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墓運動#】
【黃宗羲,明末清初的經學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啟蒙主義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與自然科學家。
清軍南下,變賣家產,召集黃竹浦600余青壯年,組織“世忠營”抗清。
弟宗炎兩次被捕,幾處極刑,兒媳、小兒、小孫女病夭,故居兩次遭火。
南明亡,黃宗羲拒不仕清,康熙三十四年病逝。】
大明,崇禎年間。
應天府。
復社成員周鑣,詩社成員何喬遠與黃宗羲把臂同游秦淮河。
男人,三兩杯酒下肚,聊聊女人,就會衍生到時政、戰爭、神仙、宇宙。
三人正在討論如何才能平定匪亂、剿滅清朝。
听見後人對黃宗羲的評價,齊齊恭喜道“太沖,今日的酒錢可得你付。”
“果然沒看錯德冰,汝之才氣、德氣,後人皆知。”
頓了頓,二人掐指一算,舉起酒杯,“太沖八十五歲而壽終,當真是喜事一件,滿飲此杯。”
黃宗羲苦笑道“活的太長也不是一件好事。”
“李匪攻陷北京,韃子入關,揚州三屠,嘉定三屠……”
黃宗羲已經說不下去了。
二人安慰道“既知後事如何,改變就好。”
北京。
“自然科學應該也是科學吧?”
黃宗羲此人,崇禎是知道的。
其父黃尊素,萬歷年間進士,天啟年間御史,因彈劾魏忠賢,被下獄折磨致死。
崇禎元年,朱由檢殺魏忠賢,平反冤案。
黃宗羲上書請誅閹黨余孽許顯純、崔應元等。
五月刑部會審,黃宗羲出庭對證,從袖中掏出錐子刺許顯純,當眾痛擊崔應元,拔其須歸祭父靈。
朱由檢當時還稱贊其為“忠臣孤子。”
“賜個官身,去讓他工部研究火器?”崇禎喃喃自語道。
自然科學,有科學二字,應當擅長造物吧?
只要抗清,那就是能用之人。
給個官就給個官吧。
如果自己猜錯了,問題也不大。
~~~~~~
【黃宗羲曾言“以余觀之,天下之書最不信者有二郡縣之治也,氏族之譜也。”
在黃宗羲看來,天底下搞歷史發明最夸張的東西有兩種,一個是地方志里的名人傳記,特別是各種烈女傳,為了吹捧人,什麼話都敢說。
另一個就是家譜,特別是明朝之前的部分,為了抬身價,啥祖宗都敢認。
黃宗羲這話是有說服力的,因為他自己就經常接修志修譜的工作。
屬于謀士以身入局、業內資深人士爆料。
然而,還有一個歷史發明重災區,黃宗羲沒有提到,那就是名人陵墓。
名人陵墓是方志和家譜兩大歷史發明的天然延伸。
明清時期,中華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發現名人陵墓的浪潮,無數消失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先賢,突然擁有了自己在地下的家。
而名人的家往往還不止一個。
首都師範大學學者編著的《三國名人陵墓全集》里面記載了三國時期328位名人,但他們在全國範圍內一共擁有555處陵墓。
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傳世記錄或者考古能確認的真墓或衣冠冢。
其他大多數都是明清文獻或者當地傳說記錄的陵墓,真假難辨一些。
袁紹在河北、河南、山東共有五個墓。
袁紹手下大將顏良在河北、河南共有六個墓。
大文學家蔡邕和外科聖手華佗各有七個墓。
但這些人都比不上東吳四大都督。
據統計,周瑜有十個墓,魯肅有十四個墓,呂蒙有四個墓,陸遜有八個墓。
如此豪華的配置定可讓大吳稱霸陰間。】
彈幕區
『地獄笑話,稱霸陰間。』
『孫權應該修十萬零一座墓。』
『是不是因為張遼只能打十萬,打到十萬零一個的時候就沒力氣了,孫權能贏?』
『孺子可教。』
『這是擱下面炒房?』
東漢,建安十三年。
雒水。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
曹操抿住嘴唇,安慰道“十萬吾佷,莫氣,孤改日讓張遼給你斟酒認錯。”
孫權不語,只是一味吃酒。
“想笑就笑吧,孤習慣了。”
南郡。
周瑜“……”
十座墓?
五馬分尸也才六座墓,加個衣冠冢也才七座。
我又不是伯邑考,十座墓是怎麼冒出來的?
商鞅你在嘲諷誰?
