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晉國風雲

第173章 董狐直筆留青史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千里草人 本章︰第173章 董狐直筆留青史

    當時晉國的大史官叫董狐,這是一位不畏強權的正直史官,他在史書上認認真真記下了“趙盾弒其君”這五個字!

    然後,董狐將記錄本恭恭敬敬地呈給趙盾看。

    趙盾一看,我勒個去,怎麼說我趙盾弒君啊,人明明是趙穿所殺的好不好?

    趙盾當場便跳起了大腳,他沖著董狐就發火了︰“您作為史官,怎麼可以罔顧事實啊!

    是國君要殺老夫,哪里是老夫要弒君啊?

    殺國君的人是趙穿,當時老夫已經流亡了啊。人都沒在場,怎麼說是老夫弒君?快改過來!”

    董狐嚴肅道︰“作為史官,記史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到內在的深層次的東西。

    確實,國君是趙穿殺的。但如果沒有您的指使,趙穿敢弒君嗎?

    您可能會說沒有指使過趙穿,那您作為執政大夫,怎麼不立即殺了趙穿?

    再則,您雖然流亡了,但您根本沒出過國境,您一直呆在晉國。

    只要您仍舊在晉國,那您仍舊是中軍元帥,仍舊是執政大夫,就得為國君之死負責。

    既然您不肯緝拿凶手,那只能說明國君是您指使殺害的。”

    趙盾頓時語塞。

    是啊,自己作為中軍元帥,按理應該立即將趙穿緝拿歸案,依法懲處!

    但自己下得了這手嗎?

    趙穿是為了自己才犯弒君之罪的啊。

    顯然,董狐給趙盾出了一道世紀難題︰要麼殺了趙穿,要麼將罪名攬到自己頭上!

    趙盾又氣又急,但最終卻是無可奈何。

    名聲固然重要,而且是永遠記在歷史上的弒君之罪!

    但趙穿也很重要,如果自己殺了趙穿,那自己就是有負趙穿,作為趙氏家族宗主,非但不保護重要族人,反而殺了保護自己的重要族人!

    那今後在自己的趙氏家族內部,可能會引發無窮無盡的矛盾和內斗。

    在晉國這樣的國家里,家族不穩定便意味著災難!

    趙盾終于嘆了一口氣,道︰“我之懷矣,子詒伊戚!這便是在說老夫啊。”

    什麼意思?

    趙盾這話源于詩經,意思就是因為自己有太多的依戀,所以給自己帶來了麻煩。

    趙盾當時選擇逃亡,但他實在舍不得離開晉國,結果趙穿殺了晉靈公時,趙盾還滯留在國境內。

    趙盾的最終決定是保全趙穿,而讓自己背負起弒君之惡名!

    他只是嗟嘆不已,並沒有強迫董狐修改記錄。

    就這樣,趙盾弒君這事就被歷史給定了性並記錄了下來。

    讀史至此,不由感慨趙盾的心胸開闊。要知道,當時的趙盾可謂是權勢通天,他完全可以強令董狐修改記錄。

    但他沒有,單從這一點看,趙盾可稱為良臣!

    大約50年後,公元前548年,東方大國齊國也發生了權臣弒君事件。

    當時的上卿崔杼弒殺了國君齊莊公,齊國太史記錄“崔杼弒其君”。

    崔杼不干了,他命令太史必須修改記錄,太史不改,于是太史被殺。

    新任太史是其弟,繼續記錄“崔杼弒其君”,繼續被殺。

    然後是太史的三弟出場,繼續被殺。

    輪到四弟,這是太史最後一個兄弟了,而後面太史家里的子佷輩們都一個個輪流排著隊!

    殺人,那是你權臣的權力。

    但直筆記史,那是我太史的責任!

    我們在講齊國風雲時把這一段故事講得很具體,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三位太史都是同一家的兄弟們。

    然後這一家子的子佷們都來了,最後是太史家族的小宗南史氏也帶著全家人來了!

    他們來做什麼?

    他們來𥕜衛太史的尊嚴!

    崔杼弒國君這是不爭的事實,太史手頭握的雖然不是刀而是筆。

    但這支筆,是最剛直的筆,事實是怎樣的,記錄必須怎樣!

    董狐是幸運的,他沒有遇到齊國崔杼這樣的惡臣,而是趙盾這樣的良臣。

    所以,他不但能夠記錄下晉靈公被弒的詳細事實,還給後代史官樹立了一個榜樣。

    後來,孔子也稱贊董狐,說他“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這便是董狐直筆的典故,意思是指敢于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貴的正直史家。

    而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跡,可以說是開創了中國古代史官直筆記史傳統的先河。

    董狐直筆,開創了史官如實記錄歷史的先河,而後來齊國的太史一家為直筆付出了慘烈的代價,但足以震撼中國歷史。

    史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職業呢?

