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現代人的戀愛觀#】
【除了名分,我什麼都可以給你,見你家長可以,見我家長不行!】
∼∼∼∼∼∼∼
評論區
【見了家長又能怎樣,難道我家長會站你那邊嗎?】
【那情侶空間能開嗎?】
【我談我的,我家長會幫我留意結婚對象。】
【我的戀愛可以一塌糊涂,婚姻不行。】
【玩歸玩,結婚還是要找白紙。】
【你別看我為他哭得稀里嘩啦的,一副離開他不行的樣子,可真讓我嫁給他,哎,我還真不敢,也不想。】
【發誓可以,不能發朋友圈,見你朋友可以,見我朋友不行。】
【我跟你相反,見我朋友可以,見你朋友不行,我朋友什麼德行我知道,多少會幫我。】
【什麼都說了,就是沒說結婚了。】
【我堂姐和別人結婚,結婚一年多沒帶回家,過年也是各回各家,我是唯一一個知道,因為讓我下樓吃早餐逮住了,她讓我別和家里說。】
【那這圖啥?】
【你說圖有個人吧,沒必要結婚,圖長長久久吧,又不讓家里人知道,這也不像長久的樣子。】
【聊聊天可以,如果找我談戀愛,那我可要錢了。】
【我愛上一個不能愛的人,年少時他讀懂了我懵懂無知的愛戀,所以刻意疏遠。他是我堂叔的兒子,是我的堂哥,我承認自己是瘋了,可我就是愛他。】
【和好可以,要名分發朋友圈不可以, 不然會影響我談其他的。】
大明,永樂年間。
百姓村。
“拜見父母兄長了,不就是給名分了嗎?怎麼不能給名分,又不能拜見父母?”
“後人和俺們不一樣,見父母不算、婚禮不算、睡覺生子也不算,可能要領了結婚憑證才算有名有份吧。”
“哦∼要有婚書,還要去縣衙把戶口登記上才算?”
“可能是這樣吧。”
“你說是俺們現在好,還是後世好?”
“? ? ?”
“現在俺們女子地位雖比不得後世,但不是賤籍,和男子在一起,終究是有個名分的。
後世女子地位高,但和男人陰陽交合數年,乃至有子,卻連個名分都沒有。
你說,這後世女子圖的是啥?”
夏柳重咳兩聲,摸著並不存在的胡須,少年老成的說道“或許,是為了自由吧。”
“哈哈,柳哥兒倒是聰明,改明兒村里湊錢修個學社,請個坐館回來教導,興許柳哥兒還能考個狀元呢。”
坐館,非港影里的黑社會社團頭目,本意是在坐在中間。
明朝,常用此語泛指請到家中或族中的教學先生,也用來代指官員的幕僚。
如今不過永樂年間,老朱定下的“凡五十戶必有設社學一所,以教化為主要任務,教育15歲以下之幼童,教育內容更包括御制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歷算之類”的政策還沒徹底崩壞。
普通百姓家,省吃儉用一點,還是能供兒子到社學讀書的。
但自古以來,百姓都信奉一點,自己花錢請到家的老師,肯定比學校的老師教的好。
所以,自從百姓村眾人出海後,村里留守的老人便聯絡各家湊錢,修個不大不小的學社,請幾位科舉不第的先生回來。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如今百姓村之人可以靠著皇帝和錦衣衛的庇佑出海販奴,未來呢?
政策會不會變化?
其他人會不會眼紅?
陛下百年之後又怎麼辦?
難道與他人有點摩擦,就去請錦衣衛幫忙?
天家需要的是一個有用的團體,而不是整天求天家幫忙的團體。
如今能販奴,無非是靠著村里和錦衣衛的特殊關系。
這事,隨便找個村子,都能做。
所以為了不被拋棄,就要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況且,為村子百年計。
一代從商,二代一定要從政。
到了第三代,部分從商,部分從政。
實在不爭氣的子弟,就去搞藝術。
無事做就吟詩作賦、花天酒地。
如此,百姓村,未來才可稱一聲“士紳之村”。
——————
【#同樣是封建王朝,漢人王朝對漢人也不好,為什麼清朝受到的批評更多?#】
∼∼∼∼∼∼∼
【高贊回答
漢族統治者的惡只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為了滿足自己和子孫後代驕奢淫逸的生活享受,還有好大喜功,過度榨取民脂民膏。
第二種因為統治者自身的愚蠢認知局限,在領導國家和民族時候決策錯誤,把民族和國家帶到錯誤的方向。
漢人統治者不會仇恨這個民族和這個國家,不會禍害國家和民族的主觀故意。
不會搞剃發易服,毀掉傳承演化五千年的華夏衣冠體系。
不會惡意銷毀串改華夏典籍,不會用漢地十八省圈禁漢人生存空間,阻止漢人進入東北拓展生存空間。
不會限制民間私塾教育,把百姓識字率降低到1以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而異族統治者會時時刻刻想這樣干,他們對我們的仇恨濃烈到有時候會掩飾不住,也有可能是不屑于掩飾這種惡意。
如果你和他們辯論爭吵漢人政權和異族政權誰的奢靡揮霍和愚蠢更多的時候。你就掉進敵人的陷阱了。
這個時候他只要從漢人政權里找出一個最爛的和粉飾美化的異族政權比較,證明異族政權不是最差的,你就輸光了。】
∼∼∼∼∼∼∼
評論區
【這是自家人和外人的區別,你爹打你跟你鄰居打你能一樣嗎?】
【晉惠帝,何不食肉糜,夠昏庸了吧,起碼人家是君,擔心老百姓吃不上飯,想辦法。
康熙看到漢人鬧饑荒,說漢人一天吃三頓吃這麼多要不鬧饑荒呀,改成一天吃兩頓。】
【康熙當年還說過,不做安安餓殍,尤效奮臂螳螂,不止如此,當年乾隆朝爆發大規模的災荒,不賑災,反而鼓勵老百姓吃觀音土。】
“異族二字有失偏頗,朕的大元可沒有這樣。”
“……”
劉秉忠無言,中原當牧場,這算不算?
