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大軍跟何雨柱講述了這座院子的歷史,它原本可不止三進。
這座四合院本來是四進院子,花園原本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校場,一部分是花園和繡樓,直通後海北沿。
校場是男主人習武之所在,原來是有一圈石榴樹,石榴再往南接近後海才是真正的後花園。
後花園包括繡樓、花園、假山和荷花池。
後來校場的一部分包括後花園被單獨分了出去,形成一個單獨的院落。
剩下的一部分校場被改造成了如今的花園。
如果要建立中醫診所+中醫私塾+生活區的格局,最好是是把臨近後海的那個小院買下來。
何雨柱一想,雷老師傅這話太有道理了,以後這煙袋斜街就是旅游勝地,喧鬧的很!
胡同巷子又窄的很,已經不適合當做診所的門臉。
要是把中醫診所的門開在後海邊上,會好很多。
何雨柱向雷老師傅請教小院的事兒,可惜雷老師傅並不知情,也只能自己去想辦法了!
……
1984年仲斌同志首次視察深圳並題詞,改革氛圍濃厚。
李學德帶著孩子坐著出租車游覽這座巨變的城市,感受著歷史性變革的脈搏。
此時的深圳更像一個“大工地”,現代旅游設施較少,但正是這種蓬勃發展的氣息,讓它成為見證華夏改革開放的獨特窗口。
那些大工地或許能讓李學德感到心潮澎湃,但是李苗苗和李田田卻對這些不感興趣!
他們想看的最想玩的就是那些以前沒看過的沒玩過的。
比如說沙頭角中英街。
這條街因位于深圳與香港邊界而聞名,一半屬于深圳,一半屬于香江。
80年代,這里成為購買免稅商品的“購物天堂”,吸引大量內地游客前來購買進口電器、服裝等。
但是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隨隨便便都可以跑到這里購物的,這里設有邊防證制度,內地居民需辦理《前往邊防禁區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且購物限額嚴格,每人每天只可以消費20元人民幣。
上午8點,李學德帶著兩個孩子吃過早飯,就和一些深圳側的居民排隊辦理《邊防證》。
香江那邊的商鋪剛開門,老板將走私的電子表藏進米缸,只等顧客上門就向他們介紹。
上午9點30左右,李學德帶著辦好的《邊防證》和內地游客一起擠在一家香港店鋪前,開始用人民幣兌換港幣。
輪到他們的時候,他把兩個孩子拉到胸前,笑著問道“老板,換港幣,匯率多少啊?”
“13.3”
“這麼貴!不應該是12.5嗎?”
“你以為我這里是銀行嗎?你以為我是為人民服務的嗎?我是為人民幣服務的,要換趕緊換,不換就離開,不要妨礙其他人!”
李學德心想還是換一些吧,雖然他口袋里有很多港幣,但是財不外露。換個二十塊錢掩人耳目!
用六十六塊人民幣換了20港幣,剛把錢拿到手里,就見那名商人眼楮睜得大大的!
“弊喇,邊防武警�
