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口子在杭州匯合後,還听到了零星關于印小田的流言。
    劉奕菲笑道。
    “你說這算不算定制伴侶?”
    剛好兩人的電影就是講完美伴侶。
    李元青听後哈哈大笑,自己這老婆的腦袋瓜子是真可愛。
    “咱們那電影里,定制的只是個機器人,女主也選擇回歸理性。
    現實里,印小田完全被虛幻給沖昏了頭腦。”
    天造地設、完美匹配的成功案例太少了。
    特別是普通人,遇到心動的異性很正常,遇到完美匹配的異性就得留個心眼,能如此戳中你的心頭好,極有可能就是“殺豬盤”!
    兩口子私底下笑就好,若真是遇見,要麼不提,要麼表達同情。
    畢竟誰也都希望擁有美好姻緣,被人家處心積慮設計,印小田不管當初被騙理由多麼搞笑,他都是受害者,該給予同情。
    兩口子參加的新力量論壇,本屆出席導演、演員、編劇、制片人數量超過一百二十位。
    都是年輕一輩已經成名的電影人。
    這次論壇的題目為“昂首新時代 闊步新征程。”
    以主題發言和對談方式,從自身實際出發,分享華國電影新時代下的初心和責任,共議華國電影在新時代的新目標和新任務。
    廣電總局張局以及總局電影局、浙江省、杭州市有關部門、部分電影單位負責同志出席了論壇。
    發言順序從導演開始。
    李元青當仁不讓被張局點名第一個上台。
    李元青上台見氣氛有些緊張,先開起了玩笑。
    “一開始論壇邀請我,我還好奇問了一句,為什麼我會被定義為電影新力量?
    對方告訴我,因為我年輕。
    雖然我確實年輕,但我在這個行業里也干了十五年,把我劃成新力量也是蠻尷尬的。
    但既然我上來了,那我就和大家分享一點我個人的看法。
    我認為,我麼正處于一個關鍵轉折期。
    從想看電影到想看好電影的過渡。
    這一點在好萊塢進口大片的成績上就能看出來。
    我們有過一段非常尷尬的歷史時期。
    國內票房冠軍長期被好萊塢電影壟斷霸佔!
    從《泰坦尼克號》到我拍的《超體》,接著是《變形金剛》、《阿凡達》,還有我和我老婆合作的《花木蘭》,最後是《速度與激情7》,雖然中間夾雜著幾部華美合拍以及一部《火星救援》短暫奪回過票房冠軍。
    但總體上仍然是好萊塢電影霸佔榜首以及前十名。
    觀眾不在乎好萊塢電影質量,只要對方特效不錯,有幾個不認識但听說是全球知名的巨星出演,就願意為其買票掏錢。
    這種情況說明我們和好萊塢電影存在技術差距,同時體現華國觀眾不信任國產電影。
    好在這一情況發生了變化,《美人魚》拿下冠軍後,接連出現《消失的她》、《戰狼2》,陣地被我們奪回並堅守住了。
    《速度與激情8》只有二十多億,這就是最好的論據。
    好萊塢影迷數量依舊龐大,但願意相信國產片,願意觀看國產片的觀眾數量正在加速擴大!
    雖然重建了部分信任,可更大的危機隱藏其中,那便是國產電影的質量要對得起影迷的信任!
    這會是華國電影接下來想要發展的關鍵,好電影對得起影迷信任,影迷會用票房回饋片方。
    今年已經出現好幾部票房逆襲的實際案例。
    例如我們公司引進的《摔跤吧,爸爸》,它和《銀河護衛隊2》同日公映,前者從開局一千萬華幣,最後總票房超過了十億,後者開局九千萬華幣,最後票房止步十億以內。
    國產片也有類似情況,沒有大卡司、沒有大場面,最後還能取得不錯成績。
    這就說明,影迷現在對好電影的渴求正在逐漸上漲,爛片的土壤雖仍然存在,一定比之前還差上不少。
    這對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會是一個好消息,這類電影聚焦當下,貼近生活,只要電影人能真正扎根底層,用接地氣的方式去創作,出佳作的概率會很高!
    第二點,我認為隨著影院數量的增加,頭部效應會越來越明顯!
    也就是說,未來三十億級至五十億級會愈發普遍。
    因為大盤夠大,一旦出現爆款,連續吃一個月兩個月,三十億就會變得輕松,五十億也可以夠一夠。
    這是市場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在座各位都有可能和吳晶導演一樣,一戰成名!”
    吳晶在台下笑得歡。
    李元青又聊了五分鐘,將舞台讓給了別人。
    下一個發言的人正是吳晶。
    他對于華國電影的未來充滿信心,他透露《戰狼2》成功後,好萊塢很多人都問他為什麼能賣這麼好。
    吳晶硬氣說道。
    “我才不告訴你呢,就是要趁他們迷糊的時候,摸不準華國觀眾的時候,乘勝追擊!”
    台下笑成一片。
    接著,賈科長上台發言。
    他雖然大贊現在是一個好時代,但華國電影要想完成大國到強國的轉變,關鍵還是在于內修。
    他提到一個很特殊的點。
    因為技術革新,導致導演與演員的距離增加了。
    “現在很多導演都不再跟演員說戲了,他們只顧盯著監視器,讓副導演去說戲,這是不對的!
    我從98年開始拍戲,導演會與演員說戲,攝影師會親自掌鏡,演員要深入體驗生活等等,現在這些都在漸漸淡出拍攝流程。
    導演不說戲如何快速達到整體符合要求的效果?
    攝影師不掌鏡,他怎麼知道光線、色彩、角度都是合適的?
    演員不體驗生活,怎麼真切體會角色內心?
    這些環節的敷衍讓電影質量提升成了空中樓閣,每個人都在馬馬虎虎完成任務,巴不得今天拍完,明天就能上映去撈錢。
    就算投入再多金錢、建再多的電影院,觀眾對我們的失望積攢到一定程度,眼前的成績都有可能煙消雲散,所以要保持警醒。”
    後面幾位發言人都是青奕系導演。
    韓嚴、陸洋、白雪、王冉、程耳、黃克...
    張局側身對一旁的李元青開玩笑道。
    “這次論壇算是你們幾大護法來搞團建來了。”
    “他們哪里是我的護法,他們都是華國電影的護法,是華國電影市場鍛煉了他們,他們的成績也都屬于華國電影以及電影局的領導,我就是個投錢的,不值一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