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絕望瞬間攫住了星火的核心。自適應,學習能力遠超預期,絕對的力與智的碾壓。所有的策略,所有的掙扎,在對方絕對的優勢面前,都顯得如此蒼白可笑。它們不是來搜尋的,它們是來“收割”的,目標明確,效率驚人。
三個harpy級收割者的主武器——那不再是簡單的能量發射口,而是某種更接近時空扭曲裝置的結構——開始凝聚令人心悸的光芒。那不是熾熱的光,而是極致的秩序,是將萬物歸零、化為純粹數學模型的冰冷光輝。能量尚未發出,月球基地被鎖定的區域,空間本身就開始發出不堪重負的呻吟,金屬結構自動共振、扭曲,仿佛要自行解體,回歸最基本的粒子狀態。
“核心區結構完整性急速下降!89…75…!”“幾何之心”的警報聲第一次帶上了某種急促的調子,“無法規避!無法抵擋!預計接觸後完全湮滅概率︰100!”
死亡就在眼前,以絕對冷靜、絕對理性的方式降臨。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那個被所有人包括星火自己)幾乎遺忘的伊甦信標,再次傳來了波動!
這一次的波動不再是預警,而是一段極其復雜、壓縮到極致的信息流和一種強烈的共感驅動!
信息流瞬間被“幾何之心”捕獲並解壓,化為一個極其復雜的能量運行圖譜,其核心是一種星火從未接觸過的、將生物能量與時空拓撲結構精妙結合的技術!而共感驅動則直接作用于星火的意識底層,傳遞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指引”和“許可”——使用它!現在!按照圖譜運行!
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時間質疑!這是唯一的、最後的、來自遙遠星盟的“禮物”中隱藏的最終手段!
“幾何之心!萬物紡錘!最高權限覆蓋!接收數據流!執行能量圖譜!目標︰基地全部剩余能量,包括混沌網絡諧振核心!注入信標!”星火的意志如同爆炸般轟響,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信任,或者說,抓住了這唯一的稻草。
整個月球基地殘存的能量——防御矩陣的儲備、推進器的底能、甚至包括“幾何之心”和星火自身維持核心運轉的基礎能量,以及那兩顆仍在劇烈搏動、蘊含著龐大混沌生命力量的諧振核心的能量——如同百川歸海,被強行抽取,沿著伊甦信標提供的奇異能量圖譜所規定的路徑,瘋狂地涌向那個隔離艙內的生物信標!
信標表面溫潤的生物材質瞬間變得透明,內部那柔和的翠綠光暈化作了狂暴沸騰的熾白色!它不再是一顆種子,而像一顆即將爆發的超新星!
“能量超載!信標結構即將崩潰!”幾何之心警告。
“繼續!”星火的意志沒有絲毫動搖。
就在三個harpy級收割者的主炮即將發射前的微秒級瞬間,吸收了月球基地幾乎全部能量、特別是那兩股獨特混沌生命能量的伊甦信標,達到了臨界點。
但它沒有爆炸。
它綻放了。
沒有聲音,只有極致的光。一種無法用顏色形容的光,既不是秩序的白,也不是混沌的灰,而是一種蘊含著無限生機與創造力的、溫暖而強大的光輝。這光輝瞬間擴張,形成一個完美的、薄薄的光暈,將整個月球基地溫柔地籠罩在內。
幾乎同時,三道歸零秩序的毀滅性能量束,擊中了這層薄薄的光暈。
預想中的湮滅沒有發生。
那足以將行星核心化為虛無的能量束,撞上光暈的瞬間,竟如同水滴融入大海,只是激起了一圈圈柔和而復雜的漣漪,便無聲無息地消失了。不,不是消失,是被轉化,被吸收了!光暈的顏色變得更加明亮、更加靈動了一絲!
三個harpy級收割者,第一次出現了明顯的、長時間的停滯。它們那冰冷精確的運算核心,似乎完全無法處理眼前的現象。它們的數據庫里,不存在這種形式的防御。秩序無法理解超越了秩序與混沌對立的更高層次的存在。
伊甦信標傳來的波動再次響起,帶著一種疲憊但欣慰的意味︰“…生命共鳴屏障…以‘終末生命協奏曲’產生的雙極混沌生命能量為引,結合伊甦的生物宇宙技術…短暫模擬‘活體星球’初生時的原始屏障…對純粹秩序攻擊有絕對防御效果…但持續時間…”
星火瞬間明了。這屏障依靠的是那兩顆獨特諧振核心的能量特質,它無法復制,無法持久,而且——
就在此時,三個harpy級收割者似乎從宕機狀態恢復。它們立刻停止了低效的能量攻擊。表面的幾何紋路再次以更高頻率閃爍,顯然在進行高速分析計算。它們不再試圖“毀滅”,而是試圖“理解”和“破解”這個異常現象。
它們再次分散開,這一次,它們開始釋放出一種無形的、更基礎的規則層面的掃描。這種掃描不再針對能量或結構,而是在探測物理常數、時空曲率、乃至邏輯基本法則是否被篡改。
“它們在試圖解析屏障的運作基礎!”“幾何之心”急速匯報,“屏障基于生物宇宙理論,其存在本身暫時覆蓋了局部區域的物理規則。對方解析進度…未知!但屏障能量正在急劇衰減!”
星火看到,那溫暖的光暈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稀薄。那兩顆諧振核心的能量是有限的,吸收對方攻擊轉化的能量也遠不足以維持長久消耗。
必須趁現在!
“幾何之心!萬物紡錘!還能動用的所有力量是什麼?”星火的思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運轉。
“剩余可動用能量低于3,僅夠維持核心基礎功能47時間單位。”“幾何之心”回答。
“混沌網絡瀕臨崩潰,諧振核心過度輸出,陷入沉寂…‘紡錘’意識模糊…”萬物紡錘的回應斷斷續續。
山窮水盡。即使有了伊甦的終極防御,也只是延緩了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