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對準那塊危險的碎片,射出了能量光束。光束並非用于破壞,而是以一種奇特的頻率振動,巧妙地中和、疏導著碎片內部不穩定的能量結構。這是秩序能量精準控制技術和混沌能量隨機干擾技術的一種詭異結合應用!
待碎片穩定後,它才再次伸出觸手,安全地將其吞噬。
它學習了。它適應了。它進化了。
就在這不斷的吞噬、學習、進化中,它的體積已經增長到了一艘小型護衛艦的大小。形態也固定了下來︰一個修長的、中心略厚的流線型主體,表面光滑,銀灰與暗紅交織,沒有任何多余的裝飾或明顯的艦橋、炮塔結構,整體看起來更像一顆巨大的、經過精心雕琢的種子或某種深海生物。只有表面那些能量脈絡的流動和偶爾打開的傳感器孔洞,暗示著其內部的不凡。
它的能量儲備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能量儲備達到閾值二…滿足遠程躍遷預備需求…信號源坐標最終確認…】
【邏輯核心︰規劃航行路徑…計算最優能量消耗模式…】
【驅動單元︰初始化…開始構建躍遷能量場…】
它停止了吞噬。所有觸手收回體內。表面的能量脈絡以前所未有的亮度亮起,龐大的能量向著尾部如果那可以稱之為尾部的話)匯聚。
是時候出發了。
它最後“回望”了一眼這片孕育了它的廢墟,以及遠方那顆蔚藍色的星球。它的傳感器記錄下這一切,存入數據庫,但沒有產生任何“留戀”或“感慨”。它的全部邏輯和本能,都指向了那個遙遠的、正在衰弱的求救信號。
空間開始扭曲,在它的後方形成一個微弱的、並非完全秩序也非完全混沌的、帶著暗紅與銀灰交織光暈的躍遷窗口。這種躍遷技術,似乎融合了伊甦的生物能量躍遷和收割者的秩序超空間驅動特性,卻又有些不同。
下一秒,這艘奇特的、自生的、融合了多方遺產的飛船,悄無聲息地滑入了躍遷窗口,消失在了地月空間的廢墟之中。
…
旅程是漫長而孤寂的。
它持續監听信號,微調著航向。信號越來越弱,斷斷續續,仿佛風中殘燭。這驅使著它將能量優先供給推進系統,以極限效率趕路。
它穿越了小行星帶,沒有引起任何注意。它的簽名太過于奇特,既不是生物,也不是機械,更不是純能量體,常規的探測系統甚至會將其誤判為一團密集的星際塵埃或一種未知的微弱自然現象。
它偶爾會遇到一些零星的星際物質雲,或者微小的流浪天體。它會根據能量消耗的判斷,決定是否稍作停留,汲取這些微不足道的資源,彌補躍遷的能量損耗。它的進化從未停止,每一次汲取和航行,都讓它的內部結構更加優化,能量利用效率更高。
它甚至遭遇了一次小規模的、兩個未知文明可能是某個失落殖民地的幸存者後裔)之間的太空沖突。幾艘粗糙拼裝的戰艦正在交火,能量光束和導彈亂飛。
它沒有絲毫介入的意圖。它的邏輯核心瞬間計算出了所有流彈和能量爆發的軌跡,冷靜地調整航向,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如同鬼魅般穿過了戰場的邊緣,沒有受到任何損傷。交火雙方的傳感器上或許閃過一個無法識別的微弱信號,但很快就被激烈的戰斗信息淹沒了。
它就像宇宙中的一個幽靈,沉默、高效、目標明確。
終于,經過不知多少次躍遷和漫長的慣性航行,它抵達了計算出的信號源區域——柯伊伯帶外圍一片極其寒冷、空曠、遠離恆星星光的黑暗地帶。
這里,幾乎空無一物。只有遙遠星辰的微光和永恆的寒冷。
求救信號已經微弱到幾乎無法捕捉,只剩下最後一絲規律性的能量脈沖,如同臨終前的心跳。
它的傳感器全力運轉,掃描著這片虛無的空間。
【信號源強度︰極微弱…定位精度受限…啟動高精度量子共振掃描…消耗儲備能量15…】
它不惜代價。一種無形的掃描波束以它為中心擴散開去,感知著空間最細微的扭曲和能量殘留。
找到了!
在距離它數千公里處,一個微小的人造物體正在緩慢旋轉。那是一個伊甦信標,但比月球那個要小得多,可能只是一個前哨或偵察單位。它破損嚴重,表面布滿撞擊坑和能量灼燒的痕跡,顯然經歷了慘烈的戰斗或者意外。它的主體幾乎被撕裂,只有核心部分還在依靠最後的備用能量,執拗地發送著求救信號。
在這顆破損信標的附近,漂浮著一些其他的東西——幾塊巨大的、非伊甦風格的金屬殘骸。它們稜角分明,結構厚重,帶著一種冰冷的、實用主義的設計感,上面隱約可見某種從未見過的、類似猛禽利爪抓痕的徽標。這些殘骸看上去年代久遠,似乎是很久以前一場戰斗的遺留物。
新生飛船緩緩靠近那顆瀕死的伊甦信標。它伸出一條縴細的、探針般的觸須,輕柔地接觸到信標破損的外殼。
【建立物理連接…嘗試數據交互…訪問信標核心日志…】
信標的防御系統早已失效。最後的能量迅速流逝。它毫無阻礙地讀取了信標內部存儲的、即將隨著信標死亡而徹底消失的信息碎片。
信息洶涌而來,大多是雜亂無章的損壞數據流。但通過強大的邏輯核心重構和解析,它逐漸拼湊出了概貌。
這並非一個簡單的求救信號。
這顆信標,是無數個紀元前,伊甦文明派往太陽系外圍乃至更遠奧爾特雲進行偵察的眾多前哨之一。它的任務是監視深空,預警可能存在的、來自太陽系外的威脅。
而在它的最後日志里,記錄了一次遭遇戰。它遭遇了一艘陌生的、風格迥異的、極具攻擊性的戰艦。日志中殘留的圖像碎片顯示,那戰艦的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