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開寶二年。
遼,保寧元年。
韓德讓終究還是安然返回了遼國。
送死都沒送成,成了他一時之嘲。
雖然後人猜測其與蕭後有染,但耶律賢不可能因為後人猜測之言誅殺韓德讓。
耶律賢到底是一國之君,胸中自有丘壑。
他深知後人調侃多為臆測,若因幾句風言風語就誅殺重臣,豈不令朝堂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更何況,韓家樹大根深。
韓知古曾任尚書令,韓匡嗣更是官至太尉,封昌黎郡開國公。
韓家是遼國漢臣中舉足輕重的一支。
耶律賢當年能登大寶,少不了韓家與其他漢臣勢力的支持。
若因後世一句笑談而自斷臂膀,除非他真想做個孤家寡人。
遼雖自認漢裔,皇族姓劉,後族姓蕭,可韓家……又不是韓信後代!
所以韓德讓此番請命使宋,耶律賢也不過順水推舟。
他不敢殺韓德讓,卻不代表心中毫無芥蒂。
天幕之言,終究像根小刺,扎得人不舒服。
若趙匡胤當真一怒之下殺了韓德讓,耶律賢大概會一邊假惺惺地痛哭“失我賢臣”,一邊笑著給南征添個由頭。
韓德讓自己,恐怕也會覺得這死法頗具戲劇性。
既青史留名,又為國捐軀,堪稱另類漢使。
更重要的是,能借此試探趙匡胤的器量。
若因幾句書信調侃就殺使泄憤,這等君主,又何足為懼?
可趙匡胤偏不惱。
他不僅沒殺,還能談笑自若,反將一軍。
韓德讓站在遼國的土地上,抬頭望了望天,心中暗嘆天幕啊天幕,你若晚出現幾年,等那趙光義上位,我大遼又何至于如此棘手?
趙匡胤,真是個難纏的對手啊!
∼∼∼
而汴梁城中,送走韓德讓的趙匡胤,正對著另一樁破事頭疼不已。
南漢劉 ,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滾刀肉。
“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是既定國策。
南漢,就是那個想當官先割掉老二的割據政權。
它拒絕歸宋,正是出兵的好借口。
荊湖轉運使王明已備好糧草,大將潘美也整軍待發。
只等來年,一舉拿下廣州,抄了那座自唐以來就富得流油的海貿重鎮。
但劉 這個混蛋,在天幕出現後,竟然上書請降了!
還不是那種討價還價、求保封地的降,而是徹底躺平。
“您若接受,我立馬帶全家老小來汴梁,南漢之地隨您處置。”
趙匡胤被這操作惡心壞了。
你特麼都這麼識相了,朕還怎麼打你?
朕不打你,怎麼搶錢?
劉 惡心就惡心在,他既不像南唐李煜,也不像吳越錢�m。
吳越錢氏,一直很識時務。
各個割據政權先後稱帝,吳越一直接受冊封,只稱王。
新羅、渤海國等海外諸國皆接受錢 冊封,尊其為君長。
天幕出現後,吳越納土歸宋。
歸降之前,還清查了一波貪官污吏,將土地、金銀一並充入國庫封存。
並且因海外之國尊其為君長,所以理論上趙匡胤成了新羅、渤海等國的爺爺。
這麼識時務的人,宋皇當然好生相待。
李煜也識時務,查貪官抄家,收入國庫,納土歸降。
因為識時務,更因為那不知真假的小周後之事,趙匡胤也善待了李煜。
李煜自從歸降,也不寫傷感詩詞了,沒事就來兩首詩詞夸贊趙匡胤。
伸手還不打笑臉人。
人家又給錢,又給地,還為你歌功頌德,就沒必要欺負老實人了。
但劉 就太氣人了……
他倒不是不給國庫的錢。
而是南漢國庫不僅空空如也,還特麼倒欠一屁股債!
趙匡胤看到劉 表示要“上交國庫”的奏表時,直接氣笑了。
合著朕一文錢撈不著,還得替你還債?
他派使者暗示劉 你學學李煜、錢�m,先進步一下,抄幾個貪官,把國庫填滿了再降。
劉 兩手一攤“我沒可用之人啊!”
“滿朝文武全是貪官,軍隊上欺下、下欺民,我讓誰去抄?”
“讓貪官抄貪官?第一個死的就是我!”
