就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功勞。

    注重仁的人,做事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注重義的人,做事是堅守自己的原則。注重禮的人,做事沒有得到回應,就會伸出胳膊強拉硬拽。

    所以,失去了道才講德,失去了德才講仁,失去了仁才講義,失去了義,連原則都不要了,才強拉硬拽。所以說,禮啊,就是忠和信的末尾,混亂的開始。那些所謂的先知者,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蠢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淺薄。處人樸實不虛華。故要取“道”棄“禮”。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這里的意思是說,往昔得到這個“一”的,是這樣的,天得到這個“一”才會清明,地得到這個“一”才會寧靜,神得到這個“一”才會靈動,谷得到這個“一”才會生長,諸侯和王上得到這個“一”才能讓天下運行不離正確的法則。這給我們傳達了這樣的事實,天沒有清明恐怕就會崩裂,地沒有寧靜恐怕就會塌陷,神沒有靈動恐怕就會停歇,谷沒有充盈恐怕就會枯竭,萬物沒有生發恐怕就會滅亡,候王沒有治世的法則,天下恐怕就會顛覆。

    所以說,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所以侯王自己稱自己為孤寡不谷,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本嗎?除非這樣,才能通達最美的贊譽就是沒有夸贊的妙理。

    所以,有道的治理者不願意如玉一樣華美,寧願像石頭一樣堅實樸素。這段文字里的“一”說的是孕育天地萬物生命的那個根本,此種存在無形無相,但又如無存在,亙古不失,一切都是它在運作。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這里的意思是說,回歸就是道的動態了。為什麼回歸就是道的動態呢?而不是散發呢?根據下文,一切的萬物生于“有”這個名,“有”的這個概念如果不辨識,不分別,不命名,它和無沒有什麼差別,復歸于無,故說回歸就是道的動態了。

    什麼是弱者道之用呢?根據下文,有既然是對道本覺明的妄認而名,那麼有中遍滿道本虛明的本質,此虛明就是道的用處,故說弱者道之用。

    後面兩句是說,天下的萬物生于有,這就是說萬物只是概念而已,有散開來就是萬物了。有生于無是說,有的這種概念是從無的虛明中產生的。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迷霧星球的曙光》,方便以後閱讀迷霧星球的曙光第26章 轉眼暑假要結束,妙元收錄道德經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第26章 轉眼暑假要結束,妙元收錄道德經並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