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有87家公司,1908位練習生,從中篩選出了31家公司加8位個人練習生組成了這100位練習生。
    競爭之激烈、話題之豐富、台前幕後新聞之多,倒是近些年內娛少有的狀況。
    甚至李元青看見劉奕菲也在看《偶像練習生》時開玩笑道。
    “我要是晚出生幾年,和他們一起競爭都未必能出頭。”
    劉奕菲有些不相信。
    “我不認為咱們以前競爭就比新一代要少,大花的撕逼只是近兩年消停點,以前大伙也斗得不講情面。”
    李元青解釋道。
    “那些撕逼都是上了牌桌後為更多資源大打出手,都算是已經出頭後才需要經歷。
    你仔細調查一下這些練習生就知道,他們能上桌除了實力以外,身後公司背景更重要。
    我年輕那會兒背景也不深,真參加這類節目,保準第一輪就出局,完全沒得商量。”
    各方娛樂資本力量跟商量好一樣,在這一時間點集體“爆發”!
    知名的、不知名的各家娛樂公司都躍躍欲試,展示著自己的成果。
    其中不乏華藝、英皇等“大戶人家”。
    也有一些不太知名但背景強大的如王撕蔥的香蕉娛樂。
    還有一些“新勢力”出現,例如名不見經傳的坤音娛樂,但這種公司也不是泛泛之輩,大部分之前已經有運營年輕偶像成功範例。
    又或者經紀人長期在業內打拼,攢下了大量人脈資源,未來只要旗下藝人有一點起飛跡象,後續就能通過資源投喂完成咖位飛升。
    在《偶像練習生》中,觀眾看到的是小哥哥們在台上賣力歌唱舞蹈,取得出道機會。
    而在台下,卻是娛樂公司之間實力、地位、資源的全方位角逐。
    這年代,才華依然管用,但背景的作用正在無限放大。
    “像我這種僅憑一腔熱血,獨自打拼的人,成功概率越來越少,有些通道正在慢慢關閉。”
    越來越多年輕人被迫要成為大資本賺錢的工具。
    天才在大資本面前是拗不過的。
    能像李元青這樣成為著名導演後就願意投資年輕導演的情況也會漸漸變少。
    增量環境下,投資後輩有助于利益最大化。
    存量社會里,有本事多吃一口的人只會想辦法吃的更多,後來者想要有些余地只能仰其鼻息。
    劉奕菲嘆口氣道。
    “若是這樣,那確實難出頭,不投靠大公司連機會都搶不到。”
    李元青進入娛樂圈後就沒想過給別人打工,他身上這份傲氣若是放在這個時代,只會被公司雪藏。
    “那青奕公司有想過培養自己的練習生嗎?”
    李元青搖搖頭。
    “老馬不在了,公司藝人發展已經徹底停滯了。”
    培養練習生這個產業是從日韓傳過來的,體系非常成熟。
    各項盈利也很可觀。
    真情實感的飯圈女孩追起星來戰斗力都非常驚人!
    據統計,決賽期間,在粉絲應援平台ohat上,《偶像練習生》前20名選手的粉絲集資超過了1300萬,這其中還不包括故意向對家隱藏的未公開集資金額。
    而愛奇藝決賽當晚公布的1.8億總票數,還是被壓之後的數字,拿獲得4700余萬票的第一名坤哥為例,僅僅一個姐姐站,在決賽期間就貢獻了2100多萬的票數。
    如果再加上官微後援會、40家民間打投組以及散粉的票數,可以想象最後呈現出的數字絕對不止這4700多萬。
    另外,在比賽期間所有對外開放的見面會、決賽中,粉絲們的應援也和已出道藝人旗鼓相當,地鐵燈箱廣告、商業中心ed屏投放、花牆、易拉寶、應援車、燈牌手幅,該有的樣樣不少。
    坤哥個站和粉絲甚至自費在紐約時代廣場、魔都世博谷投放偶像宣傳片。
    這全都是真金白銀!
    當然也存在娛樂公司的投入,刷票、刷分、雇佣後援團等現象。
    這也不能否認他們身上的潛在價值。
    接踵而來的廣告商不是傻子,這群人真能鼓動粉絲購買自家產品。
    變現能力比一些成名演員都還要強。
    也正是因為這塊蛋糕足夠大,才會有那麼多娛樂公司參與其中。
    青奕公司依然選擇堅守制片行業。
    幸運的是,被揪出來的蛀蟲是馬越,要換做電影、電視劇部的人才,對青奕公司造成的損失會難以挽回。
    雖然沒有招新人去參與練習生的爭奪。
    但對倪妮在金像獎的公關,確實付出了努力。
    她也是本屆金像獎入圍女演員里年齡最小的。
    “謀女郎”是她值得驕傲的標簽,闖出更多名堂那是後續的付出。
    四月初,倪妮就南下香江和其他入圍者一起拍攝了提名海報。
    那張年輕臉龐上更多是一股不服輸的倔強。
    她很想回答一些專業問題,奈何香江媒體好像只關心八卦緋聞,接受一次專訪後,她便匆匆更改行程回了北平。
    粉絲對倪妮的出征信心滿滿。
    只有影評人憂心忡忡。
    原因無他。
    金像獎太封閉了。
    金像獎協會主席爾冬升接受新浪娛樂的獨家專訪時,直言不諱回應了外界對金像獎論資排輩、越做越小的質疑。
    “作為一個立足于香江電影評選的獎項,金像獎不會拓展到華語電影評選獎項,除非香江電影的產量低到不能成為一個獎,然而沒有什麼情況會讓香江電影的產量跌到三十部以下。”
    完全不考慮拓展獎項影響力。
    即便內地觀眾對香江年輕明星、青年導演越來越不熟悉,爾冬升也一點不擔心。
    “大概內地觀眾對他們還並不熟悉,但其實他們已經起來了。”
    如此狹隘的發展策略讓內地影迷對倪妮的獲獎前景很不樂觀。
    相反,這種評選氛圍對《天才槍手》男主角陳偉霆非常積極!
    因為爾冬升也知道一點,香江演員後繼無人。
    他能盤點的年輕演員竟然還是古田樂和吳言祖,謝停峰在他口中很可惜,畢竟他不關心演戲更關心當廚子。
    “所以雖然新演員確實少有人知道,但我覺得會填補上來的。”
    感覺這就是在暗示獎項歸屬。
    青奕公司和倪妮都不會再做任何回應,有獎自然會感謝他們的欣賞,沒獎以後就會慢慢減少合作。
    這也不是陳曦和李元青能決定的,完全是由市場,畢竟香江太小,載不動華語電影這艘巨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