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陳壽!
《三國志》語焉不詳,說是陰謀論也沒錯,說不是陰謀論也對。
事由根本是陳壽丫的老小子自己惹出來的。
他根本不管後人會不會撞穿牆、抓破頭!
能穿越回去,我特麼得把陳壽五花大綁,老虎凳子辣椒水嚴刑拷打,把肚子里的貨全吐出來,你造嗎!
一切都源于《三國志.蜀書》里的一句話。
《後主傳》︰“又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大白話︰國家不置史官,好多事兒沒人記呀。諸葛亮政務處理得好,可像這種事兒也不周全口牙。
但事實是怎樣呢?
他前腳招供,還沒上法庭,就翻供了!
就在同一篇後主傳里,《後主傳》︰“景耀元年,姜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
這個人是誰!這個史官尼瑪是誰!別特麼告訴我此人姓史名官啊!
最可氣的是不止一次!
要是就這一次,後人都可以當他是筆誤!
《先主傳》︰“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里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 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
《費 傳》︰“後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北屯漢壽。”
陳壽,孫賊,你丫夠了。
不是說“行事多遺,災異靡書”的嗎?!
這又是景星見、黃氣見、無宰相位的,都啥啊?
更可氣的是,裴松之也來湊熱鬧。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建興九年冬十月,江陽至江州有鳥從江南飛渡江北,不能達,墮水死者以千數。”
災異靡書,這上千只傻鳥墮水的事兒是誰記下來的?
牢騷完了,接下來講點正經的。
針對這個問題,歷來有兩個說法。
一派認為蜀無史官,另一派則認為蜀有史官。
蜀有史官派里,對此事的解釋也有差異。
無史官派的觀點,從李彪開始。
《北史.魏書.李彪列傳》“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譏。”
後世的史家,也有許多人堅信蜀無史官,並且旁征博引,應對陳壽的言論。
他們從各方面分析季漢不置史官的原因,但在旁人看來,總會有牽強的地方。
至少到今天,無史官派勢微,認為蜀有史官,似乎已成通論。
那麼陳壽提及的國不置史,卻頻繁出現的異相與景耀元年的史官,是怎麼回事兒?
蜀有史官派里,對這些的解釋,歷來有這麼幾個說法。
1︰陳壽小心眼說。
2︰季漢史官乃歷官說。
3︰季漢史官制度殘缺說。
陳壽小心眼說是從劉知幾開始的,劉知幾也應該是質疑陳壽的第一人,對于考證季漢史官問題,有開闢性的作用。
只是陳壽作為當事人,他的言論比較有權威性,所以劉知幾當時遭到不少人的反對。
劉知幾在《史通曲筆》里寫了這麼一段︰“案黃氣見于姊歸,群鳥墮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無宰相氣,若史官不置,此事從何而書?蓋由父辱受髡,故加茲謗議者也。”
劉知幾認為,如果沒有史官,前邊那些事兒就根本不可能記下來,陳壽也沒法知道。
陳壽這是因為他爸比當年受了刑罰,所以懷恨在心,惡意毀謗人身攻擊諸葛亮。
可是這說法其實也很陰謀論……
劉知幾的結論有一個預設的前提,就是陳壽對諸葛亮有怨恨。
而且是個心眼小、報復心強、記性好的小人,所以才會干出如此令人發指的壞事。
但通過蜀書的描述,怎麼也看不出來陳壽有這麼大怨氣。
更別提他的史評和傳記經常說一套寫一套。
陳壽說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然後他怎麼寫的?
他借司馬懿的嘴,繞著彎夸諸葛亮。
陳壽嘴巴說不要,身體還是很老實的嘛。
真的看不出來有多大怨氣,所以故意詆毀諸葛亮的說法很難成立。
第二種︰季漢史官實乃歷官的說法,在當今算比較主流的觀點。
這批學者以劉咸熣D 鷺鬼牒吐 鑫 鰲 br />
劉咸墚t墓鄣悖 虻к芙崛縵隆 br />
一︰異相是歷官記錄的,乃佔天之史。
二︰陳壽說的無史,指的是沒有記注之史,王崇這批人,都是掌書官,不是記注官。
三︰季漢延兩漢舊制,所以才有東觀的職位,但未必能行使其職責。
四︰陳壽自己就是秘書郎,怎麼可能善忘成這樣?想污蔑諸葛亮,又怎麼會用這麼笨的辦法?