使者忍住罵娘的沖動“就沒一個清官?隋煬帝手下都還有幾個清官干臣!”
劉 一臉誠懇“您說說,正常人誰願意自宮當官?”
“不是貪圖富貴,誰干這缺德事?”
使者還不死心“那女官呢?”
劉 翻了個白眼“您讓女官帶隊去抄軍閥、士紳的家?”
使者“……”
使者知道自己氣糊涂了,深吸一口氣,又問“內帑呢?”
劉 理直氣壯“國庫都虧空,內帑早花光了!”
“宗親總有錢吧?”
“有資格繼位的全被我宰了,錢也花完了,就剩些古董、女人,官家不嫌棄的話……”
使者被氣的說不出話。
雖是嶺南小國,但掌握海上貿易,被你玩的國庫虧空,你特麼還很驕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這哪是國主?
這特麼分明是滾刀肉成精!
使者處理不了,如實上報,讓趙官家操心吧。
南漢要投降大宋之事已傳得天下皆知,趙匡胤既要臉又要名聲,硬打是打不了了。
最終,大宋君臣翻爛史書,終于從某本唐代筆記中翻出一樁舊案。
唐肅宗至德二年,波斯與大食軍隊曾在廣州屠城劫掠。
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
大宋作為華夏正統,自然不能干不教而誅之事。
所以趙匡胤立刻派出一位使臣前往廣州,向大食、波斯商人“問罪”,要求他們為祖先“贖罪賠償”。
傳口諭的使臣,是趙匡胤專門找的新羅土人。
漢話會三句,胡語一竅不通。
口諭說完,漢人、胡人沒一個听懂的。
那使臣嘰里咕嚕念完“口諭”,扭頭就走。
商人慌忙去拉他衣袖,剛踫到手,就听四周宋兵齊聲高呼
“蠻夷襲擊天使!蠻夷造反了!”
消息一傳十、十傳百。
傳到江南成了“蠻夷屠殺天使,攻佔興王府。”
到了汴梁更是徹底離譜“蠻夷佔廣州、屠殺民眾,虐殺南漢國主,自立為王!”
趙匡胤“大怒”,立刻命潘美出兵“平亂”。
並義正詞嚴宣告天下
“我大宋不是滿清!絕不容蠻夷為禍中國!”
劉 急了,我特麼沒死啊!
急忙去找宋使“我錯了,我有錢!”
“我有很多很多錢,求宋皇饒我一命!”
使者微微一笑,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晚了。”
“你不是知道自己錯了,你是知道自己要殺了。”
引用了一句天幕評論,使者又繼續補刀。
一刀脖子、一刀心髒。
最後穩穩的將匕首,插在人中。
“混蛋玩意兒,你去下面當官吧!”
∼∼∼∼∼∼
南漢既平,只剩北漢。
但在此之前,還得先安撫蜀地。
趙匡胤怒斥群臣“朕只令官員搬孟蜀國庫,誰讓他們搜刮百姓的?”
總而言之,宋皇的政策沒問題,都是下面的官員執行壞了。
他殺了幾名官員暫穩民心,這才將目光投向北方。
打北漢,就不需要到處找理由了。
其一北漢冤枉郭威,我大宋繼承大周法統,幫前朝報仇,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其二劉崇稱帝遼國後,遣使前往遼朝,自稱“佷皇帝致書于叔天授皇帝”。
劉崇去世,劉承鈞繼位後,又奉遼帝為父皇帝。
你這性質,和石敬瑭也差不多了。
但北漢夾在宋遼之間,如同一顆釘子。
宋取之則可望燕雲,遼取之則可南下攻宋。
在沒把握應對遼國反撲之前,趙匡胤寧可維持現狀,讓北漢繼續當“緩沖帶”。
小國有小國的生存智慧。
一邊當兒皇帝,對遼國稱臣,表忠心。
一邊又時不時騷擾宋國邊疆,證明自己重要性。
同時又威脅遼國,你要是想要劉家國土,我就投宋。
所以,趙匡胤樂的保持現在的狀態,積蓄國力。
但你們不準再騷擾大宋邊疆了!
你特麼再騷擾,信不信我和遼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波蘭? ? ?