    太史,是中國歷史上很古老的一個官職,自夏代以來便有此職。

    在春秋時期,太史官的主要職責就是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同時還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

    太史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的職位,到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君舉必書”的制度,即國君的一切都要被記錄下來。

    于是,史官也有了具體的分類。

    據說國家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其中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國之志,內史掌書君命,外史掌書出使,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以史官的工作還是很具體的,但不管是何種史官,有一件事是絕對不能隨便的,那便是如實記錄史事。

    一般太史官這個職位,是世襲的。

    父親去世前把職位交給自己的兒子時,往往會要求兒子一定要做到四個字︰太史直筆!

    太史直筆,就是如實記錄歷史,就是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史事是怎樣的,就必須客觀如實記錄。

    這需要太史官必須不畏強權甚至不惜犧牲!

    在中國的歷史上,涌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史官。

    如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當時作為漢朝的太史令,寧可得罪漢武帝,遭受最令男人恥辱和痛苦的宮刑,也要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

    在晉國這位記錄了趙盾弒君的史官董狐之前,中國歷史還有一位著名的史官,也是董狐的祖先,西周初期的辛甲!

    辛甲,商末周初年史官,原來是商紂王帝辛時期的史官。

    商紂王帝辛是一個相當有作為的商王,但正因為他取得了很多業績,所以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到後來驕傲自滿恣意妄為。

    商紂王更因為寵信妃子妲己後,變得荒淫暴虐,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辛甲多次勸諫,據說向紂王進言七十五次之多,但紂王不听。

    辛甲失望了,于是投奔西周,受到周王重用,任周太史,受封于長子,即今山西高官子縣。

    辛甲他在太史任內,倡導百官“官箴王闕”,以針砭國君缺失為己任。

    據說,與辛甲相關的最重要的箴言便是《虞人之箴》。

    虞人,是當時管理田獵的官員稱謂。《虞人之箴》就是管理田獵的官員向帝王提出的諫言。

    “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

    在帝夷羿,冒于原獸,忘其國國恤,而思其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獸臣司原,敢告僕夫。”

    這是一個叫司原的虞人對國君的勸諫,大致意思就是大禹時代,劃國家為九州,九州水陸相通,讓百姓有所居而樂,畜禽有草食而繁殖,人獸和諧相處,良性循環,這就是德政。

    到後來,後羿弒君奪位,卻貪戀漁獵,不理國政,過度使用武力,從而損害國家根本。

    所以,臣斗膽勸誡國君不要這樣。

    《虞人之箴》的歷史地位很高,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辛甲作為史官,經常給君王提類似的建議,其根本理念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叫什麼?

    這就是道,天道的道,而辛甲也就奠定了其在道家思想上的地位。

    辛甲受封于長子,後來長子成了晉國的城邑。辛甲的後代世襲了封邑,董狐正是其直系後代。

    有人說董狐出自姬姓,這個值得懷疑。

    因為辛甲本是商王朝太史,能夠在商王朝擔任太史這樣重要官職的,一般應該是商朝王族中人,商王為子姓,故有可能辛甲應為子姓。

    所以董狐,應是子姓。

    那到了董狐時為何成了以董為氏呢?

    這與太史的具體工作職責有關。

    因為太史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董督典籍。

    董督在中國古代是很常見的一個詞,董督典籍,就是掌管、監督典籍的意思。

    董的本義是鼎董,這是一種比蒲草細小的草,指監督管理,後指主管、統帥等。

    我們現在最常見的一個詞“董事長”,就是源于此意,指一家公司里的管事的最高領導。

    有一個成語“不知董”,說是連董草都不認識,比喻愚昧無知。

    關于姓氏淵源,一般有這麼幾種︰帝王君主賜氏,以原故國名為氏,以封邑為氏,以官職為氏,以某個著名祖先的字為氏等。

    還有便是以從事工作的具體職責為氏,比如董督典籍作為太史的重要職責,其後人便以董為氏。

    這便是董狐之董氏來源,到這個時候,已經成為晉國一大家族了。

    這也是中華姓氏文化中董姓的淵源之一,源于子姓。

    董姓的另外一個淵源則是源于己姓。黃帝後裔己叔安在夏王朝時被封于,即在今河南唐河縣一帶。

    叔安有一個兒子擅長養龍,專門為帝舜馴養龍,被帝舜任為豢龍氏,賜姓為董,封之于川,即今山東定陶縣。

    其後裔就以董為氏,成為董姓淵源之一。

    喜歡春秋晉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春秋晉國風雲》,方便以後閱讀春秋晉國風雲第173章 董狐直筆留青史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春秋晉國風雲第173章 董狐直筆留青史並對春秋晉國風雲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