伯邑考請打開麥克風交流!!!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
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給湖南巡撫劉�寫了一封信。
信里專門提到了一件事,要把湖南湘鄉縣的鄧禹墓認定為真墓。
鄧禹是東漢開國功臣,晚清時全國至少有七個鄧禹墓。
分別位于河南濟源縣、河南太康縣、河南南召縣、山西漪氏縣、陝西咸陽縣、山東高密縣,以及曾國藩書信里提到的湖南湘鄉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曾國藩有個湘軍幕僚名叫鄧賡元。
鄧賡元出身湘鄉鄧氏,鄧氏家族的家譜稱他們的祖宗正是東漢名將鄧禹。
北魏爾朱榮屠殺洛陽貴族時,鄧禹後人帶著祖先遺骨,難度最終輾轉定居湖南,鄧禹墓就這樣落在了湘鄉縣。
鄧賡元跟曾國藩說,雍正年間湘鄉的彭氏家族,為了侵佔鄧氏土地,勾結官府,在地方志里把鄧禹墓認定成了偽墓。
鄧氏族人四處申訴無果,成了冤案。
曾國藩一听,這還了得?
決定為鄧賡元出頭做主,于是就有了那封寫給湖南巡撫的信。
有了曾國藩的支持,湘鄉鄧禹墓,這個離鄧禹本人歷史活動範圍最遠的鄧禹墓,就變成了真鄧禹墓。】
東漢,建武十三年。
高密縣。
提到自己的埋骨地,高密侯鄧禹很確定自己埋在高密。
因為提到的七個陵墓所在地,沒有洛陽的名字。
不出意外,要麼陪祀皇陵,要麼埋在封國。
既然沒有皇陵的名字,那就只可能在自己的侯國了。
怎麼可能舍近求遠,埋的和自己毫無關系的地方。
哪怕說自己埋在南陽新野也成,好歹也是祖地,可偏偏沒有,那就只能是侯國所在地了。
新野表示我們和那些妖艷賤貨不一樣,我們不造假,我們是實打實的鄧禹故里,誰來也搶不走。
但後人又提到是因為北境淪陷于胡人之手,兒孫帶著自己遷居。
換做自己,發生這種事,大抵也是會把祖陵遷走的。
所以,現在鄧禹也搞不清楚自己未來究竟是埋在何地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鄧禹墓?
鄧賡元的故事其實已經給了我們答案,關鍵就是一個東西家譜。
在唐朝以及唐朝之前,家譜是世家大族特權的一部分,普通人家沒資格編修家譜。
北宋時期,隨著地主士紳取代世家大族成為統治階層的主體,編修家譜的限制開始松動。
歐陽修、甦洵等人開創的“歐甦遺式”逐漸成為譜系學的主流。
明朝嘉靖年間,中國家譜學迎來了一波大轉折。
受大禮儀事件的影響,修譜自皇室從上到下全面放開,民間開始大修家譜。
家族無論貴賤都可以修家譜,平民無論貧富都可能入家譜,家譜迎來了全盛時代。
但是問題隨之而來,大多家庭都沒有明朝之前的記錄,該怎麼辦呢?
答案也很簡單,找不到祖宗,就認一個。
只要找到時代合適的歷史名人,再編一些像模像樣的家族遷徙路線,就能自圓其說。
在旺盛的市場需求下,許多明清文人當上了修譜先生,為付費客戶編修家譜。
出錢不多的,直接套模板,幫你找幾個不同時代的同姓名人串起來。
錢給的夠多的,可以精細化定制,做到邏輯嚴謹、不落俗套,還支持追溯三皇五帝。
隨著修譜的進行,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認祖宗需求,與高質量祖宗供給不足的矛盾。
畢竟大家的祖宗認來認去,同姓的歷史名人就那麼多。
不同家族的說法難免出現沖突,年代、人物、輩分經常對不上。
面對這種尷尬的局面,一些家族選擇了溝通談判,通過聯宗的方式把家譜合並,修正掉其中不合理的漏洞。
但也有很多家族不願妥協,或者根本不知道其他說法的存在,于是出現了各種矛盾沖突。
人們為了爭奪正統,順理成章的就需要一個名人陵墓作為證據。
在這種背景下,明清時期的大修譜運動帶動了大修墓運動。
各種歷史人物的陵墓,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
有些時候,同一個人的不同陵墓能夠達成某種妥協。
例如北京房山和河北邯鄲各有一個燕國將軍樂毅墓。
鑒于樂毅最終死在趙地而非燕地,邯鄲樂毅墓被認定為真墓,而房山樂毅墓退居為衣冠冢。
再比如清代河南湯陰縣有一座岳飛墓。
但是從歷史可能性和名氣來說,湯陰岳飛墓都爭不過杭州岳王墳。
湯陰岳飛墓後來悄無聲息拆掉了,現已無存。
最奇葩的案例是仲氏祖先孔子弟子子路的墓。
明朝時河南長垣縣、濮陽縣、清豐縣各有一個子路墓。
為了合理解釋,明清文人推理稱既然史書記載子路死後被衛國國君剁成了肉醬,那麼這三個墓埋藏的應該就是子路身體的不同部位。
不過就算有如此和稀泥的解釋,古代長垣縣和濮陽縣的士紳們,一直在為子路的頭究竟埋在哪里爭吵不休。
直到現在,河南新鄉市和濮陽市還在爭論真假子路墓。
認定一個真墓後,其他陵墓退居為衣冠冢,算是比較體面的處理方式,
但如果互不相讓,就只能吵到地老天荒了。
例如安徽霍山縣檔案館收藏的《甦氏宗譜》稱甦軾葬于本地。
當地人認為河南郟縣甦軾墓是衣冠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而河南郟縣半步也不退讓,認為霍山東坡墓才是假墓。】
北宋,元豐年間。
前往汴梁的船上。
王安石總算是找到機會調侃甦軾了。
輕輕提溜著魚竿,王安石笑著問道“子瞻,將來埋在哪兒?”