北漢答應了,只要你保證我不會被遼國吞並就行。
遼國也不介意保持原樣。
只要你不投宋,一切都好說。
遼國忙著理清國內思想,論證“大遼才是漢家正統”。
第一大遼軍民都能看見天幕,說明天幕認可大遼為華夏。
第二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認證耶律氏為劉漢後裔,大漢 侯蕭何,也認證了拔里氏為蕭氏一脈。
劉邦乃公和蕭何什麼時候認可了?
大遼您默認了!
劉邦乃公那是沒搶到評論機會!
大遼那我不管,我們默認您默認了。
天幕認可、祖宗認證,大遼不是漢家正統,難道你宋國是?
周朝的宋國國君讓你改國號、趙國國君讓你改姓,你好意思說自己是正統嗎?
略略略,祖宗都不要你咯∼∼∼
∼∼∼
宋遼兩國陸軍摩拳擦掌,整軍備戰。
趙匡胤誓要一統天下,收回燕雲。
把局部統一王朝的“局部”二字去掉。
去草原收拾蒙古人的祖先。
為崖山海戰的數十萬軍民、為淪為胡人奴隸的漢家兒郎報仇。
蒙古人你有沒有可能找錯人了?
該收拾誰,你心里沒點數嗎?
你難道不知道有句話叫‘“蒙古軍戶保大明,漢軍世侯忠大元”?
而大遼想的就比較簡單了。
一統天下,成為真正的中國。
∼
陸軍磨刀霍霍,卻不知道遠在倭島佛津(改名後,詳見第383章)的宋遼海軍,已經親密無間、親如一家了。
兩軍都派人回出報信。
我軍已登陸倭島。
一路暢通無阻!
一路暢通無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宋軍在給趙匡胤信里,要糧食、要兵。
又言明,已和遼軍將領接觸。
並且了解到這群將領,上到將軍,下到百夫長,全是不受寵的貴族子弟,被發配到這邊探路。
一旦路線穩定、收入巨大,他們就會被調走,遼國會替換人來摘桃子。
所以,我軍與其交好。
即便不能讓他們投宋,只要待之以誠,也能讓他們在關鍵時刻幫助大宋。
遼軍將領在給耶律賢的信里也寫明自己正在和宋軍接觸。
這群人是雜牌中的雜牌,好听點是來探路,難听點就是來送死的。
畢竟趙匡胤沒有殺趙光義,讓他出家。
又發配到倭島來探路,想做什麼,簡直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只要待之以誠,許以重利,待他們返回宋國。
兩國交戰之時,在最重要的時候,只需他們倒戈相向、反戈一擊。
即便他們不願意回宋國,要和我們一起返回大遼,也能讓趙匡胤丟臉。
最好的結果,就是趙光義投遼。
最差的結果,也有數千宋軍投遼。
雖然他們沒什麼戰斗力,但畢竟是宋軍、宋人啊。
他們投遼,可以打擊宋國的士氣。
寫好書信之後,宋遼兩國將領還互相交換看了一眼,相視一笑,默契十足。
隨後一起載歌載舞,人手一個倭女,還有倭男殷勤伺候。
有的甚至是夫妻同時伺候一個,堪稱大宋限定版“夫ソ目ソ前ザ犯エペ”
兩軍在倭島的理念也很簡單。
不願意歸順,就宰了祭祀後世華夏亡靈。
願意歸順,就根據能力、忠心程度,分個三六九等。
狗嘛,主人隨便扔塊骨頭,它們內部就自己打起來了。
當然,太簡單粗暴了也不好。
還是要搞一下精神文明建設。
于是,弘文和尚當上了“天子”,只不過是周天子。
兩軍將趙光義塑造成了宗教領袖。
趙光義姓趙。
趙姓出自嬴姓。
四舍五入,趙光義其實是始皇帝後裔。
嬴姓可以追溯至上古,乃舜帝賜姓。
嬴姓後裔在商朝時,還為商朝戰死。
而孔子是宋國人,宋國乃是殷商後裔。
所以四舍五入,趙光義也是孔子親戚的後裔。
道家祖師老子,他的父親老佐,是宋國公室後裔。
大宋的國號為什麼叫宋呢?就是因為知道了這層關系啊。
如今趙光義入佛門,成了弘文和尚。
所以他集“始皇之後、孔子之親、老子之裔、佛門祖師”于一身。
是儒釋道三家集大成者!
你們倭島的儒、道、佛,不都是從我們中原學的嗎?
