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農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

第381章 後知後覺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石頭會長大 本章︰第381章 後知後覺

    一年的收成都在田里,韓家村的村民都快瘋了,雨勢稍微小了一點,他們就沖進田地里去搶收。

    收上來的稻谷濕漉漉的,還沾染著泥巴。

    這會兒也不能像以前一樣在打谷場上脫粒,因為現在的打谷場全部是泥巴,都沒有下腳的地兒。

    沒辦法,韓家村的村民,也只能每家每戶領一些濕稻谷,用棒槌捶打稻草,使稻谷脫粒下來。

    一個壯勞力累死累活一天,也脫粒不了多少稻谷,速度慢的驚人。

    這被脫粒的糧食,上面沾滿了泥巴,還有碎稻草,為了使碎稻草和谷粒分開,有聰明人就用水泡著洗一下。

    沉下去的是顆粒飽滿的稻谷,飄上來的是碎稻草,想法是好的,可吸足水分的稻谷,馬上就有發芽的跡象。

    這可是全村人的糧食,韓家村的人都急瘋了。

    要是這一年的糧食不搶收回來,到時候都沒糧食吃,會餓死人的。

    從現在到來年的秋收,還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沒有糧食,那樹皮都要被人啃干淨了,一想想解放前鬧饑荒的情景,所有人都嚇壞了。

    而此時趙家村卻傳來了消息,他們因為提前就開始秋收,所以下雨的那天,也就淋濕了幾千斤的糧食。

    全村的糧食,幾乎全部搶收回來了,雖然提前搶收的糧食,會讓產量有所降低。

    但是比起稻谷受潮發芽等,這點損失不值一提,剩下幾千斤受潮的稻谷,也非常的好解決。

    直接上煙炕,加點火,不到一天的功夫,那幾千斤的稻谷就差不多給炕干了。

    趙家村所有的糧食都進了倉庫里,黃三也樂的合不攏嘴巴,滿眼血絲的他終于也能睡個好覺了。

    因為陰雨連綿,縣里也非常的擔心,連同公社的干部,都往村里跑,一來幫忙抗災,二來看一下每個村的秋收工作。

    等到他們去韓家村的時候,看到韓家村的老少爺們們,一個個通紅的眼楮,疲憊不堪的身體。

    都在想辦法搶救那些受潮,和眼看要發芽的稻谷,韓家村此次秋收不利,看著也讓人很揪心。

    但是到了趙家村就不一樣了,趙家村的村長黃三,居然在家睡覺,其他的村干部也都在家休息。

    這一幕看的縣里和公社的干部臉都黑了,等他們跑到村邊的田地里,看到收割的干干淨淨的稻田,一下子驚呆了。

    走過那麼多的村落,幾乎所有村落的秋收都沒有完成,許多村里的稻谷都倒在了田里,這是第一個看到稻谷搶收成功的村落。

    除了這些,公社和縣里的干部,都發現了趙家村的煙炕,這不起眼的東西在此時就是寶貝啊。

    只要把潮濕的稻谷放進煙炕里,多則一天,少則半天,這被打濕的稻谷都能炕干。

    有了這東西,就不怕稻谷發芽了,一下子黃三就忙碌起來了。

    下河村和何家村的村長都找過來商量,甚至何家村的村長,還把何平和何凡都帶來了,主要是想讓他們勸說一下張建國。

    讓趙家村借煙炕給他們用用。

    “借煙炕可以,回頭你們多少留一點點糧食,或者別的東西都行,因為砌煙炕的時候也都記了不少工分……”

    張建國倒也爽快,煙炕肯定是要借的,適當的收一點糧食或者紅薯啥的,主要是趙家村也不寬裕。

    多一些口糧,大家也能多吃兩口飯,畢竟下河村和何家村,條件都比趙家村強。

    “這都是小事,借用你們村東西,自然是要給錢給東西的……”

    兩個村的村長此時都慌了,能找到這麼好的東西,解決他們糧食受潮的大問題。

    適當的給點東西補償,這是很正常的。

    關鍵是人家也沒獅子大開口,所以,何家村和下河村很快就送來了一車車受潮的糧食。

    趙家村這邊也沒閑著,前陣子村里儲存了不少的木柴,這會兒這些木柴也拿了出來,算是借給隔壁村的。

    然後用這些木柴燒炕,也幸好趙家村的煙炕多,一車車的糧食進去,也不敢等著糧食全部炕干。

    只要水分稍微小一點,不至于發芽就行,這兩個村雖然折騰了一大圈,可糧食損耗也不少。

    但是好歹保住了一大半,產量有去年的四分之三,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至少國家的糧食交了以後,老百姓不至于餓肚子。

    韓家村全村老少爺們,都忙的腳不沾地,但是最後的產量卻不足去年的一半。

    要是所有的村子都是這樣,韓家村也不會那麼顯眼,可隔壁的趙家村,只比去年總產量少了十分之一。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兩個村的產量一對比,那差距一個是天上,一個是地下。

    最讓人搞笑的地方,是有幾戶上一輩是趙家村人,分家後搬到韓家村的村民。

    原本想著韓家村,靠公社那邊近一點,各方面條件好一點,誰知道現在收糧食,跟趙家村沒辦法比。

    要是長此以往,他們還不如搬回趙家村。

    沒看到趙家村去年打獵,今年大豐收,村里還開了窯廠。

    這都是讓人羨慕眼紅的事呀。

    隔壁村的人也在偷偷的算賬,去年打獵,今年開窯廠還有大豐收,沒看到趙家村今年的新房子都變多了。

    照這樣下去,趙家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還不如趁著這個時候趕緊搬回來。

    類似這樣的事兒還不少,一時間黃三都有些為難,村里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

    可問題是資源有限,搬回來的人多了,他們多分點資源,別人就要少分點。

    村里人可就不樂意了。

    而連綿不絕的陰雨,一年下了二十天才停下來,這個雨覆蓋的面積非常廣。

    隨城隔壁幾個縣市,幾乎都遭了災,因為這個雨一直讓秋收處于停歇狀態。

    農民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田,能收上來的稻谷卻寥寥無幾,許多縣城跟張建國前世一樣。

    都遭災了,原本的稻谷產量不足去年的二分之一。

    而隨城在徐國忠的帶領下,雖然也遭災了,但是因為提前秋收。

    全城的統計平均下來,今年的糧食產量有去年的七八成,已經算是一個非常耀眼的成績。

    特別是趙家村,居然有九成的收成,簡直在附近所有縣城中成為傳奇一般的存在。

    為此,城里的領導和公社特意來表彰這事。

    喜歡七零農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請大家收藏︰()七零農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七零農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方便以後閱讀七零農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第381章 後知後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七零農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第381章 後知後覺並對七零農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