“難道大元把中原的全部土地都拿來放牧了嗎?”
忽必烈開口解釋道“肥沃的土地,該種地還是種地,無非只是在中原設了幾個馬場而已。”
“所謂中原當牧場,不過蒙古貴族戲言,先生應當是知道的,怎麼能用這種心思揣測朕……”
劉秉忠又是一陣無語,心里想想還不成,正欲開口解釋,卻听忽必烈“咦”了一聲。
“先生,末年亂……”頓了頓,忽必烈想了想,還是給天幕一個面子,雖然不知道天幕能不能感受到。
“大元末年的諸路義軍,能迅速起勢,是不是因為中原馬場之故?”
劉秉忠早有猜測,但一直沒對忽必烈說。
談不上私心,雖然有點,但更多是公心。
火器不發達,騎兵必不可少。
即便火器發達,沒有後世的通訊技術,還是需要騎兵聯絡各方。
所以,馬肯定要養。
能養馬的地方就那麼多,不在中原、河套故地養,難道去草原養?
現在不是蒙古部落時代,是大元王朝,要考慮開支。
退一步,即便不考慮開支,草原大規模養馬,皇城里的皇帝晚上睡覺都要睜一只眼。
秉承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劉秉忠一直沒說。
但皇帝問到,自然先請罪,再說出自己的憂慮。
“朕知,朕知,朕沒有怪罪先生的意思。”
“朕觀後世歐地蠻夷所行民主之法,其實和草原部落大會,並無差別。”
“虛君實相,如何?”
皇帝的話,永遠不能當真。
你以為他說真的,結果他是試探。
你以為他是試探,結果他玩真的。
虛虛實實,不能讓臣子知道皇帝的真實意圖。
把這套玩的厲害的人,有大明嘉靖帝,他已經不局限于虛虛實實、話語試探。
嘉靖中後期,很多時候就是給你一張小紙條,上面寫一句沒頭沒腦的話,讓你自己猜。
劉秉忠連忙請罪,自己就是宰相,誰知道皇帝是想兔死狗烹,還是想試探一下自己。
“先生快快請起。”忽必烈虛扶一下劉秉忠,見他不起,也就由著他。
“大元之君,自朕以後,能堪大用者有幾?”
“朕想著學學後世,搞個內閣、軍機處,幫著君王分擔國事。”
“娶漢女,行漢化,蒙漢聯姻……嘶,不對,朕本來就是漢人,太祖高皇帝之苗裔,既如此,不如認祖歸宗。”
劉秉忠思索片刻,為難的說道“陛下,貴族……”
蒙古貴族怎麼可能放著好好的一等人不當,搞什麼認祖歸宗。
忽必烈猶豫了片刻,很有智慧的說道“魏孝文帝之事,吾亦可行。”
“他們想當蒙古貴族,就當吧,朕賜他們豐滿的牧場,讓他們學他們祖宗放牧去吧。”
頓了頓,忽必烈連忙將劉秉忠扶起,幫他拍打身上的灰塵,命他將《魏書》尋來。
————————
【高贊回答
以清與明舉例。
當稅收高到百姓活不下去了。
明“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
意思是糧沒了命還在,百姓不想被餓死的話還可以選擇投起義軍,若起義失敗的話會被嘲諷為螳臂當車。
清“殺無谷人”。
意思是糧沒了命也沒了,百姓不想被砍死的話還可以選擇被捅死,若一刀沒被捅死的話會被再砍一刀。
——————
當統治不得民心時外敵入侵。
明“遼人不可用”。
意思是既然我擔心這的百姓會臨陣倒戈背刺我,那就調客軍來,不用這的人。
清“鎮江之屠”。
意思是既然我擔心這的漢人會臨陣倒戈背刺我,那就調滿八旗來,殺光這的漢人。
——————
當發現自己的軍械水平已大幅落後于敵軍。
明“立刻馬上打撈研究、購買引進、摸索仿造多管齊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意思是雖然這次勝了,但是是憑大體量慘勝的,所以要搞清楚紅夷的炮為什麼這麼強,請紅夷制造也好,購買引入也罷,組織工匠仿造也行,總之抓緊時間彌補差距
清“火輪船式,該省所造既不合用,著即毋庸雇覓夷匠制造,亦毋庸購買。”
意思是雖然這次敗了,雖然海戰一塌糊涂陸戰一敗涂地,雖然廣東商人願意承擔所有費用,但是既然有哪怕一絲絲違背防漢抑漢的可能,那麼,誰敢再提就殺誰全家。
什麼?你說洋人還會再來?怕什麼嘛,到時候再簽賣國條約就是,反正滿賣漢田不心疼。
——————
當局勢徹底崩壞。
明“改宗教信仰。”
意思是我只能從傳教士口中了解教會,所以我不清楚教會到底是好是壞,但現在為了光復大明江山,顧不得那麼多了,我願意讓全家人余生信奉天主教,為了留點臉面死後見祖宗,我本人就不改了,但為表誠意,我親媽親兒子都改,只求教皇發兵。
清“改祖宗認同。”
意思是我親眼目睹倭人在華夏大地燒殺劫掠,所以我清楚倭人是畜生里的畜生,但只要能光復大清江山……什麼?日本人只允許另立滿洲國?