更別說,你們的祖宗徐福,不過是始皇帝最低等的臣子。
所以,你們這些倭人就不管什麼狗皇了,也別信你們那四不像的宗教。
都信弘文和尚創立的宗教。
至于這麼扯淡的言論,倭人信不信……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刀都架脖子上了,只能當狗了。
人家還幫你想好了當狗的理由。
你這時候應該說什麼?
當然是說謝謝……額,不對,是汪汪。
于是,一個集各大宗教之糟粕的新宗教,在倭島誕生了。
核心觀點就一條,讓倭人踏踏實實當狗。
能力出眾、特別忠心、傳教廣泛的倭人,可以特批漢家身份,允許觀看天幕。
能力和傳教都好辨別,忠心如何辨別?
當然是看他對自己人有多狠!
計策越毒、殺人越多,就越能證明忠心。
所以自古便有言叛徒比敵人更可恨。
至于倭人得了漢家身份,會不會亂漢家……
呵,被馴服的狗,哪怕主人不給糧,它也不敢對主人吼叫。
反而會自備干糧,哪怕是吃屎,也要保護主人。
比如……算了,不比如了,懂得都懂。
何況,是把狗當寵物養著,還是宰了吃狗肉下酒,全在主人一念之間。
這個時代,最適合某些極端動保人士。
你如果把寵物寵的比人還金貴。
那別人不介意把你也當寵物一樣,一刀宰了。
∼
宋皇、遼皇看到信之後,真不知道兩國海軍在倭島沆瀣一氣嗎?
當然知道,但沒必要揭穿。
趙匡胤雖然杯酒釋兵權,但他對邊疆將領十分“信任”。
雖然有鉗制的手段,雖然暗中有監視,乃至信任的模樣都是裝出來的。
但他知道,邊疆穩,中原就能穩。
何況那是千里之外的倭島,打著為後世復仇的名義前去,不就是為了搞金銀、捉奴隸嗎?
只要任務完成,愛怎麼搞就怎麼搞吧。
他們難道還能在那自立為王?
中原卡著糧草命脈,那幫人拿什麼反?
等天下一統,再收拾這群戲精也不遲。
而且,信里還讓朕派遣禁軍前往倭島。
打那破地需要這麼精銳的部隊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不需要!
這是將領在給趙匡胤表忠心。
官家,快派您最信任、最精銳的部隊來監視我們吧。
至于趙光義會不會投遼……
呵呵,那混蛋玩意兒因為天幕出現,名聲已經臭不可聞。
要投了遼,他真就被釘在恥辱柱上了。
所以,趙匡胤也沒過多安排。
只是吩咐人準備好糧食,從禁軍中抽調了部分人手,運去倭島。
並帶了個口諭朝廷以每次運回的金銀銅鐵、奴隸數量,按比例運去糧食。
∼∼
宋皇不驚,遼皇更不驚。
此去之人,雖是貴族家中不受寵子弟。
但不受寵只是相對來說,因為他們能力較差,所以家里不給太多資源。
但他們不論是權勢還是生活,都比一般大臣過得好。
派他們去就是鍍金,也告知了他們。
只要在倭島搞出功績,回來就可以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安排官職。
大遼被宋國打敗的可能性,都比他們投宋的可能性大。
因為他們文不成武不就,才被派去鍍金。
這群人即便投宋,宋皇能給他們什麼好待遇?
無非給個爵位當門面,實際的金銀、權勢,一點都沒有。
沒事就拉出來,惡心一下大遼。
大遼在,他們多少還有點用。
大遼沒了,他們能壽終正寢就不錯了。
所以遼皇一點都不擔心,隨便他們搞。
並囑咐他們,使用攻心計。
和宋軍和平相處,展現大遼氣度。
遼人、宋人,歸根結底都是華夏人。
宋遼之爭,不過是兄弟鬩牆。
並不是異族與華夏之爭。
士兵們回去一傳十、十傳百,將來大遼入主中原的阻力就沒那麼大了。
畢竟,遼人宋人,皆是華夏人。
宋遼之爭,不過是兄弟鬩牆,何必打生打死?
無非天子從趙官家,換成劉皇帝罷了。
∼∼∼
海的那邊,宋遼海軍勾肩搭背,載歌載舞。
海的這邊,兩位帝王隔空對望,心照不宣。
唯有倭島,狗聲鼎沸,佛號喧天。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刷視頻震驚古人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