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趙氏孤兒的主角、趙氏家族宗主趙武,正式擔任晉國中軍將了,這是一位青史留名的新一代晉國政壇牛人。
在接下來的晉國風雲中,趙武以其自身的魅力和能力,輔佐著平庸的晉平公將晉國霸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也把趙氏家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趙武,生于公元前591年,卒于公元前541年,嬴姓趙氏,名武,謚文,世人尊稱其為趙孟,史稱趙文子。
趙武曾祖為晉國前中軍將趙衰,祖父為前中軍將趙盾,父親為晉國前下軍將趙朔,母親為趙莊姬,也是晉文公的曾外孫。
趙武自出生起就籠罩著趙氏家族所帶來的巨大光環,趙氏家族自趙衰以來歷經三代,代代入卿為相,無論是政治勢力還是封邑財富,都是當時晉國最強大的家族之一。
但是,隨著父親趙朔于公元前591年左右不幸英年早逝,趙氏家族陷入了一場大小宗之爭。
在越演越烈的晉國內部權力斗爭中,趙氏家族發生內訌並不幸被奸人利用,最後于公元前583年,趙氏被滅族。
趙氏大宗悉數被滅,留下當時尚年幼的小宗宗主趙武以及別支邯鄲趙氏宗主趙旃。
如果沒有韓厥感激昔日趙氏家族對他的養育知遇之恩,一直關心關注著趙武的成長,趙氏家族想要重新崛起,那可是難上加難。
趙氏家族自趙衰、趙盾兩代執政,尤其是趙盾的“夏日之日”般雖忠君但冷酷的執政手段,樹立了大批的政敵,許多家族都巴不得趙氏家族完蛋。
在韓厥的幫助下,趙武終于繼承了趙氏宗廟,以趙氏家族宗主之名,保住了風雨飄搖的趙氏家族。
可以想象,趙武的成長經歷是艱難的。由于自己年幼,趙氏家族主要還是依靠旁支的邯鄲氏宗主趙旃在負責。
趙旃也很清楚,曾經的趙氏家族勢力過于龐大,所以才會分出許多的旁支出來。
在外部勢力不能摧毀趙氏家族的情況下,趙氏家族終于被自己打倒,內訌導致了趙氏家族的覆亡。
經歷了趙氏家族大宗被滅的慘劇後,趙旃很清楚,趙氏家族必須低調行事了。
所以,原本一出道便是愣頭青形象的趙旃,此後迅速成熟起來,再也不張狂跋扈。
趙旃小心翼翼地操持著趙氏家族,從不參與晉國各公卿大夫們之間的權力斗爭,他迫切盼望著趙氏家族宗主趙武快快成長起來。
對這位堂叔,趙武表示出了極大的尊重,也從趙旃身上學到了低調兩個字的意義。
在韓厥和趙旃兩位卿大夫的共同關心下,趙武就在遭遇了家族巨變後慢慢長大,小心謹慎地在晉國政壇權力斗爭的夾縫中茁壯成長。
趙氏家族曾經蒙難的經歷,造就了趙武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理念︰謙恭待人、低調為人、謹慎處世。
趙武很清楚,當年陷害趙氏家族的,除了那個已經被滅族的屠岸家族外,欒氏家族、 氏家族都是重要責任人。
但趙武一直隱忍不發,在趙武的少年時期,趙武只做一件事,那便是奮發學習。
你趙武不是叫武嗎?你應該棄文從武啊,長大了還可以報仇啊?
不,武力有個屁用,關鍵時刻,還是文化知識最重要。
魏 夠厲害了吧?但就是文化水平不夠,導致違反軍紀,數十年從君流亡擁護之功被一筆勾銷,甚至導致整個魏氏家族在好幾代一蹶不振。
不但要認真學習,還要裝聾作啞,難得糊涂。
趙武的難得糊涂,突出地表現在對所有晉國卿大夫家族都表示極高的尊崇。
史料記載,趙武行完成人禮後,他挨個去拜訪當時的晉國卿大夫及晉國重要人士,虛心听取他們對自己的教誨,給我們留下了“趙武相禮”的典故。
春秋時期,男子年滿20歲時要行冠禮,即加冠,以示其已成人。
一般情況下,男子成人後方可被家族正式承認,之後可以正式娶妻。女子則是在滿15歲後行笄禮,即及笄,之後可以正式嫁人。
但是,趙武的成人禮卻根本沒到20歲便舉行了。史料記載,公元前576年,晉厲公主持完成了年方16歲的趙武的成人儀式。
此時,離趙氏家族被滅的下宮之難過去不過七八年。但趙武的好學以及謙遜,以及他清秀俊美的儀表,已經引起了當時有意打壓晉國那些勢力過于強大家族的晉厲公的注意。
晉厲公急需要趙武這樣的功臣之後快快成長起來,成為輔佐自己的重要力量。
行完成人禮後,趙武相繼拜見晉國八卿領導班子成員。
當時的中軍將欒書非常感嘆,他贊嘆著趙武的英俊,並對趙武道︰“不錯,小伙子長得帥啊,好好努力,不要象你父親那樣華而不實。”
欒書對趙氏家族是有愧的,因為趙氏家族被滅的一個幕後重要推手正是這位時任中軍將的欒書,所以欒書對趙武當然有著一定的防備心。
正因為如此,欒書不可能對趙武有實質性的教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欒書看來,趙武估計也是一個繡花枕頭,就象他的父親趙朔一樣,長得帥,但沒多少用。
趙武又去拜見上軍將荀庚,荀庚也只是敷衍了一句︰“帥小伙,不錯不錯,你將來一定能夠成為晉國棟梁。只可惜我老了,看不到你的將來嘍。”
趙武當然很清楚,中行氏家族在滅趙氏家族時,雖然只是听命于國君和中軍將,但至少還是幫凶。
你荀庚作為中行氏家族宗主,雖然也希望晉國能夠出一位忠中君愛國的青年才俊,但對趙武這位趙氏家族後人還是忌憚的。
中軍佐士燮是一位老成持重的卿大夫,他非常看重趙武,他語重心長地對趙武道︰
“年輕人,看著你成長了,我很高興啊。希望你要牢記,賢人受寵而慎,愚者得寵而驕。明君賞諫臣,昏君卻懲之。
古之君王,建德政而納百姓之言,命樂師誦讀箴言,百官獻詩諷諫而不受蒙蔽,納商旅之言于市井,辨吉凶于歌謠,考察百官于朝上,詢問毀譽于道旁,以糾不正。
這一切用以提高警惕,明君最痛恨的就是驕傲。切記切記。”
趙武听後再次施禮拜謝,這才是真正的金玉良言!因為這正是士燮的父親、前中軍將士會以此來訓導自己子孫的家訓!
士會、士燮父子這兩位士氏家族最頂尖的牛人,就是憑借著這樣的家訓,使士氏家族發揚光大。
只是可惜,到了士燮的兒子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