沒關系沒關系,只要能a……什麼?日本人說滿族是和族後裔?
沒關系沒關系,滿族榮辱關我毛事,只要能讓我坐在皇位上……再苦一苦百姓,罵名漢族擔。不就是改認祖宗嘛,快快把努爾哈赤、皇太極的牌位拿過來,我要在上面加個“源氏”。
——————
當大勢已去敗局已定。
明“弘光胡吃海塞逃避現實,隆武御駕親征戰死沙場,紹武滴水未進絕食自盡,永歷怒斥漢奸從容赴死。”
意思是我們確實是豬頭三/倒霉蛋/廢物/扶不上牆的爛泥,我們對不起百姓,辜負了能臣,羞煞了祖宗,但我們不會向敵人低頭。
我們沒有能力,只有氣節,確實很搞笑、很小丑,可若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氣節那就太悲哀了。
清“其實,我早就是個倭人/甦人/共人了。”
意思是誰打贏我誰就是我爹,父子的事能叫輸嗎?所以我還是贏。
倭能幫我再做皇帝的話那我就是如假包換的倭人。
甦能幫我不被引渡回去受審,那我就是鋼鐵信仰的甦人,共和國能大發慈悲留我條狗命的話那我就是光榮的公民。
笑我骨頭軟?不怕,反正有的是包衣給我和滿清洗。
罵我羞先人?拜托,努爾哈赤就是給明軍做女真奸起家,所以我其實是效仿先祖做三姓家奴呢。】
∼∼∼∼∼∼
崇禎年間。
遼東。
皇太極差點一口黑血噴出。
知道末代帝干的丟人事……沒想到這麼丟人,連姓都改了。
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有個鄙視鏈。
朝鮮一直在鄙視鏈的最頂端,南越次之,接著便是草原部落。
而倭島,一直在鄙視鏈的最低端。
原因也很簡單,朝鮮每次臣服,就開始追溯歷史,一直追溯到箕子朝鮮。
至于是不是真的,不重要,反正朝鮮是這樣認為的。
南越不服,直接追溯到泰伯。
泰伯,周太王之子。
周太王,即古公�父母是軒轅黃帝第17世孫、周祖後稷的第12世孫,周文王的祖父。
泰伯最著名的故事便是泰伯奔吳。
泰伯和仲雍為了成全父親周太王的意願,主動放棄繼承權,逃到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南越認為自己是泰伯後裔,箕子不過也就是商王文丁的兒子,南越比他們朝鮮尊貴多了。
不過,南越純屬自娛自樂。
中原王朝對他的看法,只追溯到秦始皇平百越,趙佗建立南越國,僅此而已。
胡人則是一群失敗者後裔。
簡單來說,從上古開始,在中原打不過、混不下去的華夏之民,到草原放牧為生。
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也。
你別管《史記》寫的是不是真的,反正中原史書是這樣記的。
只不過因為他們行胡風,所以在鄙視鏈里就低于行漢風的朝鮮、南越。
而倭國,倭之一字就已經表明了,它的地位並不高。
皇太極上一次……上上一次這麼氣是天幕講述了自己死後多爾袞所作所為的只言片語的時候。
上次這麼氣是知道中原商人、士紳捐錢給崇禎,軍民一心要先弄死後金的時候。
後人罵大清,罵的再難听,皇太極都沒有氣過。
因為罵的越厲害,越證明大清統治兩百年所行政策的正確性。
但這一次,皇太極是真的破防了。
末代帝能要點臉嗎?
認倭人當祖宗,還改姓?
太它娘的丟人了。
宣統祖宗不也是李成梁的家奴,我和祖宗學的,憑什麼說我丟人!
皇太極當大明的狗和當倭人的狗,能是一回事嗎?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刷視頻震驚古人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