五︰所以三國志里的史官不是記注官,陳壽是在哀嘆沒有後者。
劉先生不反對東觀郎是史官,但他認為在季漢,東觀郎其實是個虛職。
這也是一個沒有證據的預設前提。
我們來看看金毓黼和盧弼的補充。
金毓黼先生也認為,三國志里出現的史官是歷官。
他的論據是︰史官一詞,乃是太史令的異稱,如果因為這一點,就堅信蜀有史官,則過于武斷了。
不過他也認同,王崇曾任東觀郎,這似乎和金先生的結論有些矛盾。
東觀是雒陽城南宮中的一座高樓,專門囤各種記錄與書籍,類似于皇室的圖書館。
從漢明帝令班固于東觀修史開始,這里慢慢變成了修史和藏書的固定場所。
後來相應而生了特定的職位,所謂秘書監,以及其屬官秘書郎。
因為要在東觀修史,所以各種資料典籍都要存放在東觀。
存放在東觀後,為了便于查閱,又要有人專門負責整理這些慢慢增多的文檔。
于是就有了東觀郎,因為就近查閱資料,修撰古籍,變成了專門修史做記錄的秘書官。
幾位先生認為季漢東觀郎為虛職的說法,靠不住,只是他們的假設。
這種假設不能證明其真,也不能證明其偽,只是幾種可能性之一,那就不該認為確鑿無誤。
《華陽國志.陳壽傳》︰“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少受學于散騎常侍譙周,治尚書、三傳,銳精史、漢,聰警敏識,屬文富艷。初應州命,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大同後察孝廉,為本郡中正。”
他給姜維當過秘書,還擔任過圖書館管理員……
陳壽,孫賊,丫自己就是注記官。
目前可知,可靠的季漢注記官名單有四個人︰ 正、許慈、王崇、陳壽。
王崇《蜀書》、譙周《蜀本紀》、常璩《華陽國志》、陳術《益部耆舊雜記》、佚名《雲別傳》。
如果真的注記無官,或者注記官光吃飯不干活,這些東西都是怎麼蹦出來的?
陳壽在編撰《三國志》的時候,有曹魏和東吳的半成品可以直接借用。
他修《蜀書》時,不可能無中生有。
在《三國志》,哪怕是《蜀書》里,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量的類似現場記錄一樣的對白。
這些東西,如果沒有一個原始文檔,陳壽是編不出來的。
有人認為陳壽憑借的是當事人的回憶。以他所處的時代,經歷過季漢初期的人基本都死絕了,他上哪里采訪當事人去?
劉禪在景耀年間,開始相繼給以往功臣追評謚號。
這說明季漢對早期事業的總結性工作已經展開,這種工作離不開東觀秘書郎陳壽這種注記官。
沒有注記官幫助整理資料、檔案,針對政治環境做出建議,追謚工作根本無法進行。
景耀年間的追謚活動,其實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季漢的注記官們是必須得干活的。
他們在當時必須得整理大批量的早期檔案。
《華陽國志.陳壽傳》︰“吳平後,壽乃鳩合三國史,著魏吳蜀三書六十五篇,號三國志。”
小常同學偷偷陰了陳老前輩一把,這三國史必然是包括了季漢史的原始文檔。
所謂鳩合,就是亂七八糟的大量聚集。
王崇、譙周、常璩等人看到的東西,陳壽沒道理看不見。
而且以陳壽當時的條件,他能接觸到的材料只會更多。
“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一句徹頭徹尾的謊言。
結合其書中的其他記載,這句謊言是如此刻意。
陳壽在睜著眼說瞎話,而且故意又留下了線索,告訴你他在撒謊。
如果以季漢史官制度殘缺,或者文檔管理不善做結,無疑是很穩妥的說法。
但這兩種結論也並不是有確鑿的證據來支持。
史官制度不完善不等于沒有史官,有史官但是連年征戰也不等于史官就不干活。
相較之下,季漢史料遭銷毀,未嘗不是一種說法。
為什麼歷代的專業學者不采用這種說法呢?
一︰與銷毀說相比,其他結論所需要的推測相對少。
二︰支持銷毀說所需要的很多推論,其本身根本就無法進行。
三︰銷毀說涉及的政治問題要更加復雜,會更容易脫離史料。
因此這不符合專業學者治學的原則,所以銷毀說只能停留在陰謀論的層面,無法堂而皇之的考據。
不過銷毀說未嘗不能作為一種思路來研究。
如果假設銷毀說為真,那許多詭秘難測的事情就都說得通了。】
∼∼∼∼∼∼
評論區︰
【關鍵陳壽這孫賊,他生活在季漢末期,很多事情他都是親身經歷者,結果這些親身經歷的事,在三國志里的詳細程度還不如季漢前期,就離譜。】
【他是季漢後期歷史的親歷人,卻把後期的將領記載得比前期還簡略,太奇怪了。】
【直接描寫諸葛亮和姜維都是帶貶義的,但是通過其他人的口,又是帶有褒義的夸。】
【除非他是精分,否則沒辦法不陰謀論。】
【他陳師爺可是裝糊涂的高手。】
【陳壽︰這段就剪掉吧,不然不讓過審。】
【史官不只掌管歷史,還有天文等,我理解為陳壽說的是蜀漢沒有官方修史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