“……”
甦軾露出一張苦瓜臉,我還沒死呢,怎麼知道將來埋在哪兒?
不過,甦軾的苦笑隨著天幕的繼續播放,瞬間變成了大笑。
【類似的還有江西金溪縣王安石墓。
今天在地圖p上,依然能搜索到金溪縣的北宋名相王安石之墓,但狀態卻是已關閉。
這很可能是江甦王安石後人舉報的結果,因為他們堅信王安石墓位于南京。
當然操作最風騷的還是鄧賡元,為了給家鄉的鄧禹墓爭取地位,直接召喚來了曾國藩的鐵拳。
除了認祖宗,明清地方士紳偽造名人陵墓的另一個重要動機是提升地方名望。
從太昊陵、黃帝陵、炎帝陵到紂王墓、妲己墓、比干墓,各種上古聖王和傳說人物的陵墓都在明清時期被人們發現,乃至作為祭祀場所。
有官員立碑留匾、文人寫詩作賦,到現代也成了正兒八經的古跡。
明清大修墓運動以來,中華大地上遍布著古代名人的陵墓。
尤其在歷史悠久的華北地區,各種真假陵墓交相輝映,文獻傳說層層掩映,行走在鄉間就能感受到群眾創造力的勃勃生機。】
~~~~~~
評論區
【偽譜附會之風始于唐而興于宋,尤其是宋,簡直偽得離譜。】
【祠堂修建時間,可以反向證明家譜偽造時間。】
【這些都不算啥,與炎黃二帝逐鹿中原的蚩尤,在我們當地領導的努力之下,他的墳墓已經坐落在我們縣了!】
【我家的族譜,前邊幾頁是老族譜的影印版,也是明清時候的,開頭直接給我干到周文王去了。】
【我們家現在的族譜是根據明朝人寫的,明朝人是根據唐人寫的,唐朝老祖追到漢初,漢初老祖追到燕汲子,燕汲子追到周召公。】
……
北宋,元豐年間。
“介甫~”甦軾捏著嗓子,賤兮兮的聲音在王安石耳邊響起。
“哼,老夫死了,一把火燒了,骨灰灑進河里,不立衣冠冢。”王安石硬氣的說道。
後人不是要爭嗎?
老夫連爭的機會都不給你們。
“恐怕爭的更凶。”
“灑在上游,下游的人會說水往低處流,下游才是介甫的埋骨地。”
“灑在下游,上游的人會說,魚兒吐了介甫的骨灰,鯉魚躍龍門帶到上游。”
“乃至,河流湖泊的水,總是要往大海而去,將來海邊的人還要爭一爭。”
“哦~~~對了,水會蒸發,到了九天之上,又成了雨水,灑滿大地。”
“到時候,華夏各地,都可以說是介甫之墓。”
王安石神色不動,閉目養神。
任你甦軾如何調侃,我自巍然不動。
見狀,甦軾小聲叨咕道“佛教也喜歡火化,未來會不會有人認為介甫是得道高僧,找幾粒石子,冒充舍利子,再給介甫封個羅漢、菩薩?”
“甦子瞻!”王安石胡須盡抖!
甦軾不打不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懷民,救我。”
張懷民捂著眼楮,五指漏了個縫。
子瞻,委屈你了。
王安石病重,請醫師查看,主要病因乃是心中郁氣難解。
若非天幕出現,讓他強撐著一口氣,恐怕命不久矣。
因此除了喝藥湯調理身體,還得想辦法,讓他將心中的郁氣排解出來。
所以,一路上,甦軾總是調侃王安石、開些不大不小的玩笑。
讓王安石開心,亦或者讓王安石罵自己兩句,揍自己一頓發泄一下。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刷視頻震驚古人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